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见信如晤(散文)
一
雪花飘下来时,天空有些朦胧又空明。
仿佛间,时光穿梭,消失久远的信封浮现眼前,犹见送信人一手扶住绿色邮车,一手从大大的帆布口袋里,翻找出一封信来,在漫天雪花里,举起来摇晃一下,一字不落喊着我的名字:喂,王葳蕤,你的信。
我赶紧跑出屋子,雪花打在脸上,也感觉不出凉意来,只觉得脸儿火烧似的,比梅花要红艳,比红酒要烈呢!心里突突跳着,脸蛋火辣辣滚烫着,脚步加快,噔噔来到邮差面前。
母亲正在炕上做衣服或是纳鞋底儿,问了句:谁的信呀?声音轻似花开,柔柔的母爱裹在其间,令我心儿舒坦又恐慌。
我赶紧回说:妈妈,没有谁的信。哪有呀?
母亲知道我在搪塞,笑着说:没有信,才怪呢,瞧瞧这欢喜劲儿吧。再瞧瞧,脸儿比墙角的梅花还要红呢。
我只好不再搪塞,说:他呗,还有谁呢?
母亲听了,关心地问:都好吧?那里艰苦呐。
我说:嗯,虽艰苦,但是他很好,很能干呐。
母亲微微含笑:能吃得苦中苦,这人错不了的。
嗯。我答应着,赶紧回屋看信,心儿激动得在咚咚跳着,他能得到母亲认可,我也是再高兴不过的。我恨不得一下就看完,又不情愿一下就读完。纳兰的一句“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让人不入相思,都不能。
信,又叫鸿雁传书,又叫情书,又叫尺素书,又叫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一大串的别样说法,但是,我唯一对信的理解是信就是诚信,既然信上说了,那绝对要做到,才叫信,否则还叫什么信呢?《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左传•僖七年》:“守命共时之谓信。”我喜欢信,可能大多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守命共时几个字。
是的,我每次收到信,都是异常欢喜。送信人刚刚离开,我便偷偷地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迫不及待地打开,赶紧去看信,恨不能一眼就看完,又恨不得在一个字儿上思忖半天,依然拿不下眼来。
窗外飘起雪花,墙角的梅花已然盛开。雪花的晶莹,梅花的红艳,都在寒冷裹着缕缕一缕香里。都说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细细嗅一下雪花,也仿佛有一缕缕清香的,那是雪的清丽,那是雪花独有的一种清爽香溢。那清香就是尘世自带的一种香,淡之又淡,不易被发现,或许应该说:只有有缘人才嗅得出那一缕缕香吧!我总觉得就是他身上的味道,淡淡的,清爽爽的,犹似梅花,又比梅花还要淡,淡得只有我才会嗅得出来呐。如今他寄信来,粘着他身上独有的清香,落在我的手上,反复读着,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那时,他就住在离我不远的小县城里,在一家工厂里工作。我们就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寒冷天气里相识的,自然而然吧,并没有什么刻意。总是在雪花飘起的傍晚,一起走在乡间小路上。当时,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教小学,打算教一辈子学呢。
他没有要求我什么,感觉做什么都挺好,只要自己喜欢,并且说很有意义。
骑上自行车来到小山村,成了他最美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来。那段山路,也就成了我们一起行走的山间小路。雪花在飘飘,梅花在吐蕊,他送给我一些小礼物,我总是呵手接过来,捧在手上,仔细看着,心里充满的都是快乐与欢喜。一件小镜子,一只小梳子,或是一册小诗,一只口红……只是可惜,我从来也不用口红的,他送的口红,在以后两地书的日子,我都用来在雪白的素笺上画梅花,然后给他寄去了。
可想而知,素白雪笺,一枝梅花,多么艳丽,他捧在手上,看着,笑着,爱情滋润着彼此,人儿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二
信,当然是分居两地之后的产物。当时,我是很不情愿他离我太远,怎奈工作需要,他调离了小城。那时候手机通信还是很落后的,村子里信号不好,他去的大山里更是没有信号。我们约定经常写信的。“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想不到唐代的李冶将书信往来写得淋漓尽致,尺素如绢如残雪,结成双鲤鱼的模样,得到信的那一刻,激动的心儿扑腾成一只白鸽,飞向在蓝天。
书信,从来都是“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无论古今书信对人们的意义都是何等重要呢,又何况我等这样平凡之人呢?不仅我如此,周围的村人也如我一样。小时候,每每收到信,一样的欢喜,借着灯光,反复读着信。有上岁数的老人,不太识字儿的,逼着孩子给读一读,还有的就会拿给村里读书多的人去读,还要写回信呢。
记得,小时候,在姥姥家住着,村里有人来了信,村支书就在村子里的大喇叭上,喊着人们去拿信。村支书先是打开大喇叭,放一段当地的地方戏,当然是潍坊吕剧,什么《借年》《姊妹易嫁》《小姑贤》。尤其那些唱腔,我早已耳熟目染,还能跟着哼唱《借年》里爱姐的唱段:“今日是腊月二十九,到明天小进一天是初一。看人家换天喜地把年过,你母子还不知有吃没有吃的?相公啊!你个痴心的!你为何不来俺家里?你穷应来俺家借,这样的亲戚咱是应该的……”那时小,不知道事儿,但是,感觉曲调优美,哀哀怨怨的,唱词好听,更是感觉到戏中人爱姐善良,不嫌贫爱富,愿意接济比她家穷的未来婆家,真是好呢!
再有《姊妹易嫁》《小姑贤》里面的唱段也都能唱上几段,村里喇叭一放,我就跟着唱。放完唱段,村支书就拍一拍喇叭,再吹一吹,轻咳几声,清一下喉咙,说:张三李四快来村里一趟吧,有信来了。
村子里有瞎眼的婆婆,我叫她六姑姥姥,因为村子里人都称呼她六姑,咋论的我也不知道。六姑姥姥一个人生活,唯一的儿子去了大西北,就再也没有回来。六姑姥姥天天想儿子,想得直流泪。开始六姑姥姥的眼睛还能看得见,只是很模糊,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村里人都说,六姑眼睛是想儿子盼儿子想瞎的盼瞎的。
六姑姥姥的儿子这一走,始终没有回来过。唯一能安慰六姑姥姥的就是信,逢年过节儿子会来信的。每次村子里来信,六姑姥姥就很兴奋,隔上段时间,就会有她的信,每次接到信六姑姥姥就很开心,不仅逢年过节有时候平常素日还有钱寄来的——就是在信封里寄来的,有多有少,十元八元三元五元的不等,过年会多些个。那天姥姥家来信了,去拿信时,就从村长那里接过一封信,我看见信封上啥也没写,姥姥打开信封塞进去十元钱,拿胶水封起来,就说:这次算我的吧,玉儿舅舅才寄来了钱。我给她十元吧,村长说:这些年,你没少帮六姑呐。
姥姥说:村里谁家也没少帮呐,还不是应该的,有多多给,有少少给,不会不管的。姥姥顺便给六姑姥姥送去了信。姥姥递给六姑姥姥信时,六姑姥姥很激动,手一个劲儿颤抖着,她捏了捏里面硬硬的纸币,拿出来塞在了被子下面,微微含笑说:又给我寄来钱了,秋孝顺呐,这些年,没断我花费嘞,就是不知道他生活的咋样?一直没回来,真是惦记呀。姥姥说:我给你读读信,就知道了,放心吧,他顾不过来,就不会给你捎钱的。
姥姥对着空白的信纸读着:娘,见字如面。我这里很好,就是很忙嘞,天天要上班,给你寄去的钱,别不舍得花,想吃什么尽管买着吃……村里人主动的轮流给六姑姥姥替他儿子给她写信,也给她捎钱,因为她儿子生病早已离世了,村里人担心六姑姥姥承受不住,就没有将实情告诉给她。这么多年,村人们一直都在保守着一个秘密。
三
村庄里只要有人外出的人家,都关心来信的。
姥姥也不例外,她也最关心家里有没有信来,因为大舅二舅走南闯北,一直都在外面工作,还有我母亲是姥姥的独生女儿,也在外面工作,离家好几千里路呢。只有书信经常寄来,才是姥姥的最大安慰。每次听到大喇叭里喊着自家名字说来信了,无论在忙着什么,姥姥都是赶紧放下,脸上露出喜色,牵起我的手就往村里小卖店里走——全村里的来信都放在那里。
拿回来信,也顾不得进屋子,就此坐在庭院里的小马扎上,倚着门口戴上老花镜就看起信来。姥姥识字也会写字,但是,每次回信都是要小舅来写回信的。夜晚,四周都寂寂的,姥姥早早烧好了水,再把灯泡换个度数大点的,平时的灯泡都是小度数的,很暗呢。鸡在鸡架上打着盹儿,狗趴在院门口,耳朵紧贴着地皮儿,牛羊都在栏里反刍。雪花不知什么时候,慢慢飘起来,窗户上有雪花挂在窗棂上,我也安静下来,趴在桌子一角写作业。
小舅拿着笔,姥姥在向他一句一句说着,小舅就一句一句写着。笔尖在信笺上刷啦啦写着,仿佛听得到姥姥的心扑通扑通急速跳着,一颗母亲的心呀,就要随着那封信,飞去远方儿女身边了似的,浓浓的牵挂,惦记,想念。
其实,那时候,我并没有深刻体会的。等到自己有了儿女,写给儿女信时,才会体会深刻的。
我一直守在母亲身边,一直不肯离开母亲的,就算是离开也不会太远的,因此很少有书信来往,倒是与恋人离开一段时间的。因此,那段时间书信来往,当时感觉挺苦的,以后回忆起来,反而觉得老酒一样,醇香,甘美。
见信如晤,一点也不错的,相距两地的人,见到彼此的信那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儿。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季,雪花飘飘,梅花绽放着红蕊,我依着窗儿,读着他的信,心里甜蜜得要呼喊要歌唱。
见信如晤,现在很少见到信了,我和爱人总是相伴在一起,更是不需要信,何况手机通信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便捷。关于信,只要想起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忘情节,只要想起信来,就会想起那些见到亲人的信的一刻,颤抖的手指,幸福的样子,激动万分的神情。
我又一次想起姥姥,想起母亲……见信如晤,都好吗?
在那个有“离别”的年代,书信就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葳蕤老师这篇美文,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选材独特,她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个“鸿雁传书”的年代。她把每封书信都写得绘声绘色,让我们看到了“书信”中甜蜜的恋情,人间的温情。让我们通过书信,又回到了那个科技不发达,但人情却相互厮守的温馨年代。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