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箩筐】传承前辈们留下的“好声音”(散文)
我是理工科出身,却爱写,从高中开始就在写,一直坚持到现在,什么原因呢?我想过很多次,答案是唯一的,我在用文字记录我的人生历程。心里有了灵感,脑子里有了构思,我就迫不及待地写出来。日子长了,我写了上百万的文字,有拿得出手的,也有没法见人只能压在箱底的。不管怎样,我要坚持到底,在写作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然,我无颜面对曾经指点过我的那些前辈们。
一
武向京老师,是我读高三时的语文老师,他是第一个说我适合当老师,说我,适合报考文科班,但他说那话时,高考报名已经结束了。报了理科班,当然无法更改了,但我对文字、对写作的兴趣依然很浓厚。可以这么说,他那独特的授课方式,对我启发颇多。
在写作辅导课堂,武向京老师是这么讲解的:要想写出好作文,先要学会拆字、造句,这是基础,必须要扎实。拆字,是将词语、成语、句子拆开,按单个字重新组词,反复研读、分析、理解,最终做到真正领会具体的词语、成语、句子的含义。再说造句,作文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构成,造句的重要性,也就很明显了。初学者在写作文时,肯定会出现心里知道笔下写不出来的现象,这就是造句功底不够的原因。在课堂里,他先给出题目,接下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拿出自己的真本事,给他看。针对典型的,他逐字解释,并给出为何要那么造句的原因,还会换个角度造句,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其中的奥妙。
时间的脚步不断慢慢前行,在武向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不知不觉提高了,当然,也包括我。瞧着作文本上,每篇作文的后面都有一个大大的“优”,我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兴奋了。我知道,那些“优”里头有他的功劳,为我后来漫长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我的脑子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好习惯,闲暇时,时常在废纸上拆字、造句。身旁总有人说我爱抠字眼,他们哪里知道其中的缘由,我不解释,微微一笑了事。
二
我与前总编古渡老师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记得很清楚,我来到江山半年时间,他却因病而去,令人扼腕叹息。细细想来,我与他交流不多,影响却非常深刻,他的话,值得我久久回味。
第一次与古渡老师打交道,与“精品”有关系,那时,我刚刚到丁香社团当总编,连着几天,社团没有文章获得精品,我觉得有三两篇还不错,就给他留言、说了自己的看法。与其说是留言、提看法,倒不如说是在抱怨质疑精品审核的公平性。同时,我也在想,人家是网站的总编,会在意我这个小社团总编的胡言乱语吗?我的留言、我的抱怨或许真的会是泥牛入海。可结果呢,没过多久,他便给我回了消息,耐心地为我解释精品评定的标准,还有我自认为是精品的那几篇文章所存在的问题。
回想着古渡老师的回复,我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那几篇文章,果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心间的疑虑消失了,紧接着给他道歉,说了很多歉意话。他也及时回复我,遇事,不要急,先冷静下来,既然编辑部的评委没给精品,那就说明文章本身是有问题的,即便是针尖大的小问题,那也不能忽视。他一方面给我解释了那些问题,同时也为我自己的文章指出了一些不足,让我多看看名著和网站的经典文章。他的言外之意,我是清楚的,我的文章,有个通病,部分语句不够简洁,显得整篇文章读着不够舒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车为木制,车板像张大床,可平卧十人。下装四只外镶铁箍的实心木轮。车轴系枣木所制,坚实如铁。车板下通常挂一装满老油的小瓶,供赶车人润滑车轴之用。那车每一辆看上去都粗糙笨拙的像穿了厚棉裤的老庄稼汉。农忙时节车板四周插上栏架,能拉山一样成垛的麦捆或秸秆。”这是古渡老师经典散文《架子车》中的一段描写。这段话准确描写了架子车的外形、用途,那段话给我的感觉是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刚刚好。我试图删掉几个字或者增添几个字,左看又看,无法下手。照着那段话,我读了一篇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此后,我多次咨询古渡老师一些问题,甭管他有多忙,总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我,给我一些帮助、建议。我在脑海里想象过很多次,他的外貌特征,也想着有机会去他所在的城市看看他。但偶然得知,他本人竟然重度残疾,每天坐在床上处理网站的大小事。这个消息,着实令我震惊。以前,我只是单纯佩服他的文章写得好,处理问题公平公正,但在得知他的身体状况时,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许多。我也不忍心再打扰他,给他添麻烦,更不会胡乱生事,我想着,我一定要铭记他之前传授我的写作经验,写出更好的文章,不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谁知,天大的不幸,突然降临人间。古渡老师去了仙界,抛下他付出了无数心血的江山文学和他念念不忘的网站编辑部、众多社团,永久地去了。今生今世,我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交流写作,聆听他的建议,唯有深切怀念曾经的点点滴滴。
三
一件与绝品有关的事,好似从天而降,悄悄降临在我的头上。当时担任绝主的航程心语老师联系到我,让我去绝品组当评委。要知道,精品是江山的门面,绝品是江山的高山。她的留言,我反反复复一个字一个字看了好几遍,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反复在想,这是真的吗,我有资格去绝品组当评委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复心语老师,我可以吗?她说,我看好你,去了那里,对你有好处,天大的好处。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何去绝品组有好处,我只是觉得她看好我,我不好意思拒绝,我也没有理由拒绝,所以就答应心语老师。
进了绝品组,我发现与我共事的全是网站的大神级人物,针对通过初评的绝品预选文,他们在群里交流、讨论,作为新人,我认真在看、在学习,听取各位前辈的看法。还别说,航程心语老师说的去了有好处,我总算是明白了大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前辈们讨论几句,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我总在想,我怎么没想到那些呢?但我去绝品组,并不是单纯为了听课,要投票,该怎么投,绝品的评审标准又是什么,我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心语老师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眼前的一片漆黑很快消失了。有明确的方向就好办,照着那个对我来说很遥远的目标,我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缓缓地前行。
我参与评审的第一篇绝品候选文,到现如今,我依然清晰记得。那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逐字逐句读一遍,需要两个小时,在投票的前一天,凑巧是周末,我啥也没干,就干了一件事,读那篇文章。还别说,文章确实写得好,立意、构思、叙述、语言、深度等方面都有亮点,但整篇文章小问题也不少。针对自己罗列出来的问题,我反复思考,直到确保万无一失才将问题汇总给了航程心语老师,拜托她联系社团修改。提出的那些问题,我是比较胆怯的,我担心有人说,还绝品评委呢,提的都是些啥问题,完全上不了台面嘛?甚至,我还担心我这新人会不会给网站的绝品评审小组抹黑,令心语老师难堪。等待回复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我来说,就像长达几年、十几年之久,心里别提有多煎熬了。其实我的担忧都是多余的,我提出的意见,文章所在社团高度重视,全部做了修改,心中悬着的大石头总算落地。
我原以为会在绝品组多呆多学习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一些个人方面的客观原因,每天忙忙碌碌,工作上、家庭上,琐事繁多,导致我的业余精力有限,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绝品组的日常工作中。我不但退出了绝品组,还辞去了丁香社团的总编、编辑、评论员等职务。虽说我人退出了,心却还在江山,还在丁香社团,只是投入的时间不像之前那么的宽裕,但我对文学的那份热爱依然如初。得空,我还会写文章去江山投稿,继续学习、领会前辈们的成功经验,还会与各位良师益友保持着文学方面的众多密切交流。
四
甭管现在有多忙,我也会抽时间来江山看文章。说到文章,我偏爱乔山人老师的散文和半川柚子老师的小说。
乔山人老师,是我的乡党,他的散文有两个亮点,其一是写实,其二是拟人描写。他的散文都有事实依据,既然是事实,就有强有力的说服力,经得起反复推敲,也是耐读的、耐嚼的。不像有些文章,看着写得辞藻华丽,却读着没味,别说是多读几遍,看上开头几眼就没胃口了。再说拟人描写,他能将文章中的动物、植物全部赋予人的思维,给我的感觉是,那些动物、植物本身就会说话,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识。就比如他的经典散文《地下六十米》,要是没有实际经历为基础,我敢断定,他不可能写出那篇文章。还有他那篇《柳树花开》,开头的拟人描写,着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半川柚子老师,他的小说,通常是大篇幅的白话心理描写、场景描写,没有太多的人物对话,但给我的感觉却不一样,在读的过程中,似乎总有人在和我对话,我自己仿佛变成了小说中的人物或者场景中的花花草草。就比如他的经典小说《那山•那雪•那狗•那豹•那人》,那篇小说,是我本人编辑发表的,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时,我就意识到那篇文章可以被评为绝品。读那篇小说,我的眼前不断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变化,画面时而是冒着大雪进山的守林人,时而是跟着守林人的老伙计——名为“花脸”的那条狗,时而又是守林人的女儿——草鹿,时而是吃了草鹿的狼,时而又是通灵的金钱豹。我的情绪,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也在不断变化着,时而悲,时而喜,时而愁。我整个人,如同走进了小说的场景中,跟随情节的推移而徐徐向前,遇到狼吃草鹿、解救金钱豹的那一类令人心惊胆战的情节,我好想上前动手帮忙。读完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浑身上下特舒服、特带劲,和将士们打了胜仗凯旋归来一样。
身旁,总有人对我说,老见你读别人写的文章,有啥看头?在这个读书人越来越少的年代里,说那话的,满大街都是。我认为,那些人的话,是不用回应的。品读美文,是有好处,还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有读过的、品过的,有资格评说一二。结合我的经历,我敢肯定,读别人的文章,读好的文章,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毋容置疑的。
五
我在前文提到的武向京老师、古渡老师、航程心语老师、乔山人老师、半川柚子老师,都是我的前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可以这么说,我在江山疯狂了一年时间,这话是我的江山引路人、好朋友、老同学一飞说的。在那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写作能力突飞猛进,这话也不是我自己说的,是社团、网站的一些老师说的。能够得到那样的评价,和各位前辈们的成功经验有着密切关联。生活处处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本着那样的原则,我在写作这条路上始终朝前走着,至于说有没有取得啥大成就,我不敢说,我只是通过我笔下的文字,记录我的一路走来,为我和我的后代留下一些有意义的文字记载,时隔多年,翻出来看看,回味回味,没想过出名发大财。
我很怀念在江山疯狂的那一年。疯狂时,我身边,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问我,在那里能挣多少钱,我说,一点点。那人又问,一点点是多少,我说了具体的数。那人震惊了,说无法理解我那么拼究竟是为了啥?我问过自己,那么疯狂,值得吗?很显然,值得,绝对值得。我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取得了大大的进步,这是铁铮铮的事实,不用怀疑。目前,趁着闲暇时,我会写一写过去某个阶段的经历,既磨练了文笔,又舒缓了疲惫,还陶冶了情操,如此极好,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在坚持写作的这条道路上,我遇到了许许多多有着共同语言的良师益友,这是多么好的机遇啊,我当然要紧紧抓住。
现在,是个缺少读书人的时代,走出校园,满大街都是捧着手机刷视频的,要是遇到个捧着书看的,那会不会被沦为笑谈呢?或许,是有可能的。假如,过上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没人看书或者很少有人看书了,那会怎么样?我不敢想。虽说我的能力有限,但也依然尽力劝说身旁的人,多看看书,多在书本里挖掘有意义的东西。我的话,很多人是不屑一顾的,反驳我,书里有钱吗,书里有车吗?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那话一出,我竟然被说成是读书读成了傻子。我傻吗?不傻的。为何旁人那么说我,我也能理解,现在的确是没钱没法生活,小伙子没车没房很难娶到媳妇。
是的,物质生活是我们活下去的基础,我们理应追求,我认为当物资足够的时候,我们更要懂得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为我们的后辈做个好榜样。现在啊,有个很普遍的现象,近视眼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为何呢,用手机看小视频看成那样的。
有件事,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坐车去了汉唐书城,在途中,碰到一位戴着金丝边框眼镜满头银丝的老者,在苦口婆心劝说身旁的某位乘客。老人家的劝说,那人是不理睬的,说得多了,那人竟然反驳说,我给我娃看手机小视频怎么了,犯法吗?听着那么无理的话,老人家并没有放弃,苦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解释,不厌其烦,直到嗓子哑了,还在一个劲地劝说。但在那人看来,那些大道理,是毫无用处的。那人最后恼了,丢下一句“咸吃萝卜淡操心”,便抱着看手机看得津津有味的小孩下了车。那一幕,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能如何呢?看手机犯法吗?我清楚得很,确实不犯法。可是,那样的确不好,有可能会害了小孩的一辈子,这世上哪有什么后悔药啊。要知道,那些小娃娃都是祖国的未来呀。万一将来出现了可怕的局面,又该如何应对呢?
说到底,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极其有限。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把一百根、一千根筷子紧紧地捆在一起,便是非常非常结实的。幸运的是,有江山文学网这个正能量平台在,在这里,有成千上万依然在十几年如一日继续坚守“正文学、纯文学”这块净土的勇士们。我愿意,我更乐意充当勇士们的一员,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前辈们留下的“好声音”,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江山文学”这面“纯而正”的鲜艳大旗,永久地飘拂在广阔的天地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