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坚守文化养老,坚持弘扬正能量(随笔) ————剖析一则指责性的微信话语(随笔、评论)
坚守文化养老坚持弘扬正能量
——剖析一则指责性的微信话语(评论)
朱炳初
这次,嗷!已有数次了,在干休所党支部公众号微信群里,看到一则十分扎眼的指责指控批判性的微信话语,它鲜明指出:休干将在全国性网站刊发的“随笔”文章,发在支部群里属于“多余”“出格”“违规”,“纯属浪费大家的眼球和时间”!罪名真不小!它以莫名其妙的论调,叫嚣这般那样,恶意中伤!
原本不想理睬,其一,我并不认识其人;其二,我只当做是个“蠢人”。但是,既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牵涉纠缠这个话题,而所里、党支部负责人又不出面予以干涉、说话,那么作为当事人——虽然微信里没有指名道姓,但连续发多篇“随笔”者,唯我莫属!矛头直指我来也!在多次羞辱下,老朽在忍无可忍的境遇中,就不得不发表点评说,不然,在此人眼里,就是个可任人拿捏的无需当回事儿的“软柿子”了!老朽虽年迈,但并没痴呆,脑子清晰,理直气壮,没有什么软肋可抓,无需忌讳,可以实话实说。现就此微信,将四个论点予以剖析共赏:
一、所谓“群里只应发支部公共事项通知,少发所谓随笔”的问题。
试问,这一说法是政府还是军休所规定的?君不见每天都有一堆杂七杂八的转发的、自己编造的信息,包括:今天炒了几个可口菜,哪里发现了一只猫,到了哪个景点拍了几张照片,早祝福、晚请安的问候,大呼小叫的等等等等,什么都有,类别繁多,五花八门,极其丰富多彩。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对此无人问津指责,即使也曾经讲过,不要发那些无聊的东西,但管得不痛不痒,事态照旧,见怪不怪而已。这大概是手机持有人的自由权利,因人而异,发者认为很有意思,一乐一发了然心间,痛快也!这,您也看到了吧?有意思吗?好玩吗?是正能量的吗?然而,可敬的您,喜欢扔大棒者,却哑口无言呀!唯独对“随笔”那么反感,恨之入骨!这我就想不通了,“随笔”并没有说起挖你家的祖坟啊!那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呢?是否要去医院会诊一下?
我在国家网站发表的“随笔”,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张扬正能量的感想感慨感悟。比如,武汉抗疫10个月,我发表了80多篇达8万余字的随笔,大都在网上(有的在报刊)发表,全国的大型网站【江山文学】还以《一个耄耋老兵的抗疫纪实》结集刊发。许多文稿以《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刊出,【江山文学】对每篇文章都有【编者按语】,给以热情洋溢的点赞评说。当然,这些是不会入你眼球的,因为,只要是我的“个人随笔”,就似狼如虎,恨不得斩尽杀绝呀!
至于“少发个人所谓随笔”,这还算笔下留情,没有一棍子打死,没说不能发,而是少发!说明良心没有完全泯灭!但是发多发少,还需你定吗?即使中央领导也不会给哪个人规定发稿数量吧?还把“随笔”,加“所谓”二字,这就画蛇添足了。随笔就是随笔,无所谓所谓呀!
每次按网站意愿将文稿广为转发,尽量达到充分展现正能量的需要。每一篇文章,我都要花费十多分钟,转发给近三百位微信朋友,还有多个微信群,返回的信息除了点赞还是点赞!因为本人所写的事件、人物、议论、评说,均属正能量,声张正义或发表志趣感慨,在自己被感动的同时,想以此感动他人,引起共鸣互勉。没有思想感情的文稿,我是写不来的,那些空泛的文字,网站也不会发,既是刊发出来了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启迪意义。所以,网站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于心不忍让编者的心血、心意、辛劳白费。当然,我也感到,有的文章发给有的人,不一定适合,不一定会看。但我为了尊重网站的愿望,增加点击量,还是发了,不求对方一定要看,我也根本不计较要回复或给予赞赏金什么的!
我之所以连篇累牍地写稿?是为实现在两三年内、九十岁前出版第五部52万字文集,以圆出书总量达200余万字的梦想,几乎是三四天就要写一篇文稿,在网站发表。这样就对不起了,不能达到您的指令:“少发”!余日无多,比我小的战友、部下,一个个地走了,不知哪天我就会离世,只能惜时如金、只争朝夕地抗争追赶呀!此文是今天早晨4点起身写的,比较仓促,可能存有诸多不当,还请“高手”谅解呀!
二、所谓“大多数政治部退役的本就是材料高手”的问题。
请问:“材料高手”,高在哪里?我接触、了解几乎所有政治部退休人员的时间不算很长,也有52年了。他们的表现才能可谓历历在目,能在政治部门混到退休的,都不是吃素的,一般都会耍两下笔杆子,也有挺硬气的,虽与鲁迅、巴金、魏巍等同的实在还没有出现,但算是有些水平的还真不少,出书、获奖,因有才干而重用的更多。但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过去为适应职责完成任务不错而已。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退下来了,普通老百姓一个,还说是写“材料高手”,高在哪里?到军休所后关心过所里的宣传报道工作吗?在《军休之友》杂志、《军休生活》报登过多少文章?这可是军休人应该关注的报刊,可让“高手”大显身手的舞台啊!但可叹可悲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许多人对一报一刊并不关注,连看都不看一眼!君不见,活动室里的这两种报、刊是按人手一份发下来的,非常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成了废品,从印刷厂再返回到了造纸厂!“高手”不看杂志报纸,不觉得汗颜脸红吗?这不是自嘲热讽、往“高手”脸上泼粪吗?
当然,提起正儿八经的高手,总还是有的。应该好好学学原法院院长齐家琳老先生,他多次在《军休之友》上刊登关于旅游的美文,被评为优质稿获奖,还有《战友报》原副社长郑健的散文美篇,一并收录在《军休之友》创刊20年选集之中。当然,这些信息,对不少从来就不看《军休之友》杂志和《军休生活》报的人来说,可谓对牛弹琴,一片枉然呀!
何谓“文化养老”?从岗位上退下来了,原来的“高手”就偃旗息鼓了,万事大吉了,安享天年了,应该吗?一个没有文化相伴终身的人,怎么奢谈什么“材料高手”、文化修养?假如连为什么要在报刊、网站发表“随笔”文章、或连文化养老都不触及或弃之不理的人,能有资格说是“高手”吗?既是“高手”就要露一手才是,什么作为都没有,和“废人”有什么两样?要知道,军休十五所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朝阳区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也正因为由于那帮“高手”对文化养老不感兴趣了,或不积极参与了,逐渐淡漠了的缘故,近些年报道成绩下滑了。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还存有不少“高手”怕写稿发在群里遭到批判吧?其实不用担心,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
三、所谓“没几个人愿看什么个人经历随笔”的问题。
请问究竟有多少人愿看,有多少人反感?做过调查吗?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议还是先调查一下,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说话要有根据和分寸,要在理。许多事情坏就坏在不负责任、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上!如今人们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者就是这个样子,闭着眼睛说瞎话,主观臆断害人还浅吗?
至于说“个人经历随笔”。不写个人的,难道非要写公众的,其他人的?或是无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的照抄照转的吗?作者的随笔是心随事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非照转公开的报刊上登过的人云亦云的。“个人经历”难道不能写吗?一定要带到马克思那里去吗?我想,马克思是不会欢迎的,列宁也不会同意的。不然怎么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呢?!许多个人经历对于他人,尤其后代就是精神财富,一个人来到世上不易,总要留下点什么,才富有意义吧?“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没有个人经历还能有历史吗?岂不咄咄怪事,空穴来风?
四、所谓“纯属浪费大家的眼球和时间”的问题。
这话怎么说得那么武断、霸道、刻薄,毫无道理!“纯属”,一点余地都不给!“浪费”这个词在这里不觉得可耻吗?没有听说过眼球还有浪费的?你还管着大家的眼球?难道你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价值连城的吗?眼球一点都不浪费?包括看到一堆臭狗屎都是可欣赏、有利可图有收获的吗?怎么说看人家看到在著名网站上发表的文章“随笔”就“纯属”浪费了眼球呢?你不看不就得了吗?谁规定你一定要看啊?你不看,或点一下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删除不就得了吗?难道你不看人家会说你是个睁眼瞎或是指责你为“蠢人”吗?自己不看,还管着大家,简直岂有此理,胡诌八扯!居然当起大家的眼球的卫士与大使了,你征求过大家的意见、看法吗?如此胡扯,不怕人家笑掉大牙吗?
至于“时间”,那是属于所有人的。不管哪根葱怎么硬,也管不了大家的时间!时间对你来说是那么的宝贵,那就闭目养神吧!唯有瞎子的时间一点也没浪费,因为他什么都看不着。你为何不当瞎子呢?什么“随笔”都看不到,心不烦、意不乱,多么幸福、舒坦、高贵、有素养啊!
好了,不知我对这篇“指责”性微信的阐述到位了没有?讲错了没有?还请读者补充指正。愚意在于探究何谓文化养老,怎样放开思想,笔随心愿,传播真理、张扬正能量?没有别的意思,说说而已!当然又可为我第五部文集增添一篇评论性的“随笔”,这是个意外的收获呀!感谢您的微信,提供了创作素材,觉得有话可说,还难以说尽!
(2023年5月16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