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芳华】回归的年味(征文·散文)
咚咚锵,咚咚锵……
好多年未曾响起的咚锵声把2023年的年味拉了回来,鞭炮声响彻在年三十的夜空。烟火与人们高涨的情绪,一起绽放在夜空,有别样的绚烂。
这是武威边城人民期待了很久的年味。
一
正月初五,家乡的社火又埃家埃户地拜年了。太阳刚冒出头,我、丫头和大弟一家共五口人,驱车半小时,抵达我们从小生活过的老屋,洒扫、归整。
父亲住的屋子里换了新被单,擦抹得一尘不染的桌子上摆上香烟、糖果瓜子、各种水果、香烛裱纸、腊肉馒头,三个酒杯下压上香钱。门口的老树枝上挂两挂鞭炮,门前的空地上放比茶杯还要粗两倍的烟花,只等社火进门。
在小弟家等社火的空档,小侄女手里兜里装满满的瓜子跑进门,给我们炫耀说:“跟在社火后面的两个大头娃娃是我的同学,我去和他们聊天,给了我好多瓜子和糖。”满脸的喜悦与满足,还有自己有扮演大头娃娃的同学的自豪感。
时光荏苒,我们小时候珍爱过的瓜子和糖果,放在现代的小朋友眼里,本不值一提,被社火这么一渲染,我在小侄女眼里,又看到了那些瓜子和糖果应起的作用。我想,小侄女拥有糖果和瓜子的喜悦,虽不如小时候的我们那样丰富,但一定是还原了孩子的本真的。看着小侄女小心的又把糖果装进兜里,她眼里的美好与珍爱,一如当年的我们。
二
家乡的社火在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西部鼓魂,且在《西部之舞》《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中大显身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在小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非遗文化,只知道每年刚入腊月,就开始派遣闹社火的人员。鼓子匠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即使成家了,也要壮劳力;蜡花女(敲锣锣的)要大姑娘和尚在校上学的小丫头。
风水轮流转,派遣闹社火的人员,也是轮流转的,今年你家,明年就轮流到我家了。
初中一年级,我有幸被派遣,在社火队伍中充当了一名敲锣锣的跟班,很是兴奋。往年看社火,除了看热闹,最令小朋友羡慕的,莫过于每家每户在高药匠唱完两个曲子后发的糖果和瓜子。大方一点的发三颗糖,一小把瓜子,放糖果少的人家,只有一颗糖和一小撮瓜子。即使这样,也喜欢的不得了。
家乡的社火由春官老爷(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傻公子、丑婆子、鼓子匠、蜡花女、高药匠、大头娃娃等组成。在我的印象里,春官老爷的扮演者必是年高德重者,不能是瘦子,但也不能太胖。在我走出家乡前,每年都闹社火,而春官老爷的扮演者,从没换过。那是我的本家叔叔。跟随他左右的,是扮演好的二老爷和三老爷,分别着黑色和蓝色的长袍,一个执印,一个执笏。春官老爷着红袍摇羽扇,踩着细碎的小步,三缕长髯随着挪移的步态,舞出了强大的气场,优雅且不失为官的霸道与柔韧。春官老爷后面紧跟的是着彩袍的傻公子,丑婆子、鼓子匠、蜡花女,大头娃娃、高桥等。
据家乡长辈说,春官老爷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傻公子代表教书先生,跟在傻公子后面着彩妆扭动腰肢、媚态十足的丑婆子,则寓意风尘女子,大多由男子扮演。最出色也鼓舞人心的,是主角后面的鼓子匠和蜡花女。
代表戍边将士的鼓子匠着护心铁,足蹬长筒靴、英雄巾、黑幞帽,鼓槌上的红绸带随着舞动的手臂,在风中猎猎,那气势,粗犷豪迈中尽显英雄本色,再配以蜡花女跟着鼓点敲击的锣声,带动了全场的声势;代表道教文化的高药匠,始终走在队伍的最中间,腰扎红丝带,一把盖伞玩得滴溜溜转。社火每到一家,鼓子匠打完一通鼓,高药匠就在院子的正中,按每家的状况即兴发挥唱曲子,唱得都是美好寓意,长长的调子好听又幽默,惹得看热门的人们一阵哄笑。
三
在社火进父亲的家门时,点燃鞭炮和礼炮,门口等着一排接老爷的大老爷们,不惧鞭炮和礼炮的噼啪声,面带笑容踩着小碎步,随着鼓点挥舞手臂,那样子,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想过,粗壮的西北汉子也能踩出如此柔美的步调。
旗手们分立两旁,三个老爷与等在门口迎社火的汉子们相会,一起拱手作揖,再舞动手臂,倒退着走进院子,大家伙一起围着院子转圈,然后在众人发出的同一声“嗷”中,把老爷迎进家里的堂屋。
春官老爷进门后,首先整理着装,然后撩起大红袍子的前摆,恭恭敬敬跪在堂屋的供桌前,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里,化三张裱纸在供桌前,端起桌上的酒杯祭奠在地下,嘴里念念有词为父亲祈福,大概内容就是,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和顺,福禄双全等。然后,把父亲准备好的红被面披在了同样跪在供桌前的父亲、我家丫头和侄子身上,代表这一年里,父亲无病无灾,平安健康;丫头和侄子学业有成等。走完这些程序,院内的鼓子匠和敲锣的蜡花女们已经敲过了二通鼓,高药匠举着盖伞在院内唱曲,曲子中少不了父亲的名字和祝福。等高药匠喝完曲,为社火服务的跟班们开始为鼓子匠、蜡花女、高桥、大头娃娃及拉横幅的旗手们散发香烟、瓜子糖果,还有我们小时候见都没见过的各种水果。
发完这些,再打一通鼓,老爷们迈着小碎步,扭动腰肢出来,再到下一家。
等所有的人家都拜过年后,还要到村里的水井边谢幕。这是规矩,也是传承。
从小就记得,每年的社火装扮起来后,必须要到家乡的小河里去攻鼓子,家乡人叫“取水”。
等排练好的社火正式到各村各户去拜年时,都要先到村里的水井旁,上香、化裱纸、敬酒,然后从井里拉上来一桶水,装进干净的瓶子里。下午闹完社火后,把早上装进瓶子里的水祭奠在水井旁,春官老爷带领一班人马,唱祷词,谢天地,谢各路神明,然后在鼓子匠振天的鼓声中,谢幕。
社火谢幕时候才是最热闹的。小时候家里的院子大,鼓子匠们至少要在每家攻一通鼓,气势宏大。现在人家院子小了,收拾得虽然精致,但闹不开了。所以,收场的社火,才是最原始也最激动人心的。
鼓子匠们的着装,是最标准的唐朝将士的服装,而攻鼓子才是社火队伍里的精魂。平整的土地上,十多个精装的汉子们,挥舞鼓捶,有节奏且变幻莫测的鼓声响起,尘土飞扬中,只见跳动的身影和一声声时缓时急的鼓声,场外的群众不时发出一阵一阵的掌声。几通鼓后,鼓子匠退出,和场外灰头土脸、意犹未尽的群众们,共同谈论哪个鼓手打的最有气势,而哪个鼓手失手了。
笑声结束后,三个老爷朝着井房恭手作揖,谢过各路神明后,身后的社火队伍才能卸去身上的着装。在他们卸装时,村里每家主妇备好的饭菜端上来,饿了一天的“大队人马”一阵风卷残云,杯盘狼藉中,主妇边收拾碗盘边笑骂,男主人们则与社火队伍中的兄弟长辈猜拳的猜拳,拉家常的拉家常。说说笑笑,乡情近了,年味浓了。
喜欢这样热闹红火的社火!
问好听雪,祝创作愉快。
从记事起,家乡的社火年年都在闹,我们这儿就叫闹社火。疫情三年,或许不止三年停止这样的热闹场面,今年的春节,再次闹起来,每个乡亲脸上洋溢的,都是喜悦呢!
再次感谢如玉,听雪敬茶!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比如文中的社火,以前年复一年的上演,也许我们并不觉得什么,但当疫情突然到来,社火突然戛然而止,我们又会无比怀念。文章中的社火,在外人看来它可能只是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作者眼里,它更是一种儿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种年味一种情怀。

这段时间有点忙,今天才来回复,怠慢了!听雪敬茶!

如真真所说,我在乡人们的脸上看到了越来越好的日子,那欢腾的社火,就是欢腾的日子!
这段时间单位考核,有点忙,迟到的回复,真真见谅!
感谢小素的解读,这段时间有些忙,迟到的回复,听雪表示很抱歉!
学习妹妹美文。

“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应该推广传承下去,它们富有底蕴,融进了人们的血液里。”是真的融进人们的血液里了,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再次相逢,依然会有热血奔涌的感觉呢!
感谢姐姐一直以来的鼓励,听雪感动之!

辛苦姐姐,上香茶!
感谢鸟儿来读听雪家乡的社火,敬香茶!
嘿嘿,感谢来访,在流年,我们能一起走,是真的温暖呢!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整个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热闹的场面加上灵动的文字,着实让人热血沸腾。
问好作者。
感谢影儿的暖评,听雪敬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