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新房子与老房子(随笔) ——身体是生命唯一的载体
人这一生,从他身体功能结构及外延的变化上,看着像一所房子,而我们就是暂住在房中的客人。小的时候,我们身体无所不在的蓬勃生机告诉我们,那是所新房,崭新的窗棂与内饰,从心论,那也是生命中最干净清爽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否拥有“宽敞明亮的客厅与卧室”,是寒酸,或富丽,都无可挑剔,我们以子女的名义,住进这所房子,而父母的赠予以及生命附带的一切因果循环也皆水到渠成。而人的一生,综其形意,就是“小房子住成大房子,大房子住成老房子,老房子住到没房子”,总有一天,我们会被生命无情驱逐,离开那所我们隅居一生的房子和人世所熟悉与认知的一切,时光岁月会将我们湮没、消蚀……但有什么是值得永久珍藏,并被视为人类瑰宝而代代相传?
那些身边的事被铭记,成为历史注脚的人物,是为人类的文明延续做出过重大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或家国情怀,或引发历史变革的浪潮,或在为人类梦想,勇攀高峰……
现在,继续回到我们房子的内容上去。不必为一些想不通的失落而纠结,似大厦将倾。
我以为,成就之前取决于我们的“目光”,我们的目光所视之处,倾注的注意力。如果你不乏想象,视觉之下的感觉,会将你引入一个与旁人不同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的宽广性,就是引人入胜的地方。你可以说……去你的,我是个普通人,我发现不了什么,更无法勾起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那也没什么,毕竟,人类被自然和自身赋予的职责与使命是广博的,不拘任何形式。
前段时间去鼓浪屿,这是个极负盛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目光的小岛屿。潮汐一般的人群冲上来,又潮水般退去。他们所目睹的风景也是多姿多采,有人是慕名前来,游遍岛屿各处,余兴未尽;有人则意兴阑珊,铩羽归来,概叹闲鱼廷宴其觉不过如此,感情上岂止是一般的上当受骗?有人则走在古香古色迂回曲析的老街上,品鉴着上世纪的建筑,像揣摸一件绝代古董,沉浸在年代久远与历史的沧桑厚重中。我爱上了亚热带岛屿上盘根错节的古树,和镶嵌在自然风光中的古建筑,使我油然而生一种念古品幽怀旧的味道一一而年轻人们,则在网红打卡的地方拍拍拍⋯⋯他们彰显的立场与取意则与年龄大点的人完全不同,抑或所有深入情景之中的人都略有不同,或大相径庭。《人性论》中所提及“印象与观念”乃至知性的产生与彼此间关系微妙的变化和联系,形象感觉的意义无出其右:林徽因在《一片阳光》,也鲜有提及“人的感觉与自然科学”之间极其自然的萌发与紧密的联系。
当然,一切都不是一般的发现与存在。
我所举的例子,基于“感觉”、想象等各取所需这一点上。也许,将之用于本文作为确定概念的一个论据,其本身就透着一种“不可靠”,不能一概而论的意味,那就权且当做一个参照吧!
小时候,我是个愚木而不开窍的人。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对此深信不疑,深以为然。在我有限的记忆中,我似乎是“两眼目光空空,什么也视而不见的”。视而不存,只沉浸于孩子的游戏里,果然,不倾注注意力,索引的人生也是空洞和无聊的。最简单的,那些将目光及其注意力投放在“学习”上的人,其结果要么学业有成,要么比之我这样的人要聪明和有出息!
一些历史上留下书香盛誉,丰功伟绩,名垂青史之人,无不在幼时就深刻注意和了解“未来这一点”,它可以是很小,甚至微乎其微,但已经与他的生命产生了联系,并融入其灵魂肉体。
人生的风景是各有不同的,回眸和审视便可纵观了解这一点。无论居于何种风景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讲“你所看到,察觉注意到的,想象并与生命产生联系的,将是你此生所得⋯⋯”。它将成为你“新房的内饰和老房子的风格不同之处?”
用“新房子与老房子”仓促比喻人的一生,也许不恰当⋯⋯但根据我起头的描述,以及回眸我短促而简单的一生,形象上又生动相象。当生命被驱逐再无定所时,我们每个个体是否在房屋坍塌的存续间,留下人类追索一生的凛然正气与精神,以及智慧的遗产与赠言呢?
那么,当你还是一位年轻的房客,你的一切都皆在春花烂漫之时,你会怎么做?让灵魂独自闲坐在那间房子里而对此视而不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