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丁香】我进江山四十天(散文)
自3月25日正式入驻江山,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至5月5日,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天。
遇见江山,缘于一次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编写《新昌的传统美食》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来自江山文学。我喜欢写作,原来投送的平台有字数限制,每篇不得超出1200个字符,而且稿件审核时间需要十天左右。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让我投空,每次出纸刊都会捎上我的作品,但一年下来只能发表二三十篇,不能满足我的需求。
一天不写手痒痒,写了文章又没处寄。若是出专集,眼下精力还不够,时机也未成熟。正在为难之际,教研员舒义平老师说,结合自己的爱好,编本教材留给学生也不错。于是,我就着手完成了两本小册子,里面组成的文章是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篇幅基本偏长。舒老师说,想个办法,别因为教学需要耽搁了作品的发表。如果要发表,那就得另选平台,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江山文学。3月23日,我把《新昌的麻糍》稍加修改后投给了江山神州,两天后,收到了录用飞笺。
新作《藕岸往事》,我发给了丁香社团。原本我想以麻糍为线索,来歌颂友情的纯真、亲情的可贵,去批判人性中的贪婪与狠毒。但在笑君和娇娇两位老师的评论中,我见到了不一样的理解。他们说,文章写出的是唯美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让我感受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正真内涵,使我明白了主题确定、谋篇布局需要特别严谨的道理。
《清明时节忆奶奶》是一篇打包散文。原先是三篇800字的短文,是我专门为学生应考而写的示范作文。因为江山文学对字数有要求,我加根线,串了串,文章也发表了,这是一个好兆头。我有一个习惯,常常会在布置现场作文的时候,学生写,自己也动笔。写好了,让学生先朗读他们的优秀作文,随后我再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这次投稿尝试,给了我启发:既然我的作品能打包发表,那么学生的文章也同样能行,甚至几个学生可以来个组合。到时候他们登场的恐怕不再是萌芽,而是美丽的丁香园了。
《又见桃花开》,我写的是鹃子。南山有美景,身边有美人,不叹造化弄人,也不怨“恨不相逢未嫁时”。把自己喜欢的人埋在心底,植上一树桃花,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文章一出,问题就大了,夫人说:“胡思乱想,面壁三天!”这事还真让秦雨阳老师说着了,要是秦老师早点告诉我:“别人的心境莫乱猜”,有些东西我就不写了。教训很深刻,特别佩服秦老师的先见之明。看来,写作人只会拿笔不行,还得练就未卜先知的本领。
《藕塘岸边甽水流》是我用心创作的一篇思乡散文,但在该文的评论区里,我再次看到了以前经常出现的笑君总编的“晚秋社长辛苦了,晚上好”。我揣摩着晚秋社长肯定是个漂亮的美眉,笑君总编该不会是一位精力旺盛的撩妹高手吧。加上之前在社团其他人的作品里,见到过个别编辑所写的编者按和评论,漏洞百出,连基本的专业术语都不懂。心中犹豫,退意渐生,考虑自己是否该去换个阵地了。
好在几天之后我在无意间读到了笑君总编的《钓泥鳅》和《雨中,三河》,文章让人眼睛发亮,爱不释手。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品格素养。这两篇散文所体现出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绝非普通人所能及,作者应该是一个著名作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瞬间明白,笑君老师对晚秋社长的问候,那是对编辑工作的肯定,无可厚非。
也许是职业的原因,也许是自己对文字特殊的感情,很多时候,为了让学生信服,我要用自己的文章给他们示范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式。《阿琪与小凤》一文,在结构上,我安排了一条诗词名句的副线,用来渲染每个情节的气氛。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文本,自己心里又没底,我就直接把《阿琪与小凤》投递给了丁香。想先听听编辑和读者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向学生推广这种写法。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肯定,使我信心倍增,丁香社团帮到了我的教学,成了我攻克难关的坚强后盾。
新作《风筝》发表后,我注意到了社团里许多老师的精品率极高,而自己的作品却是蓝豆一片。曾经以为自己一直很优秀,走进江山后才知道,井外的世界有多大。在高手林立的丁香园里,我的认知实在是太肤浅了,从写作技巧到为人处世,从文字功底到品德修养,很多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5月4日,父亲的好友百生大伯去世,我触景生情,悲痛不已,连夜撰写了《泪眼婆娑送大伯》,以寄心中的哀思。第二天,文档刚刚发出,还不到五分钟,电脑屏幕就显示“编辑中”了。惊叹丁香编辑的速度,更敬佩晚秋社长的才华。看了文章后,亲朋好友纷纷点赞、收藏和转发。人们在追思我大伯生平往事的同时,也了解了江山,认识了丁香。
我进江山的四十天,正是人间四月天。回眸处,江山锦绣,丁香满园。
(2023年5月6日,写于新昌悦澜山)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