
【乐亭】“精神粮食”美滋味(随笔)
是人就要吃粮食,即使是粗糙的五谷杂粮,你要要吃一些,不然你就活不下去!
人人都在吃粮食,有的人还老是吃着精米细面,但是你要问他什么是“粮”?什么是“食”?那他恐怕就一脸茫然。吃了一辈子几十年的干饭,竟然回答不出什么是“粮”“食”,真的很搞笑也。粮食是谷物的合称,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来指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它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其所含的营养物质一般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简而言之,种在地里,收在仓里的叫“粮”,把粮做成饭,粑粑,面条一类,煮熟后就叫 “食”,这个“食”也可以说是人畜都可以此的。
人吃“物质粮食”是生存的需要,看得紧要,而对“精神粮食”则不然,甚至毫不重视。因为不吃或少吃“精神粮食”不影响生存。
“无质粮食”吃起来有味,有酸甜苦辣香多种滋味,这是人人认可的。可是如果说“精神粮食”有滋味,那就有人怀疑了。书有啥滋味?花几十上百元买本书读,不如买一些鸡鸭鱼肉饱饱口福更实惠。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吃饱了鱼肉,尝到了滋味,可惜的是他永远也不知读书的滋味,真是一个遗憾吧!
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要知道读书的这个精神食粮的滋味,你也得亲自去尝一尝。亲自尝与别人尝了再告诉你那时不一样的。读书的滋味远比吃鸡鸭鱼肉的滋味更丰富,更香甜,更绵长。
鲁迅先生小时到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读书,问及读书的滋味,他的老师告诉他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读经书味如稻粱,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肉或鱼剁的酱)。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对‘三味书屋’含义的最通俗最具体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指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按照鲁迅先生的老师的说法,读书——吃精神食粮是有丰富滋味的。读书也如在品味美食。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就很明白的告诉人们,只要去读,书是很有滋味的,而且还有妙不可言的滋味。散文家华文大师王鼎钧先生认为,读书如同在品尝美食。他怕人不相信,就举出例子加以佐证:说读三毛的书是“苦而有味”;读杨牧的书是“咸而有味”;读朱天心朱天文姐妹的书是“大朱如橘,小朱如橙”,读鲁迅与张天翼的书是,前者如此核桃,后者如磕瓜子,读杨绛的书是“五味调和”……
人要吃物质粮食,也要吃精神粮食,精神粮食包括好书,好的电视,好的戏剧,好的诗集,好的文艺作品等等,我们要成为完全的人,就要去主动吃一些精神粮食,让自己的头脑身心健全起来。光吃物质粮食,你长得再肥胖,也是很弱质的。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也是人类生命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所以仅有物质上的粮食是不够的,人类还得有精神粮食。精神粮食的营养成分也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如同物质粮食中的“淀粉”,它是保证人类精神正常活动的能量来源与基础;人文科学知识如同物质粮食中的“蛋白质”,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目标的指南针或前进方向的方向盘;信仰与诚信是人类精神粮食的“种子”或“遗传基因”,是保证人类精神粮食能不断繁育与新陈代谢的关键。这些都要依靠从精神粮食总去吸取,去发扬,去实践,去创造。
要尝到读书的滋味,得有先知先觉的引导,缺了这个环节,你就可能与好诗失之交臂,终身无缘尝到读书的滋味,因此读好诗离不开有好的老师。以色列人是最谙熟读书滋味的,他们引导孩子读书的手法很是高明,他们把蜂蜜抹到书页上让孩子用舌尖去舔,进而知道书有香甜的滋味,正因为以色列人善于读书,一个小小国家竟然成为不可战胜的民族。
我虽然生长在贫困山村,但是从小喜爱读书。三岁起就在祖父的怀抱里读“子曰”“诗经”,祖父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尽管那些句子我一点也不懂,但是我觉得有味,就像吃“泡泡糖”一样爽口。祖父说:“人要读书才活得充实。”祖父还说:“读书胜过种大丘,白天不怕太阳晒,夜晚不怕强盗偷。读书就当是一种恬静清淡的生活。”祖父教导我说:“我们贫民人家,读书不要去求‘颜如玉’‘ 千钟粟’不要去求‘黄金屋’,只图一个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就足够了。”我后来进入学校,虽然一直都喜爱读书,但是没有功利思想,只把读书当成“有滋味”。
短短人生几十年,生活一直很是清淡简朴,但是我一直再读书,正是那句“黄金散尽为收书”的话,使我舍得花钱买书,订报,订杂志,刊物,走一路收集一路书刊,竟然有了七八千册。我的没有束之高阁,而是天天翻阅。觉得一天不看书,一天就活得没有滋味。我爱书中的滋味,文革时期,我在学校读书,那些造反派们忙于辩论,争吵,甚至打砸一类,我却利用这个时光躲入学校图书室,一躲就是一天,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喜欢的书。”我在图书室里看书,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小说、杂文、戏剧各类我都看,就像吃大锅饭,那些滋味融入感官,是我感到充实,没有饥饿的感觉,以至于后来为我写各种文体的文章都打下了入门的基础。后来我应证入伍当兵了,在遥远的军营,我还是坚持读书,不管训练有多忙,有多累,我夜晚总要躲在被窝里看上一个多小时的书,读马列,读毛选,读汉语词典,也读报刊上的小说故事,即使是在千里野营的战备训练中,我的背包里总是有一二册书籍。这时的读书,我好比是在吃面包,吃蛋糕,给了我新的营养,以致后来我在部队成为文化人,当上连队的报社通讯员。退伍后,那更是与书亲密接触,读书教学写文章,成了我的一日三餐。这时的读书就是我的职业和生活的需要,每天的读书就是吃主粮,为我的工作和生命增加营养。
我读《三国演义》像吃腊肠。读《水浒传》像吃辣椒,读《西游记》像吃火龙果。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同把自己投入红炉冶炼,读《鲁滨逊漂流记》如同把自己放到磨刀石上,那滋味就是很入心的感受。读契诃夫,读马克•吐温,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司汤达,就像在吃各种杂糖,甜悠悠又辣丝丝的。
我什么好书都读,而且有的名篇还是反复读,读得能背诵,读《古文观止》,《读二十四史》,读《上下五千年》,读《烈火金刚》,读《敌后武工队》,读《林海雪原》,读《铁道游击队》,读《野火春风斗古城》,读《暴风骤雨》,读《艳阳天》,那滋味就是像与圣哲交流,与先贤对话。读朱自清的散文如吃甘蔗;读秦牧的散文如吃西瓜,读杨朔的散文如吃西红柿,这些又都如橄榄一般的滋味!读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书,犹如在饱吃着丰厚的汉满全席,品尝着人间爱恨的百种滋味!
我读各种书,读各种文,把读书看书作为每日的生活。但是对于那些华丽的“鸡肋”, 对那些“味同嚼蜡”的,哗众取宠的,矫揉造作的书,故意写“爱”的书,却是一点不喜欢,干脆一慨抛入垃圾桶中,对于那些有毒的坏书,更都是拒之门外。好书是滋养精神的良药。读书犹如天天就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读书获取精神的养料,构筑起人生的精神脊梁!读书让我度过了几十年的苦乐年华!其间虽然有囫囵吞枣的嫌疑,但是我毕竟还是尝到了那些“枣”的滋味!
回顾我几十年的读书生活,虽然没有达到大富大贵,至今还是一个在温饱线上的乡村人,但是我心中确实是充满着快乐和甜蜜。与我那些和我年龄一般大小的同代人相比,与鲁迅笔下的闰土一样朴实的儿童伙伴相比,与那些物质上比我优厚的大款,巨富相比,我觉得我的幸福指数比他们高得多,因为我既有足够的养活生命的“物质粮食”,又有优厚于他们的“精神粮食。”如今,我年逾古稀,还能每天下到土地劳动,还能每天吟诗、写文,每天都吃着“物质”“精神”这两种粮食,那滋味,真是幸福无边的了。
一个只吃“物质”粮食的人,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他们就像一个跛脚的旅游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终究是很难走远的,自然也是走不稳的人。人若是要完美自己,那就要非吃“物质”“精神”两种粮食不可。
2023年5月5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先生说自己读《三国演义》像吃腊肠;读《水浒传》像吃辣椒;读《西游记》像吃火龙果;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同把自己投入红炉冶炼;读《鲁滨逊漂流记》如同把自己放到磨刀石上,那滋味就是很入心的感受;读契诃夫,读马克•吐温,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司汤达,就像在吃各种杂糖,甜悠悠又辣丝丝的……叹为观止啊!
读着此地,闲客在想,为啥现在的教课书上,没有如此励志的鲜活元素呢?
文章结尾,先生说的这几句话,让闲客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