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愿把早餐放在广州(散文)
一
我所在的小城,距广州2600公里。一顿早餐放在广州,说说玩吧?老家有一句话——吃肥了走瘦了,不值得。是啊,我是说,我爱广州的早餐美味,即使再远,我也要闻香怀念。
果真,从广州返回的伴儿杨海早晨来电话,名义上的问候,其实也是隔日便怀念,说今天早餐不能在广州,有些失落。
那次是借着“访学”的机会,虽未尝遍广州的早餐,也不可能尝遍,但不影响我们得早餐滋味,很多早餐品种,不少感慨,都记忆犹新。
广州的灌汤包,那包儿的皮,比最害羞的女子的脸皮不知还薄几分。陪我们吃早餐的广州朋友说,那皮儿是糯米面,格外剔透。我戏称“美女脸皮”,顾不得听他的介绍。
美女的脸皮涂脂抹粉,还觉得有些厚了,灌汤包则有点赤裸裸的,好把馅儿搬出来就搬出来了。有些东西,藏住了,才觉得神秘,有些东西藏住了就未必好。瘦肉的红,夹杂着时新的绿菜,那真的是别样的“红肥绿瘦”啊。我喜瘦肉红配胡萝卜的淡红,是赛着喜庆的氛围。我是很容易被颜色迷住的食客,好像这家早餐店懂得我。店名好像有“阿翔”字样,在越秀。看见馅儿,不是个本事。那些洋溢在馅儿之间的汤汁,简直就是呼之欲出。美食,无需广告,自身就是招惹人的主儿。
有过吃烫嘴包儿的经验,不会马上咬一口。先看吧。觉得降温差不多,用牙撕开一个口子,“呲溜”一下,那叫“一口爆汁”,每一口都仿佛是与神仙打架,打的是“口水战”。吸进那汤汁,来不及回味,胃就收容了去。只能抬头闭眼回味刚才的滋味,似一口甜美的饮料入口,有爽感,更有温润感。就像母亲当年做了加点糖的豆汁儿,而香气胜了豆汁十二分。包子好不在褶上,可那褶好,内容也好,钻鼻子的香味,一下子让我折服。皮儿薄,入口即化,想留住感觉,不可能。记得吃云吞,皮儿薄得惊人,未想到包儿比云吞的皮儿还薄,谁也不能妄称天下第一,总有奇观啊。美食是可以用来看的,我想广州的灌汤包应该名列其中。说“品美食”,感觉方式单调了,应该加上“赏美食”。
那顿每人吃了两屉,屉不大,也让身边的食客感到了惊讶。有不少学生党用小袋提几只匆匆而去的。说明价位并不高。我是典型的北方脸,但不担心吃一顿早餐被宰,一付钱,让我吃惊,连北方的一碗打卤面的价钱也不到。我觉得店主是给我了一个兄弟价。
无以回报,我赶紧说我们明天早晨还来。店主满脸堆笑,脸盘还真盛不住笑了。其实,他更清楚,广州美食多如牛毛,来不来不会找着我去计较,我只是送个空头感谢给他。
二
好像距离广州风景“小蛮腰”不远,也就一二百米吧。在那喝一碗粥,让我有了感慨,小蛮腰的美,是秀颀的,也是婉约的,我觉得也有一碗粥在养着它,不然何以保持这般苗条身材呢。这在别的风景名胜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么美的风景,是会担心一碗粥给风景败兴败味的。
我要砂锅粥。砂锅是饮食的最高层次,我这样认为。要了一锅山野粥,一锅虾蟹粥。我想得山海滋味。
小时候喜欢喝母亲做的大碴子粥,是纯粹的香和糯,到广州我想尝尝复合的香,于是选择以草药入味的米粥。也有个考虑,我怕水土不服,以山野粥先医之,中医说“药食同源”,不必单吃药,还得美味,算一举两得。我是分辨不出都有什么中药材入粥的,肯定有野艾蒿根。中医说,这东西“主炙百病”。人家把最强的中医理念都放进了粥里,可见其情怀多么温暖啊。不必懂得那些取材草木的细节,放入了什么佐料,一旦去想这些,是会影响我专心致志喝粥的情绪的。我也一下子明白了,人家选择砂锅为炊器,决不是弄个什么名头,而是有大用。在我心中,广州的“小蛮腰”是有味道的,别人看曼妙之姿,我懂沉厚之味。
据说,每一种可以入味的草,是无法在原地活着走到秋末的。这话有点夸张了,粤人的探索精神,让我敬佩。广州人的“草产业”,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当然,他们是留着草根的,不轻易连根拔,吃着早点时候说说“菜根谭”,别样的味道啊。
三
北方的海,我总觉得比南国的海好,好在出品的海鲜味道纯正,大有天下无敌的势头。所以这次点了虾蟹粥,完全是来对比一下,是否让我更喜欢家乡的海鲜。
一蟹红壳浮于粥中,蟹黄藏在壳下,早就耐不住了释放鲜香。好看!如一只红船起航于粥间。虾被切割成小肉块,和着几片韭菜,几粒蘑菇,鲜香一下子被释放出来。时下流行“可咸可甜”的词儿,是否就是从这里获得?我是不能食甜的人,可能是过去吃苦太多吧,但在这碗粥面前,我打破了原则,原则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未到认可时。怎样评价呢?“粥靓味香”,视觉,味觉,同时被满足。北方的鱼鲜是生猛的,南国的鱼鲜是温柔的,是不同,各有千秋吧。千万别学井底之蛙,看到燕窝说那是一团泥。
广州的早餐美食,有着兼收并蓄的特色,尤其是早餐里加进了故事,让我这个外来客不能错过。
价格不菲,也不能慢待了这道美食——孙权面筋。当然必须配一碗老鸭煲汤。
广州的朋友给我炫耀,广州的早餐哪一样不是一半美食,一半故事。我还真的是轻易就找到了。他说这话,我不想追根究底,我这个过客,没什么故事,那就带着心情去吃吧。
读《三国演义》,还真忽略了美食情节,孙权风流倜傥,也顶不住美食的诱惑?故事,让美食早餐有了底蕴,先入为主,我竟内心有了孙仲谋的派头。
按照外国人的说法,中国文化,皆可注入饮食。我想,这位说话人,可能说对一半,是用美食记住历史文化才对,或者说,是美食也生中国文化。
曾经在无锡吃过一次油炸面筋,还记得名字,也大约知道是小麦面经过过滤其蛋白质,并反复用水清洗而成的面粉精华。口感好,弹性足,吃着劲道。没想到,广州遇到孙权面筋,咬一口皮儿,脆而有粘性,感觉不是风流倜傥的性格,莫非历经战火之后,变得老道了?故事,哪怕只一个人名,都给我们以想象。我喜欢面筋里的包裹物,猪肉末,榨菜末,还有精致的笋片,加上一碗老鸭汤。
香脆的壳儿,一下子就让人有了兴趣,肉末释香,笋片的清韵,尤其是榨菜末的微咸微酸,无法释然,那就来一匙老鸭汤吧,鲜美调和之后,让人无法记住到底是什么最爱我们的舌尖了。
归来总是惦记这道早餐的好,便有了想法,以面团包裹萝卜丝,猪肉块鸡肉块,加上一些苹果片。我最得意的是用北方的萝卜替代南方的笋,有一说,北方的萝卜南方的笋,意思是食用价值差不多。到江山文学网写作那年,我便把我的这道自创美食命名为“怀才面团”,不敢称“面筋”,觉得那道工艺太专业,怕玷污了面筋的声誉。虽名气不及孙权面筋,但我自诩把那道早餐迁至胶东我老家。几千里之遥,我不能把嘴伸得老长去广州吃一顿早餐美味,但我有办法,不会让这个想法搁浅。
四
广州人的早餐文化,已极为精致。我可能只接触了千分之一二,蜻蜓点水也知水之温热,况我吃了几顿,便是用心用舌去品,不得真传,也得味道了。
也是带着这份爱好和自信,在广州七日,偏爱早餐,觉得午饭晚饭的“请吃”,太正规了,吃的是友情接风洗尘的味道,没多少心思琢磨桌上的美食。
广州人也很自负,饭桌上常听到“吃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仔细琢磨,还真有诗意。这话一定是对着过来递餐的人说的,那人一定是来自顺德的,彼此都开心。广州是把食客和庖厨聚在一起的地方,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起初,老想广州人的含蓄和情调,早餐叫“早茶”,我便观察,有的食客自提一壶茶,也有餐桌置一杯茶。更有占着桌位不撤离的,打听得知,人家是付了半天桌费的,尽管喝茶聊着烟火气,不啊,是烟火气缭绕着他们。
早餐,听到了广州人的见面语。问朋友才知,路遇熟人,问“食左饭未啊?”答“去饮早茶咯!”我老家见面问得简单,只“吃了么”,有点实在了。若我某日晨到了路边早茶店,店主肯定也这样问候我吧,做一回广州的熟人,那该多么有趣。
很喜欢在广州越秀区轮着街面店吃早点的经历,不亚于穿行在一场美食秀场。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烟火味冲进了我们的鼻孔。一出门,就必然和满街飘散着的香气撞个满怀。出门走走,不敢张着嘴巴,一路说话可以,一旦不闭紧嘴,就无法控制口水了。我觉得,广州人中,即使是外来客,也没有多少厌食症患者吧,用不着午餐晚餐的美食大餐,早茶就可以治愈。在早茶店,每个人都顾着低头吃,不看人,不是他们贪食,而是对每顿早餐都专心。广州的早茶,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不是看你挣了几个钱,而是一种市民的心态和情调,这个城市的早晨,人都是慢吞吞地,悠悠地,是慢生活的坚守者。
还有一点感受,广州人,每一天都是从精致开始的,每顿早茶,都不糊弄,如果挑食,完全可以轮换着,有人说,一年不带重样的,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信。我喜欢广州的“越秀”,在于那个“秀”字,不必查字典求意,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早茶店,都在“秀”着自己的特色。街面的旅店,档次不是很高,但住满了客,我想,多半是喜欢这大清早就点燃的烟火气吧。
据说,有着身份的外国人,吃了广州的早茶,也都恋恋不舍,居然有人搭乘飞机,只为一顿早茶来。天下奇观啊!
我没有这么奢侈,往返机票怎么也能吃一顿像模像样的大餐,不过,我宁肯分作几百份地花出去,就吃广州的早茶。
不能飞去,遗憾啊。我的确馋了,那就缅怀几样“广式早茶”,过过嘴瘾吧。
2023年4月5日原创,2023年6月3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