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凝练艺术的范例》 赏析 ——读托马斯诗歌
《凝练艺术的范例》
----读托马斯诗歌
文/妍冰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是一位瑞典诗人,他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56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心理学学位,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曾被翻译为三十多国文字,曾获得多次国内外文学奖。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多次获诺贝尔学奖提名。终于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诗中成功地把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融为一体,具有古希腊诗歌、巴罗克诗歌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作品注重心理描写,想象奇特。特兰斯特勒默成名后陆续出版了《半完成的天空》(1962)《路上的秘密》(1958)、《在黑暗中观看》(1970)、《狂野的广场》(1983)、《真理障碍物》(1978)等。1990年他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因此,瑞典科学院称“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大部分诗集以凝炼、简短和深刻的比喻为特征。
实际上,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评价他说:“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正是基于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他才做到了: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他的长诗《画廊》几乎用了十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历经了七年时间。
我把上面这段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引用过来,就是为了令我时时不忘记——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真正是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环顾诗歌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够把诗写得如此精炼、精确、精妙、精彩呢?
一、托马斯的诗是凝练艺术的范例
他的每首诗几乎都值得细读、欣赏和借鉴。
如:
《树与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
我们身旁,在这片倾洒着的灰色中,
这棵树有急事。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息——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开。
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
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
像一座骑士的雕塑
他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并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把
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把技术词汇运用到诗歌的神圣领域——自然和艺术中去。
又如:《风暴》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这首诗极为“凝练”和“言简则意繁”,且形式也比较短小,诗人努力的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细微看似平常的感觉,并加以提炼而营造出自己独特的意象世界,诗人还善于在词语的间隔之间留下足够的空白,在词语的跳跃之中共同把意象的丰富性抛给读诗的人们,逼迫读者去跨越这道诗思的构想瞬间,在这一瞬间之后,看到诗人的独运匠心的妙处。
二、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特色
细读他的诗,很少读到日常套话或流行语,即便它们描写的完全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他极善于使用新的语言,是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
如北岛翻译的诗歌: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
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
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这样的诗句体现了诗歌艺术与梦、意象和隐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体现了托马斯在诗歌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诉求。其诗的形式短小精悍,在词的跳跃中闪现着思想瞬间美的感悟和快感,激起读者产生诗意的沉思。
又如
我来了那个无形的人
可能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以便生活在今世
这时候,他好像一个观察者,他在空旷的黑暗中侦察着,以便记录历史与人类生活中隐藏的楷模。然而他又觉得他自己是无形的,他用“伟大记忆”暗喻自己可能受雇于更高的权力机构,因而他致力于秩序和较普遍的人类问题。诗人是一个捕捉意象的高手其诗歌的意象往往来源于诗人对周围自然界的锐敏观察,寓意丰富,风格极其简朴,在意象营造的世界中,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张力和穿透力,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把读者紧紧的抓住。因此体现了托马斯诗歌中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特色。
另一首《昼变》也可见一斑:
林中的蚂蚁静静的看守
盯视着虚无
但听见的是黑暗树叶
滴落的水珠
夏日深谷
夜晚的喧嚣
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暴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这首诗意象联系与语言运行,有非常大的空间和跳跃性,留给读者更多的空白。他的诗带给我们的是神秘的陌生,同时又是一种创造艺术美过程中透明的冲动和追求。
三、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找我
读了托马斯的诗歌,尤其专注地读了诗人的自序。他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
如:
《冰雪消融》
穿轰鸣之裙鞠躬的喷气式飞机
使大地的宁静百倍地生长
《石头》
我听见我们扔出石头
跌落,玻璃般透明的穿行岁月。
托马斯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就是一个地点,是真实的世界。如果他不及时抓住它,也许它瞬间就会消失。于是,诗人从冰雪、石头这样的物体状态中为诗建立了一个基础。一个个诗意的意象渐渐诞生……他用清晰的方法描述自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他在意象的联置中,把生活世界与抽象世界已之间的隐喻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蔓延开来,这是诗在找他,在逼他展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认为诗的本质是:“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诗人自己写诗就是这样的践行着这个独特的对诗的认识。
托马斯的诗歌折射出来的独特美学特征和对存在的诗意沉思,是与诗人的自觉追求和大胆探索是分不开的。他有着诗意的责任感,每每觉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者受难的乐器,诗歌在找他,在逼他展现,否则,真实的世界就会瞬间消失……诗人还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并在其中吸收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的先锋艺术表现手法,在融会贯通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