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葛洪其人其事(散文)
我的家在留山脚下,留山,是为了留住一个古人而得名,这位令人观的古人叫葛洪,一代传奇的炼丹家。
一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著有《肘后方》《抱朴子·内篇》《葛稚川移居-图轴》《人物图·葛仙吐火图》等,后人尊称为“葛公”,是一位饱学大师。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
晋太安元年(302年),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但未遂其愿,后葛洪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习炼丹术。直到建兴四年(316年),辞官还归桑梓。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归纳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还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也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是他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注明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二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如急性传染病。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犬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在已经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有一种小虫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原体注入人体内,使人得病发热。沙虱生长在南方,据调查,我国只有广东、福建一带有恙虫病流行,其他地方极为罕见。葛洪是通过艰苦的实践,才得到关于这种病的知识的。原来他酷爱炼丹,在广东的罗浮山里住了很久。这一带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还小,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
三
据举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这些记载,对治疗关节炎有一定效果。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毒虫很怕它,所以我国民间在五月节前后烧燃艾叶驱虫。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能治皮肤病。密陀僧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用来做防腐剂。作为一个道士,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葛洪为什么喜欢炼丹呢?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望,于是形成了一种炼丹术。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长生不老的仙丹是剥削阶级的幻想,当然是炼不出来的。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成了现代化学的先声。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
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四
葛洪炼丹到过很多地方,他曾到过安徽东至,所以葛公以葛洪名号命名的地名有葛公镇、葛源王家、葛公山、葛仙庙等。此外,尧渡徐村邓山的藏春洞口有葛公手书,马田大小禾山上有口仙姑泉,岩旁不远处有葛仙崖,镌有葛洪神像。相传葛公山为葛洪升仙处,葛洪于此练丹,丹成跨白鹿飞升,石上有鹿迹。据史料记载,葛洪先后在葛公的留山和葛源村的棋盘山上炼丹,至今仍遗有炼丹石、珠砂泉、棋盘石等遗迹,其中珠砂泉流出来的水呈棕红色,水甜石红,古人有诗云:“策杖步长溪,蜿蜒行数里,斜日下西山,波光红澈底,须彼炼丹人,蛛砂或取此。”棋盘石是葛稚川与王子的下棋处,古人曾作赞美诗:“王子何年去,仙踪石上留,谷空樵径寂,柯烂子孙收,静听松花落,闲看云水浮,输赢终几局,对此意悠悠。”后来葛洪要到别处炼丹,百姓挽留他,就把他曾经炼丹的山,取名留山,留山脚下的街,冠名为葛公街,葛公镇的镇名也由此而来。葛公镇人说,葛公豆腐也是葛洪研制的。葛洪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人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就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葛洪发明豆腐之后,并不满足现状。他经常同饱学之士一道研究豆腐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豆腐质量。同时把豆腐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并逐渐向外地区扩散。
葛公豆腐之所以能赢得食客的青睐,首先缘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白、嫩、鲜、香”是其主要特色。先说“白”,葛公豆腐的色泽,不是那种纯白或苍白,而是那种耐看的乳白,常让人联想起“豆腐西施”之类的美闻趣谈。葛公豆腐的嫩,细腻而不硬结,柔软中略带弹性,掂在手上,总有微微颤感。葛公豆腐的鲜味出自天然,别具一格,绝非人为添料做作而成,非亲品者不能体会。葛公豆腐的香,淡淡的源于黄豆本身的清香,食在口,感在心,仿佛能觉出泥土的气息、田园的芬芳。而成就葛公豆腐“白嫩鲜香”特色的,是它精细的制作工艺。
葛洪乘鹤归去,从此仙踪难觅,但他发明的豆腐却一直流传下来,盛名远播。
因葛洪而留下的传奇典故很多,并非完全是虚妄的,诸如化学发现,葛公豆腐,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一代炼丹人远去,留山留下了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