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朗德上寨印象记(散文)

精品 【东篱】朗德上寨印象记(散文)


作者:岚亮 进士,1134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48发表时间:2023-05-09 05:38:22

【东篱】朗德上寨印象记(散文) 朗德是一个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古老苗寨。3月25日上午,在加榜梯田赴千户苗寨的路上,我有幸与它相遇。遗憾的是,在寨里仅仅逛了不到两个小时,纯属惊鸿一瞥。然而,它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朗德是一棵开满独具芬芳的神树。我今采来几朵,以记履迹。
  
   ◎豹德河边
   一来到朗德,我就看到了两条弯弯的流水,一竖一横,淙淙潺潺地在两个如黛的峡谷里流淌。两水相汇的地方,古寨依山傍水,悠然而立,是“双龙抢珠”的造型。
   太美了!我不由地在心里喝了声彩。
   下了车,我问景区的一个男保安,这两条水叫什么名字?答道,直的叫巴拉河,横的叫豹德河。我一听就傻了。都说郎德是处在丹江河畔的,丹江河呢?遂查“百度”。一查更糊涂了。昏了头的百度老爷爷说:“丹江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古称丹水、粉青江,发源于秦岭的凤凰山南麓……”我想,就算是丹江河变成一条飞龙,它也不至于会从秦岭飞到高高的苗岭上来吧。便又在丹江河的前面加上“贵州”两字复问之,这时“百度兄”终于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了,睁开慧眼告诉我:“黔东南有条巴拉河,又称丹江河,发源于雷公山,为清水江支流……”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右手边,是一座重檐翘角、气势恢宏的风雨桥。我径自朝它走了过去。导游看见了,连忙朝我招手,喊道,老师!你快回来,咱们马上就去坐摆渡车至景区。我又懵了!朗德明明就在桥对岸,还摆哪门子的“渡”呢?导游说,老师,朗德有两个寨子,这里是下寨,咱们要去的地方是上寨。我问,为何不到下寨而要去上寨呢?她说,上寨更漂亮呗。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摆渡车沿着横着的水行驶了五六分钟后,我们在“画”里下了车,又回到了“画”里面去。河边,有一条用赭红色木条铺就的游步道。道路的左面,是一片田野,遍地满是油菜花。无论在哪里,黄色的油菜花总是给人一种“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样子。但在这里,它们开得似乎格外的的鲜,格外的艳,格外的灿烂,仿佛是刚刚被金水浸染了似的,是那么的惹人醉。右手边,是水。流水不宽不窄,曲线玲珑,像一个清纯的苗家少女在五彩缤纷的沙石上和草花间缓缓而行。水太清了,似碧非碧,似黑非黑,是紫罗蓝的颜色。
   朗德上寨,就像一个远古的旧梦,从水底的倒影中浮出,悠悠地飘落在岸边的斜坡上,头顶南山的松,望向北山的竹。
   此刻,它已经醒来了。一条几百米长的石板路,像卧龙一样,从公路边一直往上蜿蜒到寨门。道路两旁,田埂之上,站满了身着苗族服饰的男女老小,个个笑脸如花,载歌载舞。他们以苗家人独有的热情和礼仪,正在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正在迎接我这个来自烟雨江南的闲云野鹤。
   青翠的山,蓝色的水,金黄的花,五彩的路,斑斓的吊脚楼,古老的芦笙舞,把朗德装缀成了一幅迷人的画。
   人在画中游,往往是沉醉的感觉,但那一刻,我却异常的清醒。正因为太清醒了,于是我就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按照那个保安的讲法,流经朗德上寨门前的那条河,它的名字应该叫豹德河,而决非是资材上所说的丹江河。在丹江河岸边上住的,是朗德下寨的人。
   朗德苗寨,好一个神秘的地方。
  
   ◎拦路的酒
   来到寨子脚下的三岔路口,首先入目的,是矗立在右手边的一块高高的孤石。赤黑色,顶斜尖。正面从上到下,分别刻有一只尾上头下的火凤凰,一个彩色的奥运五环标志,一行用蓝色写的“郎德上寨”四个大字,最底部的一行红字,上面写着“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贵州·雷山·郎德”。
   我又迷惑了。
   导游说,这里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走过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举行过奥运火炬点火仪式的苗寨。我说,现在我关心的是这寨子到底叫什么名字?她瞄了我一眼,说,老师,不是早就告诉你了吗?是朗德苗寨呀。我指着石头说,那为何石头上写着的是“郎”徳呢?此郎非彼朗啊。导游看了一眼说,老师,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说,在这里,你千万别叫我老师,我连当你的学生都不配。她说,老师,你千万不要谦虚,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偏偏就被你发现了,你太“老师”了。
   这次,她没有让我恍然大悟。我想,朗德太传奇了,有着许多的谜,是让人难过猜透的。
   离开石头,转身踏上石板路往上偏左行,迎面就遇见了一碗酒。端酒的是一个苗族女子,三十好几,一袭黑色绣花长裙,脸圆如月,粉颈颀长,发䯻高高绾起,顶上插着一簇白光闪闪的银花,身材虽显丰腴,却比“蝴蝶”还漂亮。
   她笑盈盈地把酒端到我的眼前,说,尊贵的客人,欢迎你到上寨做客,请喝了这碗酒吧。她的秋瞳里剪着水,让人心中不由微波暗起。我接过一饮而尽,是苗家自酿的米酒,是不是煨酒?不知道,味道相似,又清又纯的。她见我喝得比行者武松还痛快,便又往碗里斟满了酒,说,再来一碗吧。我正想伸手去接。导游说,老师,别喝了,咱们快往上走。我说,盛情难却啊。她笑道,这是上寨的“拦路酒”,一路上去有十二道呢,人家一道喝一碗都够呛,你一道就喝两碗,受得了吗?我听罢,大吃一惊,急忙与蝴蝶女子谢别。
   这苗寨竟有此等有趣的习俗?我顿时好奇心泛滥。导游还真是一个好老师,见我茫然,便及时给我解惑。她说,拦路酒是苗族一种古老的酒文化,也是苗家人最隆重的迎客仪式。在苗寨,每当有远方的亲友来访,忚们便到村头寨口,吹笙击鼓,夹道欢迎,拦路敬酒,少则设卡一至三道,多则十二道。客人们喝了第一道酒,就要一道一道地喝下去,直至喝完十二道酒,往往客未进寨,人就醉了。我说,咱们之前去了那么多个苗寨,咋不见这拦路酒呢?她说,因为这里的人们特别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呗。
   原来是这样,我又恍然大悟。
   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姑娘正站在石阶上朝我观望。走近了,我看清了她的模样。六七岁大,粉嘟嘟的脸蛋,耳边扎着两束马尾辫,眼睛不大,鼻梁挺挺的,上穿一条黑色无领绣有绿叶红花的小襟衣,下着黑色紧身的健美裤,足蹬一双黑色短筒的小皮鞋,显得十分可爱。她见我朝她笑,脸庞便像桃花一样在春风里绽放了,还泛起了两个小酒窉。她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她的父母是干嘛的?她为何站在这里而不去上学呢?她什么时候才会挽起“苗鬏鬏”,去学习织布和刺绣?全都不知道。
   我拿起手机,给她留了一个影,正想跟她说说话,不料,眼前竟出现了一只牛角。牛角里是酒,酒香袅袅,煞是诱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以前喝酒,我都是用酒杯的,而用牛角喝酒,从来没有过。太新奇了!我接过酒,又一饮而尽。我妻四叶看了,大为不悦。说,这牛角酒不知被多少人喝过了,多脏呀,你也敢喝。我说白酒消毒,脏从何来?她说,十二道拦路酒,还剩下十道,你真的想一路喝上去?你看,我就没喝,还不是照样让我过了,你又何必呢?我说,我这叫随乡入俗,是出于对苗族兄弟的尊重。她说,人家是见钱眼开,你是见酒心开,咋这样呢。我无语了,因为,她说得一点也没错,我确实是一个嗅到酒香就心花怒放的人。
   酒是好酒,度数有点高。一路上去,我壮着胆子,当自己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逢酒就喝,但当喝罢第六杯酒时,便脸如关公再也喝不动了。好在她们善解人意,并不为难我,任我逍遥行,放我入寨门。
   天底下,没有一种酒是不醉人的。当步入寨子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点髙了。但我却恍然明白,原来这拦路酒,其要义并不在“拦”,而是在于对客人的“敬”。这种独特的待客之道,源自苗家人滚烫的“心”。那一杯杯拦路的酒,皆代表着苗族兄弟姐妹对客人们的一片深情厚谊,因而这酒就更容易醉人。
  
   ◎寨内掠影
   现在,我得向列位说说在寨子里的所闻所见了。假如有人来问我,朗德上寨里都有什么?我会首先告诉他:是一个人、两个芦笙场、五条彩街和一百多座座吊脚楼。然后,再骄傲地告诉他:还有美丽长裙和苗族飞歌。
   我所说的人,名叫杨大六,是出生于这里的一位苗族英雄。咸丰五年,他曾参加由张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他的古居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寨子里。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恕我略过。两个芦笙场,我去过一个。它处在寨子中央的一个大坪子上,四周围着吊脚楼,地面由鹅卵石铺成。只有看仔细了,才会发现上面竟嵌有一个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骏马构成的图形。“十二”,是苗族的神圣数字,代表着自然界的时间轮回,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寓意永恒。这里,是寨民举行节庆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寨子里,那五条凊一色由鹅卵石铺设的彩石路,条条婉蜒,道道陡险,却清洁如洗,不见一丝垃圾,实在让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小伙子,居然在陡如楼梯的石径上,骑着摩托车从我们的身边轰然飞过。大家看了,便纷纷感叹,毕竟是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啊,人们的运动素质就是不一样。
   鳞比栉次的吊脚楼,就座落在这些彩石路的两旁,依着山势,斜斜地往上绵延。略看似乎与其他苗寨并无两样,但细究起来,还是有差别的。它们多数是清代的建筑,悬山顶的屋面,曲径回廊,楼上设有“美人靠”,便于姑娘们在那刺绣。与一般的苗寨相比,这些泛黄的吊脚楼,要显得更加斑驳沧桑一些,古色古香一些。
   来到芦笙场,趁场上表演尚未开始,至场边一间卖苗族服饰的小店门口,与店老板搭讪。店主是一个长得精瘦而又精明的生意人加艺人,一根烟未吸好,他就告诉了我一件事。他说,“朗德”在苗语中叫“能兑”,从寨子底下流过的这条河就叫“能兑河”,寨子是以河为名的。我一听,又傻了。不是说叫豹徳河的吗?又变了?我想搞个明白,一转念又改变了主意,不再纠结了,反正我又不是地理学家,没有人会在乎我的观点,我又何必如此较真呢。
   芦笙场上,表演开始了。长裙,银饰,芦笙,铜鼓,歌舞。节目很精彩,唱罢敬酒歌,便表演苗族飞歌,跳完芦笙舞,又接着跳铜鼓舞、板凳舞、踩堂舞……只可惜我都听不懂,也看不懂,但觉歌声悠悠,舞蹈既温雅又犷野,别有风情。
   据说,在雷山县,苗族有“长裙苗”和“短裙苗”之分。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服饰,长裙苗穿长裙,而短裙苗则着短裙。长裙苗信仰“蝴蝶”,短裙苗则膜拜“锦鸡”,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现象。显然,朗德上寨是属于长裙苗的。那些在场上参加表演的女子,个个头戴“牛角”和银帽,上身穿着左衽大襟衣,脖子上偑着银项圈,环腰系满花飘带,下身穿着绣有鲜花的黑长裙。她们在场上或放歌,或起舞,跟一群快乐的彩蝶无异……
   离开朗德上寨的时候,我在想:有人说,苗族与犹太人一样,同属世界上的“悲壮民族”。而我要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最乐观、最热情的民族。朗德上寨留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是一个像谜一样的古寨,也是一个让人很想住下来探秘的地方。

共 42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朗德是一个古老苗寨,作者岚亮老师在寨子里仅仅逛了不到两个小时,却给读者带来了精美的篇幅。古寨有两条河,一横一竖,横的叫豹德河,直的叫巴拉河。坐摆渡车沿豹德河行驶。河边,木条铺路。左边,是一片田野。田野油菜花开,流金一地。右边,是水。流水曲线玲珑,沙石、花草簇拥而行。青翠的山,蓝色的水,金黄的花,五彩的路,斑斓的吊角楼,古老的芦笙舞,把朗德装缀成一幅迷人的画。“我”刚行至寨口,迎面就遇一位比蝴蝶还漂亮的女子端来一碗酒。盛情难却,“我”接过一饮而尽。见“我”喝得痛快,又斟满。“我”正伸手要接,被导游叫住,说是上寨“拦路酒”,一路十二道,一道喝一碗都喝不过来,你一道喝两碗,受得了吗?在第二道时,是一位六七岁乖巧可爱的小妹妹敬酒。“我”接到手中“牛角杯”,一饮而尽。一路上,当喝罢第六杯酒时,脸如关公,再也喝不动了。好在她们善解人意,并不为难“我”,任“我”逍遥行,放“我”入寨门。寨内有苗族英雄,杨大六故居,两个芦笙场,五条由鹅卵石铺设的彩路。彩路两旁是吊脚楼。芦笙场上表演节目很精彩,在场上或放歌,或起舞,跟一群彩蝶无异。那歌,那舞,“我”虽听不懂,也看不懂,但知道既温雅又犷野,别有一番风情。本文结构完整,描写景点,条理清楚,作者按一定的游踪顺序,在组成文章的片段中以小标题的形式,给人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可以说是“金线串珠”法。作者在写景时,描摹精细,用语生动,笔之所至,似诗如画,读之,浮躁远去,宁静悄临,醉而忘返。作者写景时,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本身的描写,更多的是为读者绘就了一幅“风俗画”。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景中有人,人亦是景。真挚深厚的人文情怀在文中汪洋恣肆地阐发出来。这种画面,精确可感,令人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从本文中,也可见作者是个真性情的人,毫不掩饰地展现了自己对山水,对苗寨风俗的热爱。好游记,文笔清新优美,情味深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5-09 20:11:54
  只有两个小时就能把一个苗寨写得这么细致,把人写得那么传神,佩服老师的观察力。老师走的地方多了,练就了一双慧眼。递酒的女子和那个小姑娘非常喜欢。还有那清代的吊脚楼,鹅卵石铺的五彩路,想像一下都觉得美。岚亮老师信手拈来,轻松轻松就成了一篇好文章,羨慕极了!问候老师夏安吉祥!
12 楼        文友:岚亮        2023-05-10 00:18:29
  月亮兄好!悄悄地告诉你,那两个小时我可一直没闲着,丝毫也没走神,一直在看、在问、在想,注意寻找一些他人不会关注的细节。其实,那些细节很重要,那些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就写作而言,我认为这点挺重要的。谢谢你的雅评,祝福你了。
13 楼        文友:白玄        2023-05-10 21:53:33
  异地风情,令人耳目一新,选材典型,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虽是惊鸿一瞥,但很有深度。拜读欣赏。
回复13 楼        文友:岚亮        2023-05-11 07:25:04
  白玄老师好!谢谢你的来访留墨,对拙作精彩点评和鼓励,祝夏安!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