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吴隐之真奇葩(随笔)
有份高考模拟卷选了《晋书·吴隐之传》做阅读材料,文中的吴隐之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也是一个极端的人,也是历史上一个少有的奇葩。
奇葩之一是固守愚孝。吴隐之父母离世他一个劲地哭,以示孝顺。《弟子规》中有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弟子规》的要求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吴隐之父亲去世后,吴隐之“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哭得路过的人皆流泪;母亲死了他更是伤心欲绝,史书记载哭得双鹤警叫,大雁都聚集起来。我很怀疑《晋书》在细节描写上的夸大甚至虚构,这和《史记》写刘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一样,文学气息太浓厚而违背了常理。父母离世固然伤心,难道真的能感天动地?哭成这样,就是天堂的父母愿意看到的?此举真是“愚孝”。后来邻居老太太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儿子韩康伯推荐吴隐之做官。当时人才选拔采用察举制,吴隐之得到高邻的举荐,遂被任用为清官,而且一出仕就担任辅国将军功曹。俗话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吴隐之的官位——哭来的”。这多多少少让人感觉他的孝行有博眼球、秀孝行之嫌。
奇葩之二是迂腐透顶。当官以后,皇上的赏赐俸禄吴隐之全部分给亲族的人,结果冬季没有换洗衣物,浣洗之后披着棉絮御寒,跟叫花子无二。一想起这场景,我就忍俊不禁,是不是书把这老人家读傻了?
《管子·牧民》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至荣辱。”亚圣孟子也主张“置恒产”,并坚定地说“人无恒产,则无恒心”。一个人基本物质需求得不到保证时,能如颜渊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毕竟是少数。连孔子都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吴隐之为何这般为难自己呢?他励志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是人敌不过欲望,还是欲望本身就难以战胜?因而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苛责自己。
后来吴隐之在南方做官,夫人得了一包沉香,吴隐之见了扔在了江水里都没让其使用。难不成是对自己不自信?万一用一次尝到甜头之后会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决绝地采取一扔了事。我查了一下沉香,它又名“沉水香”,位列四大香料“沉檀龙麝”之首。沉香是药材,也可泡茶、泡酒、日常佩戴、闻香等。都说“成物不可毁”,这么名贵的东西怎么能随随便便扔了呢?学生讨论,认为这包沉香因为来路不明自己不用,可以上缴监察御史,也可以变卖之后把钱捐给寺庙或者学堂。我觉得这主意不错。
奇葩之三是为人苛刻。有个下属给吴隐之进鱼,经常去骨存肉,吴隐之觉着对方用心不良,居心叵测,干脆把下属处罚免官。哎呀,真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舔沟子舔到了痔疮上。伺候好你的衣食住行是这位下属的职责,他可能有阿谀奉承之嫌。但吴隐之这种处理方式不近人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就是处理协调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像他这样的官员,能把政事处理好吗?我对他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禁想起了周恩来总理的一个故事。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因为思念老领导周恩来,就托人从福建送来了一筐桔子,并让人捎话说请总理尝个鲜。知道此事后,周恩来当即说:“我不要!”大家觉得这样做有点不通人情,就劝他道:“既然已经送来了,不能再送回去。”总理想了想便问桔子多少钱一筐,在得知是25元一筐后,他马上吩咐秘书给龙飞虎寄去50元。其实总理经常会收到一些老部下馈赠的土特产,对此他一概推辞,实在推不掉的总是按市价付钱,这次却超出一倍,总理解释说:“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会再送了。”果然,自此以后龙飞虎再也不送东西给周恩来了。总理的处理方式既不违规,也不伤对方的自尊。
奇葩之四是没人情味。吴隐之做官的俸禄不给家里人花,女儿出嫁的时候,朋友估计那场面实在太寒碜,派了餐饮服务队去一看,果不其然,吴隐之才派了婢女卖狗换钱办喜事,家里此刻一派“萧然”。为了自己所谓的清廉,把女子的婚事办得冷清的像丧事。晋武帝阴险多疑,也不至于让吴隐之的“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没啥吃的两天吃一顿饭吧。《礼记·大学》写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吴隐之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让妻儿挨饿手动,其齐家的本领在哪里?他始终把个人的“清誉”摆在首位,而家人的幸福指数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残酷不近人情的“禁欲”,是会扭曲人性的。
高中语文要求“立德树人”,我不知道命制这套题的老师,选择这个传主作为素材,让学生学习这个人身上的哪种美德。我只希望,新时代的青少年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我更想不通,什么样的文化才会孕育出这样的人物,为保住官位和清名,不顾家人死活,且还能让其名垂青史?
吴隐之,真奇葩!鲁迅先生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吴隐之大抵属于坐稳了奴隶的人,忍饥挨饿,死也不肯撒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