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铅山县朱公庙的来历(随笔)
在历史的进程中,曾经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流芳百世的名医不胜枚举。
譬如:江西铅山县的汪二、河口福惠、稼轩三地建有的朱公庙,这就是为纪念和祭祀朱公而修建。朱公姓朱名丹溪,号震享,字彦修,元代医学家,浙江义乌人。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年轻时学医,师从许谦学“理学”,后又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医学”。朱丹溪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著作传世。
元至正六年( 1346年),朱丹溪先生在浙江,江西等地行医时。一天上午,他惊悉上饶铅山的汪二等地瘟疫肆虐。人传人,村传村,被传染后,短则7日,长则10天就不治身亡。有些地方竟然出现绝户灭村现象。正在玉山县行医的朱丹溪先生得知铅山发生瘟疫后,即刻启程赶赴铅山。深入病患者家里,详细望闻问切,在确定病因后,他一面精心施诊,一面传授乡民撮药煎汤服用预防。此时到处人心惶惶,纷纷外逃避瘟。
朱丹溪先后来到信江边的鹅湖傍罗村为民众治病。由于丹溪翁悬壶济世,医术高明,他一边精心诊治,一边安抚乡民。同时广泛传授撮药煎汤服用治、预双管齐下,几日后就控制住疾病在鹅湖傍罗村一带的传播蔓延。患者病情日见日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他顾不上休息,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发病严重的河口福惠、汪二等地,日夜奔波治病救人。不顾个人安危,进村入户,检查诊治,传授熬汤服药,很快控制了瘟疫疾病在铅山县内的扩散传播,让老百姓又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平安生活。
为感谢朱丹溪先生的救命之恩,福惠、汪二等地乡民先后为他建起了生庙。仿照朱丹溪的形象,塑造他的金身,供奉在庙内。长年香火日夜灯,三时八节祭祀。人们对朱丹溪的称呼,也改尊称为“朱公公”或“朱老爷”延续至今。
在《中国电视报》2012年10月25日,第41期史海钩沉栏目中曾经刊登《大国医之朱丹溪》一文。铅山人叫朱丹溪为朱公公。他博学多才,兼学李东垣、张子和两位医学大师的学问,尤其爱好读史书、善知文学、天文、地理,术艺等。
10年前,《大国医之朱丹溪》一文,全面详细介绍元代民间大医朱丹溪先生一生孜孜不倦苦学医术;他潜心拜师学艺勇于实践;专注研究疗法达到痴情的程度;医者仁心,善举济世,立志为民治病的事迹感天动地。
700多年前的朱丹溪先生曾诫勉人们,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正心、收心,养心。所谓正心,就是要用伦理道德来校正自己的行为;所谓收心,就是一旦发现自己的某种欲望强烈,就要及时克制收敛;所谓养心,就是要经常读好书,做好事,平性情,陶冶情操。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的夏天,朱丹溪经长年行医回家乡休养,感觉身体非常疲倦,他躺在床上睡三天醒来,把家人叫到床前,留下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说完,端坐在椅子上溘然长逝。一代国之大医朱丹溪先生驾鹤西去,临终前仍不忘告诫后人:医学奥妙无穷,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在江西省的铅山,每逢朱丹溪的生日、逝世忌日以及民间节日,均有四面八方民众前来朱公庙祭祀,祈求公公保佑祛病、健康、平安、长寿。当地人对朱丹溪的称呼,始终如一尊称“朱公公”或“朱老爷”。铅山农村三地的“朱公庙”直至今日,700多年来未曾断过香火,是全国唯一建有祭祀国之大医朱丹溪庙堂的地方。
几百年以来,朱公庙在民间的兴建,主要是在浙江、江西两地。这是因为丹溪翁行医治学在这两省部分地域传播的原因,民众把他作为药王菩萨顶礼崇拜,人们把治病救人的重任,精神寄托于药王神仙,这就是铅山县朱公庙的来历。
盛赞丹溪翁《稼轩朱公庙》有诗曰:
自古良医代代尊,医君医相重医民。
乡垅孕妇垂难产,啜泣悲哀动百邻。
得有朱公施绝技,四生起殂母逢春。
千秋野庙涵意深,好事好人留盛名。
作品的这句话使我领悟了朱丹溪先生道出的人生哲理。
作品知识性强,哲理性强。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看点】朱公庙的由来(随笔)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89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