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东篱】传播好声音(散文)
一
江山文学,是一种有质量的纯文学,是最美的声音,生活里有了“群”的概念,更凸显出好声音的价值来。2018年我入驻江山,对江山的“有声文学”格外青睐,每次都想挤进社团推文名额中,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一种唯美的声音。
回顾江山经历,有了文集,还有一部留声机,寄存着我的12篇朗读散文。有时候很贪心,希望能像田连元,“醒木轻敲小扇翻,胸饶野乘口成篇”,留下评书一部部。希望像刘兰芳,听她的长篇评书《岳飞传》,经久流传。有时候想,一生要留下什么样的声音?传给我熟悉的人。不必经久,哪怕“一悦”,我也开心。江山为我搭台,我有了“男高音”的感觉,用歌声遏止流云,挽住霞光;让声音插上翅膀,成为精灵。一个个主播,站在我的身后;每一篇精美的音乐,伴奏文字飞走;每一次社团“微群”里的喧闹推介;每一次阅听,数字跳上千位,群中为之喝彩,高呼“完美收官”;每一次发给自己所在的微群分享,得到多少可爱的“大拇指”……这些与得失无关,唯可点亮眼眸,染醉心情。让自己沉浸其中,幸福感满满,仿佛是正在领奖台上接受鲜花掌声。尽管我站在声音的后面,但一样觉得自己就是主角。
我所留下的散文声音,可能入不了什么“派”,幼稚得很。但我从中感受到我一次次的进步。江山文学包容了我幼稚的思想,并不完美的情感,粗糙的文字叙述,总是把快乐和激励传递给我。于是,我体验到江山的亲热,有了依偎其怀的情感,就像小时候,母亲不嫌我口吃,看我能说一个完整的哪怕只有三五个字的句子,都要惊喜。江山,就像一个细心的家长,正收集着孩子蹒跚学步的镜头,做成电子影集。
等待每一次有声作品的问世,就像每一次期待一本新版的作品,袅袅的墨香远远袭来,美妙的声音突然打开,都有着诗意的热盼和激动。生活没有蒙尘时,声音可以擦亮日子的亮度。
二
我的“东篱菊茶客群”,四十多个群友,皆是退休的人。所在的社区老干部团队叫“东篱菊”,茶舍是一个喝茶聊天兼办公的地方,无聊,常常是坐在一起的感觉,打破无聊,我第一次把江山有声散文放进去,那天上午,十几个人都成了“梁宏达”,对着我那篇《饺子》品头论足。
荣成人叫饺子是“姑扎”,应该写到这个别称的来历。原来,在胶东半岛过年,人人不能闲着,父亲贴春联,母亲缝新衣,家中的姑娘们就凑在一起包饺子,那个最后的动作是封口,故名“扎”。一个名称还有着这样的说道,我虽知其名,不解其义。我赶快承认《饺子》少了乡土声音的味道。
喜欢素馅饺子的,感觉不提素馅,爱好偏激。还有人说饺子也叫“钱包”,过年包饺子要包进去硬币,图来年发财。有人说,也叫“含枣”,过年包饺子放一个大枣包上,祝愿早生贵子,幸福如意……
我只能表态,下次写一个《荣成饺子别名》。
乡俗,唤起的是对家乡的热爱,我只能告诉他们,还有《饺子》的下编。那天中午,大家果真去了“八喜饺子馆”,播放着这篇文章,吃了一顿“有声饺子”。生活如果没有了味道,我们必须去弄出味道。
从美食,到风景,从风土人情,到言情抒怀,凡是江山有朗读文章,我都要在茶舍播放一遍。我的高中老师总结说,有茶香,加上书香,馨香宜人,天天闻香。若哪天未来茶舍,一定要追问昨天有什么“江山声音”。差不多都是有孙的人,微信搬去,成了孙儿的范文。
好声音,总是会激发生活的情调,会改变生活方式,让生活变得多彩起来,也从来就用不着担心好声音走不远,传播不开。
三
“赤山风光群”,是赤山景区的微信群,我发了一篇《不要掀起她的盖头》有声散文给群主,群主拉我入群。
“从‘江山’到赤山,战线拉长了。”群主说,“把最美的声音给赤山,给家乡的山水,给喜欢风景的人,才是最好的留名。”于是,我用一年的时间,往返景区不知多少次,创作了40多篇散文,解读赤山风景。
也赢得了群友的赞美,那些群友尽管不认识,但多是我的老乡,聊起来,他们都和我拉上关系,问亲戚朋友认不认识,问我什么时候回村,要聚一聚……是声音拉近了我们,传播的是乡愁,表达的是爱意。
你不要只是喊“不要掀开她的盖头”,什么时间在百丈赤山挂上一幅水墨画。你不要只是看到“赤山慢春色”(文章名),春暖花开,三里“樱街”,说过去就过去了,慢不得!你不要把眼光盯着“一路传奇”(文章名),赤山的风景都应该成为传奇,可不能厚此薄彼啊!不能只看到“赤山‘梨花开’”(文章名),还有桃花缤纷,杏花争艳,樱花染山,紫荆成串,连翘铺黄……是啊,热爱风景的人,风景的主人,永远不会满足几篇有声散文。
凭借着我为赤山创作了那些散文,我和家人到赤山游览无需门票,还戏“封”我为“形象大使”,我要拒绝,名字太大,只有一个“使”字符合我的身份,我建议改成“文学使者”吧,我把文学的声音送给赤山,把对家乡的热爱送给赤山,我是一个“使者”,雪花给赤山披上银装,我做雪花一样的使者;春风吹醒了赤山,我愿成为春风里的一抹,也把自己当作小小的使者;盛夏的赤山飞绿,我是一点绿,是带着葱茏绿色文字而来,也算是使者;秋色斑斓,醉染赤山,我愿做七彩里的一彩,当一个彩色的使者。
我是使者,出使赤山,不是去与赤山交锋,唇枪舌剑,以智斗勇,而是带着纯真的感情,携着我还幼稚的文字,问山听山语,问水闻潺潺。醉的是我,这样的待遇,不仅仅是我发出了最美的声音,还有一份抹不掉的乡愁。不嫌我声音嘶哑,不责我声音幼稚,赤山人以山的情怀和胸襟,接纳着这些声音,我明白,这是对江山文学的尊重,也是对我的鞭策。
当听说已经把几篇有声散文放在赤山的路边广播里,伴着游客登山观景,我的脚步仿佛也在美声里,步步生花,流连忘返。在梵语佛声中,添上文学的佳音,一定会让游客快乐地踏响赤山。
四
每次编辑古韵或现代诗歌,那些歌吟往往就在我心中激起涟漪,也是为了和作者唱和,我在留言处,一般要创作一首绝句,一来为创作者找到一个和者,二来想通过练习,提高我的古韵创作能力。久久为功,自成风景。
于是我有了一个“怀才诗群”。群中都是喜欢诗词的朋友,真的是应了一句诗——得欢当以诗,“斗酒必聚邻”(陶潜句)。到江山练习文学创作,特别是古韵创作,让我有了“以诗聚友”的资本。这个群,是我所在的市教育局原书记林波建立,他说特别喜欢我的诗词歌赋,而且每当我有新作,一定要发到群里共赏。他要做一个手抄本,名之“怀才诗词”。
老谭适逢夫妻牵手50年,我创作《玉片词》,见面都要拿老谭与妻相恋往事说事,只吟“月下对目,不敢牵手”,让他的心情走进当年。忘年交老海米寿,我创作《米寿赋》,见面问候语一改“你好”,唱赋文最末“春雨惠风,化作贤孙”的句子,意味深长。
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村书记托付朋友向我索句,我乐此不疲地创作。犹记得,给院前村一首《一剪梅》,他们把填词里的“小楼冰魂斗春分”当作了村网页的主题词。为崮山前村南溪开辟成旅游路线,我作词《临江仙》,那日巡溪而行,“溪声歌稼穑,玉镜照花屏”两个句子居然被刻在宣传牌上。南下河村几处农家乐开张,约我赠言,我作《卷珠帘》,入村便看到其中一句“河山真好相随我”做成铁板大字,置于当空。
我不敢自诩“大声希音”,但每每所见出自我手的字句,我便忍不住沉吟数遍。无声有韵,韵随情动。
无声胜有声。林书记说,诗词读起来难辨字词的意思,看着自吟,铿锵击板,才得好心情。尤其是把这样的声音送给美丽乡村建设,不求纸质,但愿在小村小屯看得见我的诗句。说实在的,我这点本事,比起江山那些坚持多年古韵创作者,感觉见不得人。可江山培养了我五年,尽管我的古韵水平没有精进,却常常焕发诗意,难以息声,愿以所学所长,为人传声,为时代的旋律添上和谐的音符。有时,觉得自己位卑言微,问及我退休后的日子怎样,我所问非所答——我来自江山文学,是签约作者。我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名头,是在找一种归属感,希望我没有辜负江山对我的深情期待。有时候想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写上头衔,又觉得那么俗气,那么落伍。心中刻记“江山”两个字,不必书写,自存底气。
崮山前毕书记说,我们这个海边渔村,也有好词好句,和电视上的一点不差。这话让我颇有感慨。是草根,就应该扎根山野;是海鸟,就应该在近水的地方飞舞;是草根文学,就应该在远村僻屯找到安身的土壤,就应该养肥一片土,激活一片海。文学,不应该是一种极度娱乐的工具,她应该贴近最美最底层的生活,唤起生活的美感。技在手,不拙;艺随身,不孤。每每和喜欢诗词的朋友聊天,我也懂得了他们所需,也逐渐明白诗词的意境应该从哪里开掘。我正等着朋友送给我一个“草根诗人”的雅号,还没等到,毕书记赞赏我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说我是“追着美丽跑”,他说这是他对我的印象。能够和时代的节奏同行,不甘落伍,用文学去表现时代的风貌,我感觉文学也让我年轻有为了。
五
让我感到风流倜傥的是,我把文学的好声音带到了远方。
四月暮春。我进入一个名为“诗和远方群”,群主“志骏”告诉我,这个群是他的工作群,是往返半岛和科尔沁的大巴专线群。于是,我急不可耐地冲进了科尔沁草原,抵达了远方。
一路上,几千里,天苍苍,野茫茫。乘客尽展才华,轮着手持麦克风吼歌,得便讲个故事,遇到草原风景,来一段典故。打发无聊,填满空白。我闭上眼,打开江山有声文学,再听我写的那篇《燕子语》。车窗外,一线塞鸿悠然飞,这景色,如此诗意,令我想起“塞鸿一字来如线”的句子,沉浸在燕子呢喃、塞鸿伴我的意境中。“志骏”闻声坐到我的身边,一起闭目养神听燕语。
我做向导,我导游;你就把车厢当音箱,给大家“导心”吧,开大音量,全车静听。“志骏”拿过我的手机,放大音量。一路上,听了我的有声散文《彩色的世界》《一路传奇》《向往远方》……
也听到了最美的赞扬——行万里江山,就应该听江山之声。多么美多么恰切多么严密的逻辑啊!志骏是在激励我,笑着说,以后,这个车厢就听“怀才”之声。这是一个约定,我也愿意把江山有声散文放进这个大音箱里,让最美的声音,充满一途,真正抵达“诗和远方”。
当我把回家匆忙创作的“草原系列”散文的前三篇《草原明珠小镇掠影》《科尔沁草原》《行走在琴弦上》发给志骏,志骏突然获得了灵感一样,打来电话,跟我“约谈”。
能不能把“草原系列”变成有声散文?能不能给找一个有朗读功夫的老师,赶快制作,准备5月20日去科尔沁沿途播放。我觉得他是在暗示我。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可制作技术不行,朗读的声音也少磁性,不敢贸然。年龄染旧,音质苍老,无鲜可言。况且,我这普通话,多年脱离课堂,沦为典型的“荣成普通话”,难出口。志骏得知江山文学有很多主播,便要我快点和主播谈配音朗诵事宜。这不是去菜市场买几斤菜,往超市买点日用品,总要江山排上号。我告诉志骏,要等一段时间。他是性格偏急的人,半天无语。
我马上跟社团负责微信有声文章申报的李湘莉老师联系,她说,再短的周期也要一个月,况且六七月的有声文章篇目已经呈报了,安排在年底差不多。
“插队!”志骏给了办法。我说导游是不是都习惯这个动作?但我也觉得势在必行,没想到,湘莉老师早就“插队”了,跟江山版务部协商,调整篇目,替换一篇,加紧制作。不必漫长的等待,志骏在微信里还是催促。
5月15日,有声散文《草原明珠小镇掠影》制作杀青,一早就在东篱的微信群中发声了。主播是东篱社团的小说主编“粗人”老师,声音醇美,音域宽厚清亮,醉了草原,醉了我们的耳鼓。我赶快发给“志骏”,他要封存五天,但等成行时,给前往草原的朋友一个惊喜。
江山,改变了我们出行的状态,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样子,出行在诗意的声音里,生活在美声里变得多姿多彩。
感谢现代技术,可以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留记在微信里;更感谢江山文学,给了我一个发声的地方,让我担负起传播好声音的责任。
六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万俟咏句)声弄离愁别绪;“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句)不堪其声,声败花残。唯有江山好声音,充满正能量,吟闲情小调,以悦生活;唱时代歌赋,以壮形色。要走向远方,江山之声要相随。
我有“恋声癖”。常常腾出一天时间,把自己放进躺椅里,也把自己置于江山文学的声音里,回忆,沉醉,也在声音里流浪着,穿行于自己曾经打造的文章境界里。走进去,钻出来,我成了一个在背景声音里佩剑远行的侠客了。这些声音,有着自我教育的功能,让我明白了对待现实世界,应该采取怎样的良好态度。
我愿做“江山好声音”的创作者,做好声音的传播者。
铿锵,铿铿锵锵。五年,我手中的笔谱着这样的节拍,我的脚步在这个节奏上。
2023年5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