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二十四节气:春日宴(散文)

精品 【流年】二十四节气:春日宴(散文)


作者:纪涤尘 白丁,1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98发表时间:2023-05-09 14:55:13

【流年】二十四节气:春日宴(散文) 一、立春
   立春,是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春之立,即意为春之始。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象征着万物起始、大千更生之义。故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虽说按照节气已是初春来临,但正月的雨雪依然让人们停留在新年的喜乐中。干燥的冷风中夹杂着爆竹消散后的烟尘,中和了冬末残余的些许清冷。日色渐暖,鄱阳湖旁的野雁鸣声变得聒噪,村里人家看门的老狗慵懒地享受着难得的冬阳。一盏茶,一盒酥,一篇诗文,一味清欢。我庆幸自己能够有这么一段闲适的时光,去细品冬月依旧时盎然生发的春意。 
   自腊月八日直至正月十五,都是我们俗称之“年”。正值年十三,千家万户求平安。时日已到,锣鼓喧天。龙灯帮子便行过渡口,来到每个村内招龙祈福。所谓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正是今日之风光。村里的壮汉争着头球和龙头,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忘记戴上耳机,铜刹和腰鼓的欢跃被淹没在喧天的鞭炮声中。爆竹本用来驱年兽,但这仗势大有几分“炸死”年兽的意味,我在心里默默思忖着。
   眼前的光景突然变得模糊,我回想起幼时的年味。因为比较胆小,从小便对于烟花之类敬而远之。在我的记忆中,什么是年味呢?大抵是奥比岛每逢新年更新的步步高升;是洛克王国里玄玉岛穿上了大红袍的呱呱;是造梦西游中一年一度的驱年除夕活动;是年兽关卡背景图里,朱雀宫里的凤箫声动,长夜未央;也是城外小屋中的红烛通明、守岁天明。
   那到底什么是年味呢?我被拉回现实,龙舞愈发有力且欢愉。我透过那蜿蜒的姿态,看到了百年至千年前,先祖们的身影。一岁既成辞旧岁,五谷丰登迎新年。千百年流传至今的龙灯舞,与红彤的爆竹,古之桃符、今之对联,这种种代表年的元素,都指向了先祖和我们对于新岁的展望。小时总把过年的祝愿之词倒背如流,却不知曲中之意。而今感慨万千,纵有万般对新年的无限希冀和遐想,也汇成了一句简单而真挚的“新年快乐”。
   新春已至,明朝元宵。愿诸位能够诸事顺意,精益胜昔。最后以韩昌黎之《春雪》作结: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雨水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吴澄在其著作中写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一面自五行里水生木中,推断出雨水节气之由来;又恰巧从消融的冰泉变为早春润雨一景映射了守恒之意,岂不妙哉!
   飞雨入阶廊,流云淡楚天,早知二月春来好,与君共清闲。二月正中,柳烟成墨,莺语化弦。气候虽是乍暖还寒,可万物已然进入盎意的初春。是所谓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春雨贵如油。不是这淅沥的绵绵春雨,哪来的方塘水涨,红鲤浴水?这一夜雨,涨满了巴山秋池,润入离人的愁绪;这一夜雨,惊了远山的白鹭,肥了清溪的鳜鱼;这一夜雨,润泽千山万津,昭示今秋田野上的渔舟唱稻,五谷丰登。
   今夜却是无雨,虽身住小楼,也无闲赏东风。可幸,校园里宫粉红梅开得烂漫而淡怡。想必今朝眠去,明早又是花簇锦官吧!
                                                    
   三、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曾因避讳将“启”更易为“惊”,仍有许多东亚国家保留“启蛰”之称。惊蛰为干支历卯月之始,仲春之月,卦象震位,意为万物生发。故而一年春耕从此刻开始。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认为,三月雷动,百虫历经隆冬的蛰伏于卯月被唤醒。故称此时节气为惊蛰。但仲春之月,正是九九艳阳天。江风送暖,日光和煦,气温升高,才是众虫松土出巢的原因。故而有农谚称:春雷响,万物长。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于是择谷下秧,春耕伴随着隐隐的雷动,自仲春而始。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绵雨自雨水节气后淅沥渐停,万物历经春风润泽后欣然展现出盎意的生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恰如丘迟笔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景已不再似雨水时那般朦胧,艳阳高照,百卉在春阳的沐浴中缤纷招展,已大有盛春的前兆。
   每每独自站在檐下,抬望见青碧色天空中飘落的微雨,就会想起那个对于晴天有着极大热忱的孩提时的自己。或许是因名中带一字“阳”,常常逢晴而喜。又恰巧的因为几次适逢演出或生日许下“明天变晴天”的幼稚愿望得以实现,曾一度以为自己拥有改变天气的魔法——并且一年中不能超过三次,这样就不灵验了。想起不知可爱还是可笑。但现在,我对于阴雨天的渴望已超过了孩提时希冀艳阳的热忱。我沉醉于山雨欲来的急风阵阵,喜欢看见重云的低垂,更爱那飘雨落英入泥的芳香。
   犹记得那时惊蛰的一场春雷,让我彻底沉醉于阴雨天的绝色。外婆家住在上湾,村北便是水田,连接着烟波浩渺的鄱阳内湖和辽阔无际的楚天。天色尚好,我便往龙王庙中走去。大抵是从小养成习惯,每次返乡去田中赏景,都会去拜一拜庙门外小庵中的两尊土地公。仍记得,行至半道,天色昏沉,群鸟归林。不似二月春风绵柔般的清冷江风从千里万里跑来。水田方塘波澜不止,远山密林摇曳作响。我心生恐惧,无奈无法回去。只好壮着胆跑去小庵躲雨。未行至,只见天幕重云昏黑,青紫色的闪电在云层中翻涌滚动。霎时间,天地被电光映照得通明。春雷鸣声时而清脆似玉碎,时而低沉如洪钟。天被一分为二,一侧重明,一侧灰暗。在不息的雷电中,漫天飘雨纷纷扬而下。我望着半边浅碧的天际,幻想着天上是不是真的有金玉宫和浮天台。不然这妙笔难摹的天地洪图难道真的出自自然的巧合?回过神来,方塘里的春水已经涨至秧根,地下蛰伏的眠虫被惊醒出土,阡陌偶有蛙踱步而过。我眼前的光景随着青色电光闪现至亿万年前,天地混沌无光,烟波浩荡,水漫金山。千千万万次随机的碰撞和融合,偶然间绽放出最璀璨的生命。我自此刻爱上阴雨雷电,每一个瞬间都是最为绝妙的创造。
   天地间只余我和万物,山雨欲来,江风疾徐,漫天飘雨,重云低垂,满眼是青色电光明澈下的春。想起了那位爱莲而叹:“同予者何人?”的词人。世间千百过客游离于明媚春光,又有谁能与我一起剥离出灰白中的五彩斑斓呢?
   我说:“天上有神仙。” 
  
   四、春分
   春分,又称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春分之“分”有两层含义。其之一,平分春季。传统以立春至立夏间为春,而春分日恰处于二者之中;其之二,平分日夜。二月末,斗指卯,太阳黄经达零度,于是乎昼夜等长。并自此后,白昼逐渐长于黑夜。故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春秋繁露》一书有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正是此意。
   春分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玄鸟作鸣,纸鸢翻飞。农俗有云:“春分无雨到清明。”春雨自立春的霜雪消融,历经雨水、惊蛰时的布泽,直至春分已是无几。春色满园,日光和煦,也正是自此而始。春风得意,孩提喜乐,最好是趁着二月东风放纸鸢。同时“春分到,蛋儿俏。”万户千家不约而同玩起了竖鸡蛋的游戏。 
   而在吃食上,则另有说法。“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便是吃春菜的写照。春碧蒿,便是所谓的“春菜”,实际是一种野苋菜。所谓“春汤”,极是一人间绝味!山间百花叶取之磨粉,再备一尾春江新钓的肥鳜。取山涧清泉做底,二者置于陶钵内文火慢熬。待汤沸后浸入春碧蒿。不消弹指间,馥郁喷香,悠然不绝。春鳜之肉,鲜美非凡,胜金秋三月之吴江鲈。入口绵密丝滑,肉质紧实,回口清甜。花叶中和了剩余沙土的残味,春菜的加入更是增添一味青草般的芳香。而刘长卿之《春分》则印证了春分时节之习俗:“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春分,只在一“分”字。依我看来,春分,犹如节气中的中庸之道。均分昼夜,衡平阴阳,万物在此时达到中庸之境。春社,是祭祀土地神的习俗,而《礼记》中也有“祭日于坛。”的记载。于是自春分始,祭祀仪式便接踵而至。春祭,这是明媚生机和作古先人的交融,是生与死的分界,是阴阳两界的往生门。我常常于夜里辗转,思考死亡竟为何物?万籁俱寂,听不见分毫虫鸣和猫叫,恐惧弥散在黑暗,如恶鬼般嗥叫着扼住我的咽喉。被按入水中,拼命挣扎,可我知道终将无人生还。看过米切尔·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一书后,虽能感受到生而为人直面死亡的泰然与勇气足以抹去心中的迷茫与恐怖,但死后的归所依然是盘桓在我内心难以解开的结。
   一如既往,我踽踽独行在犀南湖的石板桥旁。莺语聒噪,柳絮纷飞,碧水在脚下缓缓地淌。水汽氤氲在湄汀,青草被浸润出馥郁的芬芳。身旁古铜色树干的榕树根盘虬蜿蜒,枝条枯老垂下。枝梢嫩芽新抽,树冠绿意葱茏。
   光景蓦然回到婺源的春,古村村头的杨树透下斑驳的光点。东风忽起,天地间尽是飞花。飘落花院,点落方塘,零落春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可真像那位白色的少女,生命在最热烈而灿烂的时刻画上了终止符,脸上的表情明媚而悲伤。古寺的梵钟声随着风送别了杨花,檀木香悠悠然掩埋了她的花香。
   死生之论的结,在杨花翩然落地时悄然间解开。“生命是短暂的,而未来是永恒的,通向永恒未来的大门是死亡。”这是埃及神话对于死生的理解。而我不以为意,生命本就是一场美丽的际遇,是一篇绝伦的瑰丽史诗。生与死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双生子,生与死都是有限的。但,美丽是永恒而无限的。
   孤灯下的夜晚,微光拉长了我的影子,树枝枯败。我站在光和影的分界,过去是未来,生命即死亡。我无需分辨,任心中的绿野肆意生长。
  
   五、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等,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星位向东南,斗指乙,时值仲暮春之交,此时便是清明时节。“春分无雨到清明。”直至清明起,气候渐暖,雨量增多。自然春和景明,万物吐故纳新。如诗所言“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纵然有雨,也不似雨水惊蛰时般峭寒而幽幽。纷纷清明润雨至,飘絮赛飞雪,春色满园在。
   趁大好春光,自古便有踏青和放纸鸢等野游之习俗。所谓之踏青,实际便是春日郊游,故也可称之为踏春。“放春三月观于野”,踏青自先秦而始。起初兵部为如今之郊游之举,而是劝农祝生的春祭之礼。不仅有春嬉、求偶,还有跳傩驱疫、求雨雩礼等祭神之仪。历经隋唐而至宋代,便有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这部空前绝世的恢弘巨作,描绘的便是汴京城清明踏春之风光。踏青一习俗,也随王谢燕,由王公贵族的宗庙之祭,融入了千家万户的春。
   今日所谓之清明,其实是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在千年岁月中的流转融合。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著名的曲水流觞也是源于此节。三月上旬首巳日,谓之“上巳”,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王维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此便是清明之踏青由来。而另一重要的节日寒食,则由于《寒食》的广传而不似上巳般不为人知。寒食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在民间则是为纪念介子推所设之节。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增加了上祭、秋千等风俗。 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冷食,并且有着严苛的法条规定。寒食节过于重视宗庙大堂之礼,而忽视了百姓的生活需要,于是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由此,清明节融合了上已的踏青与寒食的春祭,伴随着春的明媚与礼的庄严,成了中国四大节日之一。
   还记得小学时的《清明》诗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起了故乡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随飞絮翩舞的纸钱灰烬。还有远山山麓下的西林寺悠远的梵钟声。沙鸥近湘浦,清风散晚霞。解释春风把身误,沽酒那人家?清明对于曾经的我,是一位踏青。对现在的我,是为春祭。我不知是否有来世,难解是否有往生。但深深爱着我的太婆,却是与我永远说出了别离。亲人的离世并不是刹那间的崩溃,而是我一生的潮湿。我总是会不经意间想起太婆蹒跚的步履和弯曲的脊背,想起她房间大瓷缸中为我留下的冻米糖和桂圆干,想起她在我耳边千万叮咛的那一句“儿啊”,想起她在病重时躺在躺椅上泛红的眼眶和微弱的喘息。每每思之,心如刀绞,追思难绝!这是无可避免之事,我只能承之受之。我仍愿相信太婆能够看见我,能够看见她的曾外孙热爱着这个世界。我也如此,如此,我希望能够带着太婆,走出她一生没有走出过的江村,一起去拥抱这个盎意的春。思而复思,吾永不忘。

共 642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作者的这篇散文,如同在春天的原野上走了一圈,顿觉神清气爽。二十四气节中的春日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春天孕育的六个孩子,他们带着不同的姿态,表情,心境,蹦蹦跳跳来到人间。因为他们,大地上的事情变得曼妙生动,变得生机勃发,变得温情柔婉。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延续中,不断地彰显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个节气,一种风貌,悠长的气息中凝结了古典之韵及现代之美。作者的散文,对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本意、气候、时令、农事及民俗等方面进行新形式的介绍,并妥帖地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悟,提升了散文的内蕴。此文文笔优美,意蕴深沉,凸显散文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5-11 21:47:32
  这篇写春季节气的文字,对我来说,真称得上是一桌春日盛宴。文章语言美,内容丰,结构好,读来如品佳茗,只觉神清气爽。“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六个节气,各有征候,各有其妙,真的是太美了。
闲云落雪
12 楼        文友:阔以        2023-05-12 16:12:37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智慧到彼岸
1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5-21 22:36:27
  写二十四节气的散文甚至写成书本的,这几年渐渐地多起来了。我就收集了六本专门写二十四节气的专著。这或许是现代散文也写了一百多年了,很多题材都被前辈作家写了个遍,后来人总要去拓展。就像自从有了余秋雨,一大堆人就将历史文化凑在了一起。作者的文字有自己的特色,节气带着时空的美景,带着作者的感悟,有思想,有生活。
江凤鸣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