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没有理由的愤怒(随笔)
不知道是因为从教时间太久了,自己习惯性的对新生事物判定的武断,仰或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地产生了患得患失的心理,这或许就是老态龙钟的起跑线吧。去年的那月那日,就记不清楚了,但那段抖音上的视频,到现在挥之不去,像魔一样缠绕这我:襁褓中的婴儿躺在床上,围着开档裤衩,胖嘟嘟的身子一丝不挂,甚是可爱。双手紧紧地摇晃着手机,嘴里不停地“咯咯咯”笑个不停。画风突转,一只成人的手,无情的掠夺了婴儿的权利,紧接着的是婴儿手甩脚蹬,和着声嘶力竭的伴奏。再转画风,手机还回,婴儿如初,整个屋子里荡满了婴儿的开心。整个视频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秒,在这十几秒的过程中,洋溢着成年人从头到尾的欢笑。看了这段视频,我十分愤怒,但一时又找不到愤怒的理由。
我的书柜上摆放着一本书叫《爱的教育》,我想,这段视频所要体现的就是一种“爱”吧。婴儿的欢声笑语和家人的开心幸福,本该凝结而成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话音,视频的内涵亦达到了这种氛围。
可我总感觉多了一份沉重。
婴儿的笑,是一张还没有揭开的白纸,上面没有落下任何的点滴尘埃。他的笑是来自于手机屏幕上运动着的画面,流动的画面无意识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捅破笑泉,本能地产生这种意识。而成年人的笑,是因为她们创设了脑洞大开的意境,为自己的创造而自豪。画面中的婴儿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本能,就是激发成年人笑靥的源泉。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在上海培训时获得的,当时我们听了一个讲座,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是一位母亲,一位挑剔的母亲,在我的孩子能够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走遍了大半个上海,为自己的孩子寻求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可我的每一次奔波,都给我留下了遗憾。最后,我决定自己在家里办一所幼儿园,自己当老师,只教自己的孩子。我任性地辞了工作,亦任性地拒绝和丈夫沟通,绝然的走向自己决定的路。现在,我的孩子在一所私立初中上学,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在体育、美术、音乐方面均有特长,家务活样样精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联合了一些和我有同感的年轻的母亲,我们成立了‘幼儿心理研究’社会活动会,现在已经有3000多名家长加入了这项研究。我们的老祖先就告诫过我们;‘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认为,这是老祖先留给我们最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教子之方,没有其一。从我们的研究发现,人们的优秀品质,60%的来自于三岁之前,30%源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剩余的10%源于走进社会的自身发展……”。《爱的教育》这本书就是这个讲座结束后赠予我们丰厚的礼品。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梳理我们身边许多家长的抱怨,异口同声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学习成绩跟不上、懒惰、自私等等。当我们私下里打听到这样的家长给予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是娇生惯养,就是和上述视频大庭相径,或者孩子在书桌前做作业,家长在一旁不停的刷着快手、刷着抖音,甚至自己情不自禁的笑声会穿破孩子的耳膜,他们还会美其名曰:我放弃打工,放弃对你爷爷奶奶的孝敬,背井离乡,在城里租房子供你上学,你却……。说到情深处还会声泪俱下。
我忽然想到一些问题:我们走进过孩子的心理世界吗?我们懂得孩子的心理世界是怎么养成吗?孩子渐长的身体和渐长的心理是否平衡?踩着学步车长大的孩子缺失了什么?我们教会孩子洗衣做饭了吗?我们教会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了吗?我们教会孩子知法懂法了吗?诸如这样的问题千千万,又有哪一个问题真实地走进了为人父母的内心?回想过往,自己也是平凡世界里最为朴实的那枚石子而已。
人的出生,本来就是一身的洁净,没有一丝一缕的霞裳衣袋,还不是成年人在自己的人生海洋里,把自己许多的“霞光”,一件件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正如这首诗,我们记住的就是这几句,之前写的是什么,记得也不是那么清晰,也无需记得那么清晰。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