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芬芳】道德的批判(随笔)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道德是对自我的反省,而不是对他人的批判。
我们常常会对社会上的人做出评价,某某这件事做得很好,很讲道德,某某这件事做得太不上路,不讲道德。这种司空见惯的评价,不就是道德评价吗,大家都习以为常啊,为什么蒋勋认为错了?
其实,在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是不自觉地用我们自己的道德观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当然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不太一样,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比如,在我国农村,行人闯红灯绝不是个大错,很多人不会认为这是道德错误,但在国外,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道德水准肯定有问题。扩展到其他的规则问题,我们认为拘泥于规则是死板,把打破规则视为变通,不认为破坏规则的人应该受道德谴责,而西方则不然,一个破坏规则的人是不容于世的。在婚外情方面,西方则比我们开通。在西方尤其是浪漫的法国,有情人是很正常的事,甚至一些热衷于沙龙的贵夫人,被人包养再包养别人都无所谓,不必承担道德风险。但在中国,有情人肯定被视为道德沦丧。这是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其实,就是在同样的社会风气中,有些人接受了西方的观念,有些人还很保守,就因此可以说,保守的人有道德,开放的人没道德吗?不一定,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那么显然,人的道德观就是约束自己的。我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必然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的,必然是符合我们内心道德规范的行为,所不为的肯定就是违反了内心道德规范的。当我们严格按照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事时,我们内心是坦然的,做事是无惧的,即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我们不会后悔,因为这样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果是真小人,他就会把利己视为道德标准,那也行,他的言行遵循着自己的道德规范,他也会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不过,一个利己的人,别人会知道他的利己原则,只要他愿意承担相应的代价即可。最怕的是伪君子,貌似道德水准很高,可自己的言行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样的人未必幸福,整天带着面具生活,我估计他们终将陷入人格分裂。
每个人道德水准不一样,那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普世价值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啊,这无可厚非吧?比如诚信,施与等等,那么,这些价值是否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他人的标准呢?可以,但可以的背后,是不应该,这就是蒋勋的本意。为什么?对别人来讲,我以道德标准来评判,必然会带来道德绑架。比如每一次灾难发生,我们立即会看明星或者富翁捐款多少。捐得多的,我们会褒奖,捐得少甚至不捐的,我们各级媒体就会口诛笔伐。我们提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这是情分而不是义务,如果那些富翁们被逼捐款,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并不会从道德行为中得到快乐,道德也就失去了意义。对自己而言,对别人的道德要求高了,当别人达不到要求时,会失望,甚至会骂街乃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来,自己也很痛苦,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好。亲人之间斗米亲升米仇,也是这个道理。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而当你达不到时,你没道德没良心,这就是很多亲人朋友反目的重要原因。
所以,真正的道德,只论己过,不讲人非。当然,在大是大非和民族大义面前,那当然是有评判的,例如叛国的人,无论他有多少种理由,都应该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其实,古圣先贤论“道德”,非今人大而统之,大而化之,更非高不可攀。古之“道德”,本为二词,一体两面,相辅相成,须臾不离我们半步,永存于日常生活之中。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道,是天地自然运行之规律,如日出日落,如四季分明;道,为各种事物运行之轨道,如地球绕着赤道转;为世间日常人伦之规范,如必须遵循的各条交通大道,以及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
循道而行是为德,敦伦尽份即为得。德者得也;德行方为德,不行无以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如同今人开车,必须去向要明,必须循己道行,必须红灯要停,必须杜绝酒驾醉驾、携带毒品。如违反了交规,不仅到不了目的地,很可能还要出问题,轻则罚钱扣分,重则销照刑拘,甚至车毀人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