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炊沙岂能成饭(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炊沙岂能成饭(随笔)


作者:能读懂 秀才,222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3发表时间:2023-05-22 08:52:49
摘要:原创首发

王阳明格竹子,天下闻名,网友认为:王阳明格竹子看了半天看不出什么名堂,多年后的牛顿格物苹果树格出了个力学定律。牛顿格物虽辛苦,最后收获了愉快;如果如王阳明那样,探索过程老是痛苦,就是误入歧途,必须想清楚了再说......
   很吸引人的话题。
   先温习一下“格物致知”。
   这话题以前韶过,自《礼记》被发现,特别是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拎出来,对“格物”的解释歧义多多,竟成“千年疑案”。
   仅“格物致知”字面意思解释,是考察事物,通过研究探索事物而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是为什么?朱熹:明理。
   “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
   格物是为了“穷天理”,“致知”是为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用现代话语:朱熹的“格物”不是为了获取自然科学知识,纯粹是为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另一观点:上面的解释逻辑不通。
   其一,儒家弟子们“为学”学的是“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读书;“格物”则是实践。人朱熹这儿说的是“为学”,不是“格物”,两个概念混淆了。
   其二,物当然包括“草木器用”,既然“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是“炊沙成饭”,那还要“格物致知”干什么,朱熹不是自相矛盾么?
   朱熹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不读书,只知道干活吃饭怎么可能“明天理”?
   光读书行不?《礼记.大学》摆在那里:“格物、致知......
   矛盾。
   所以,格物致知的解释应该是:获得充分的外部知识,心中才能“愈明”,明了,才能有对事物的义理认知和对天理的体认,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我同意第二种观点。
   回到王阳明和牛顿这儿。
   牛顿被苹果砸了,悟出了万有引力概念。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无从考证,反正牛顿自己没说过。权且当真来说事儿。
   王阳明格竹子的事儿倒是有出处的,《年谱》(即《王文成公年谱》)记载,王阳明二十一岁时某天想到了先儒说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恰好“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传习录》也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说这件事的前后经过。
   用严复的话总结:“前明姚江王伯安,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看样子这事儿假不了。
   牛顿格苹果树,格了多久才悟出万有引力,不得而知,肯定有个过程,过程中的苦思也一定蛮痛苦的,最后一下子悟了,如网友所言,一定是很兴奋的。
   王阳明二十一岁格竹子,七天,什么也没得到,痛苦的生病了。以后“游于佛老”,基本上也是一无所获。十三年后因得罪宦官,被打了四十大板,贬谪到贵州龙场当了一个县招待所所长。在某日半夜,在当房子住的山洞里突然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想而知,老王当时肯定是“兴的一头核子”(南京人读“瓠子”),估计兴奋程度不亚于老牛悟出万有引力。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一代“心学”宗师就此诞生。
   老王格竹失败在哪儿?
   人朱熹说的很清楚: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却“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是“炊沙成饭”,阳明同学偏偏“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
   欲于草木间寻天理,焉能不败?
   老牛何以成功?
   很简单:于草木间寻草木理。
   怎么讲?我接受西洋人的哲学:
   竹子,苹果树,草木等是“实然”的,也被称为“必然”的,即该什么就什么,随季节变化而枯荣,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不自由;天理,人伦,世故等是“应然”的,也被称为“自由”的,即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随人的自由选择而改变。
   实然事物是必然的,应然事物是自由的。欲从必然中寻找自由,就好比我们想让世界永远只有春天,竹子,草木永远茂盛常绿,行么?
   王同学想从竹子哪儿弄到天理,乃“炊沙成饭”,失败。后来老王舍去草木,凭借内心自由而悟得“天理”,炊米成饭,成功了。
   牛同学从苹果落下寻找落下的原因,亦“炊米成饭”,成功。
   康德认为,科学是研究自然世界规律的,所以也是必然的,实然事物只能用科学来解释求证。用必然的科学来解释由人自由意志决定的应然(自由)事物,比如宗教信仰,历史,社会制度,价值观等一切人文现象,用科学来解释,那就都成了必然的结果,等于承认用万有引力可以解释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用量子力学来说明人为什么会有信仰;用科学证明,此教优于彼教......
   “炊沙成饭”,果然荒谬。

共 18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阳明年轻时候格竹子的故事,常被人们谈及,有些人认为这次事件是王阳明对朱熹理学从坚信到质疑的转折点,甚至有人认为王阳明格竹子的做法太愚蠢,将“格竹子”作为攻击、批评王阳明的证据。其实不然。正如作者在对这件事的认识上就有自己的观点。“王同学想从竹子哪儿弄到天理,乃“炊沙成饭”,失败。后来老王舍去草木,凭借内心自由而悟得“天理”,炊米成饭,成功了。而这种成功,作者是从牛顿从“苹果落下寻找落下的原因,亦“炊米成饭”,成功。”作者在批驳“炊沙成饭”观点时,采用的事例非常有说服力,得出的“炊米成饭”自然就站住了脚。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5-22 09:07:06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