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书香】江山点心灯,再续初心梦(散文)
一
上世纪中叶,一个多梦的年代。
在那个时代出生成长的青少年们,大都爱做各种各样的梦,有的人梦想当军人,有的人希望作大夫,有的人理想是警察,也有的人立志成为人民教师。
按说,年轻人心中有梦是好事,好比在心底里点亮了一盏人生航向的灯,这盏灯会照亮着今后的路途,会指引着人生的方向,让年轻人走向正轨,而为此尽力拼搏,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美梦尽管不可能全部成真,可人若没有梦想,注定一生要碌碌无为。
天地造化,人生无法选择。我也是生在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当然也做有自己的梦,而且是个大梦。几十年过去了,日月轮回,春秋几度,这个梦却一直执着。人世间有很多的不了情,爱是一种,梦是一种,执念也是一种,梦也许永远不会成真,但执念却永远难以放下。随着慢慢走过岁月、慢慢远渡人生,这个梦时断时续,又难弃难舍,虽从未做圆,却也难舍难弃。
说起这个梦的缘起,是在小学即将毕业的那年,这与族中早已仙逝的前清“准秀才”——我们村中的“族长爷”有很大大的渊源。
悠悠黄河养育了太多太多的优秀华夏儿女,一辈又一辈,人们在天地间生活,惯看春花秋月,承受雨雪风云,十分艰难地在黄土大地上生活、栖息,繁衍。一代又一代,历史永远向前,社会不停地发展,人类生生不息,代黄河两岸村庄大多为一村一姓,同姓氏之人,上朔五百年,一般同是一个老祖宗。在传统的风俗理念中,各家族男丁们,起名无不依族谱排字辈,通过字辈的排序,家族世系关系一目了然,这是中国特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千百年来,演绎着族系发展,传承着宗族兴盛。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一般姓氏家族中,辈分最高且德高望重的老人,自然就担起族长的重任,一代又一代,中华儒风日盛,“中庸之道”、“克己复礼”为立身之本,“忠孝传家”、“诗书继世”为兴族大道。这种这社会理念,同时又熏陶了各家的一代族掌门人,俗称“家族长”。族长虽多为世袭传承,却又顺理成章,他必须堪以重任,带领一族人秉承祖业,仁义以处世。善德当至宝,心为良田,德行天下,各族无不力求平静、平安地进行着繁衍发展与生息。
我族的这位“族长爷”,在村中可算是了不起的人物。据说,他小时候念过私塾,饱读四书五经、懂六艺,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只是大清王朝走向消亡,仕途之路变得无望。解放后,曾在县中学执教,育得桃李满天下,是村中最有文化、最受尊敬的人。后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兴起,他老人家因改不掉固有的书生意气,说了一些不该说的实话,加之家庭成份高,于是被打成右派,赶回老家务农。虽说再后来摘帽平了反,补发了遭迫害时中断的工资,但已是好多年后的事,人已年至古稀,也只能待在家中养老。
族长爷不但学问好,而且家中存有不少藏书。平时常见他捧一本厚书,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读书纳凉,安度晚年休闲的时光。
有一次,我见他读书犯困,把书掉在地上,就捡起来坐在旁边翻看。书是新版的《红楼梦》,尽管已是简化字,以我小学的水平,但还是有很多不认识,有些句子读得也似懂非懂。即便如此,还是被开篇的那段神话所吸引,深深地沉侵其中。
族长爷醒来,见我看书入了迷,反倒显得十分高兴,招呼我来到他家,打开三大箱子的藏书,说是只要我喜欢,不弄丢和弄坏,可任意挑选。
常言道:“读书明事理”,族中的老人谁不喜欢自家后辈们爱读书?更何况读过私塾、当过人民教师的族长爷。他老人家骨子里就烙印着“忠孝持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儒教传统思想。
二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文字,文字虽是一种符号,却神奇无比,它承载着历史、知识、文化和文明,蕴含着思想、道德、情感与哲理,诸多方面的内涵,小可让人修心、养性、立世为人,大能使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书籍是人类情感交融,传承知识,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与优良传承,极具重要的意义。书籍就像望远镜,就是一盏灯,它让人们看得更远、走的更高。同时书籍也是梦的温床,爱读书的人,久而久之都会做起自己的理想之梦。
经常在文字海洋里徜徉,慢慢我也有了自己的梦。起初,这个梦比较朦胧且显得遥远,但自认为只要努力,进行执着的追逐,梦想必定成真。
后来恢复高考,我有幸考取县级高中,学校离家较远必须住校。那时候,学生的生活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相对管理还是比较松散。学习之余,学校的图书馆就成了我汲取营养的地方。县级中学的图书馆,使我这农村走出来孩子,实在是大开了眼界,也懂得了什么是文学。书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财富,我喜欢读书,喜欢去文学世界里遨游,喜欢欣赏文字里描述的那种别样乾坤。
随着时间推移,先前那个朦胧的梦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主导着我对未来人生的志向。曾自己设想,也许将来有朝一日,自己也走进文学的殿堂,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几部大书,不希望留名青史,也算有了一番作为。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很大的距离,高中毕业走进社会后,人生的前途,一下子被打回原地,所有的理想,再大的抱负,都必须基于现实。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错就错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任事都不服输,不安于现实,总想和命运挑战,自不量力也不管是否脚踏实地。
一段时间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之梦中,牺牲一切业余,挤时间爬格子。曾为试锋芒,大胆地寄出几个沉甸甸的信封,但等来的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原件退回,或附上一页编辑铅印的鼓励信,也能兴奋好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严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摆在面前,必须去认真面对。这是人生艰难抉择,不甘心又不得不面对,不安于现状,又不得不服从现实。苦恼加忧愁,郁闷伴随着青春躁动,差一点就被周围人打入看不惯的另类。
失败的教训,使我慢慢认识到理想离终归现实太远,梦必须先要让位于生活,生活必须要脚踏实地。生活离不开工作学习,离不开成家立业,离不开柴米油盐,离不开妻子儿女,现实的紧迫感和重要性,不得不抑制心中的那盏灯,不得不暂停心中的那个梦。可梦又如没修成正果的初恋,常常魂牵梦萦,剪不断理还乱,断断续续一路伴随。
三
记得有一首歌唱道:想要去桂林,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待有了钱的时候却又没时间。想必那桂林也许是歌者眼中的“香格里拉”,是心心念念美丽的乐园,但时间和金钱总是形成矛盾。我的文学大梦也一样,年轻的时候忙于生活、工作和家庭,顾此失彼,事事两难全,处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苦闷中。现实冲弱了心中的那盏灯,生活压迫了心中的梦。
在时间的长河里,心灯时亮时暗、时明时灭,梦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好在没有完全熄灭,曾有几篇小文见报,但感觉梦还是算不上做圆。
时代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不知不觉间,华发慢慢爬满鬓角,待看书感到吃力时,方才醒悟,年龄已由知命跨入花甲之年,人生将马上接近近古稀,可我年轻时的梦?心底的那盏灯?
回首过往,人生的确短促,岁月一天天变老,生活一天天相对安定。时间上有了富裕,年轻时未做圆的梦,又开始浮现心头,渐渐呈现占领上风的趋势。但观看现实,网络、科技一日千里,传统文学正经受很大的冲击,特别是文学书籍的地位每况愈下,刚刚出版的图书,墨香还没消失,即被无情地打入旧书摊。这不能怪时代的变迁,也不能归结为世风日下,更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反映。看来我这文学大梦,难以做的更圆了,也许要留一些遗憾在此生。
后来闲时上网,偶尔突然发现一个叫“江山”的文学网站,点进去浏览,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心有所动、情似有所依,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遇到做了大半生文学长梦的沃土,心中的那盏灯也忽地又被点亮。
赶忙注册一个笔名入住江山,算是成为了江山人。怯怯地投去一篇千余字的短文,没想到很快得以发表,且是秋觅社长亲自编辑。编按给了很高的评价,内心受到了极大鼓舞,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在江山续做文学梦的决心和信心。
按说,人已跨入老年之列,生活早已磨灭了激情,看淡了追逐名利。只是初衷难忘,长梦未圆,能在江山网上一展风采,也算给自己留下些人生的足迹,使此生过往里多了一些有意义的闪光。
第一篇红豆是在山河社团中获得,那时候我对江山还很陌生,加之文章写得不够成熟,在江山也就是一个散客。不过,读各位老师的作品,看夜校大家的授课,实在受益匪浅。慢慢再结交和认识一些老师与文友,多多接受浓浓的文学氛围熏陶,心中慢慢有了冲动,准备开始圆那个曾经经久的梦。总之,江山我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寄于希望和深情。
入住江山后很快发现,这片沃土值得有文学梦的人扎根,值得寄希望以实现心中的梦想。后来雪凌文友组建《书香》社团,我受邀参与打理,至此,才真正成为了江山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团运行,文学氛围融融,社团蒸蒸日上,自身也大有提高,文友和老师认识的越来越多,写作越来越顺手,早年的文学梦似乎越做越圆,心中的那盏灯也越来越亮。
近三年来,个人作品由稀疏红豆,慢慢获得红豆串串,且有两篇被某省级刊物刊出。收到寄来的赠刊,感到无限欣慰,尽管没有稿费,但我可以理解当代文学的萧条,不计较那些许孔方兄,圆梦的快乐胜过一切。对步入老年之列的人来说,被时代认才是最重要。
在江山举办的征文活动中,一篇读名著传经典小文,有幸被评为三等奖,待收到证书及奖杯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做了大半生的梦,终于有了成绩,心中的那盏灯终于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在时间的长河里,人来人往,时光永不停歇地流淌,而人人都是时间的过客;在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世界是永远不谢的舞台,而众生在这个舞台上各自演绎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意义。写一篇文章不求扬名立万,但求活的充实、生活多姿多彩,有梦的人总想把梦做圆,心里的那盏灯,轻易不愿意让它熄灭。江山为草根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助长了很多人实现做了太久的大梦,这更是具有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文学人的责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学习,学无止境,文无止境。
有文友说:江山是一座最富文化的矿山,这里有你挖不完的文学宝藏。的确,江山之山,不单富有文化璀璨,而且是一处肥美的沃土,很多文学弱苗,就像我一样在这里吸取营养,健康成长,很多大家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江山之江,有四十多个社团,万余名作者,近百万部的作品,就像一条条小溪,在这里汇成滚滚文学江流,永不歇息地日夜流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梦者竟激扬,江山如此壮丽,亮无数心灯共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