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乐亭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乐亭】捡瓦(散文)

编辑推荐 【乐亭】捡瓦(散文) ——人老也要学手艺


作者:野山梅 童生,82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66发表时间:2023-06-17 08:36:15
摘要:我很自豪,六十岁还学了一门手艺。这手艺如今当然是排不上大用了,但是对于我自己却是极大地方便。为自己服务,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和负担,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作为。

如今的乡村,绝大多数人家都住着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唯独我家,依旧是住在百年来的老瓦房里。
   独生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谋生,家里居住的就是老伴和我。老瓦屋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修建的,早些年木板木柱都已经破烂,换成了土砖石墙支撑着,屋顶依旧是盖着老式土瓦。
   老式土瓦是用水牛踩踏泥巴揉搓。再通过土窑烧制而成的,屋顶是一大片瓦片搭建铺成的,新盖上去时很是坚硬,像一整片一整片的鱼鳞,又像一只伏护的鸟翼,为我们遮风避雨,给我们安心温暖。我们居住在屋下,阳光透过瓦缝照射进来,也能听得到下雨时的雨珠敲打屋檐滴落的声音,根据雨声的清亮圆润,可以知道外边雨势的大小急缓,可以想象到台阶下、地坝里满是一脚就可以溅起水花的清水。地板里的许多小凹洞,或许的有加深了,那是因为它们常常接抱着,从屋檐上跃下的雨珠而形成的。
   瓦片是屋顶的精灵,虔诚忠实地匍匐着,瓦片一年年忍受着日晒雨淋,经受着流年的剥蚀。再也经不住雨打雪压了,屋顶四处就开始生出漏眼和漏洞,屋顶难免漏下雨水来。夏天多雨季节,屋顶漏水,我们只能用水桶接着,听着水“叮咚叮咚”的发出有节奏的水滴声。每当这时,我们就要准备捡瓦了。
   过去,乡村里瓦屋多的时候,乡村里有一种手艺人叫做“捡瓦匠”,是一种人专门从事捡瓦这一工作的。找来捡瓦匠人,说定工钱,他们便爬上屋顶,找到漏水的地方,换上新的瓦片。 “捡瓦匠”照着屋主人的提示,踏登高木梯,攀上屋顶,揭开一整片地方的瓦,让下边的人闪开躲远点,他们边将破的瓦片从屋顶飞扔下来,再重新铺盖上新买来的瓦片。我们这里有个唐老汉,就是捡瓦匠里的高手,三大间的房子,上万片瓦,他只要两天就可以捡拾干净,而且还包再不漏雨水。唐老汉捡瓦,从不怕太阳暴晒。他 衣着简单,脚穿一双劳工麻草鞋,上身穿一件人字背心,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的毛巾,头上是一顶白亮的草帽。装扮得很是短小精悍,唐老汉跨开脚,蹲下身子,稳稳地立在单薄的屋梁上。要是他们脚底生滑,后果回是怎样,都不愿意这样想的,人们都相信他的“捡瓦”的手艺。相信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攀屋梁的勇气,可与天上的金灿阳光相媲美。唐老汉每捡完一间屋,就要下楼梯休息一会。这时屋主就要赶紧上前递上一杯茶水,端来一盆水,放上毛巾,让他洗洗脸清清热。屋里洋溢的是淳朴的人情。可惜唐老汉爱喝酒,一次要喝半斤以上,人们怕他醉酒后从房顶上摔下来,就在他60岁后再不敢喊他来捡瓦。这样我们附近就再也没有“捡瓦匠”了。所以我的老屋漏水一拖再拖,以至于漏水越来越厉害,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来动手捡瓦了。
   等待到天晴,我就来学习自己捡瓦。老伴是个文化人,低血压,又有常年的头晕病,那是绝对不敢上屋去的。我搬来木梯,老伴扶着楼梯叫我慢慢上,我大着胆子一步步的登上木梯,挨近瓦檐,就开始捡瓦了。
   老伴站在院里指挥着我,吩咐我先翻开旧盖瓦,再放在离我身边,用手就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翻瓦时不仅要把烂瓦丢到庭院下边,还要把停留在瓦片上的枯枝败叶、尘埃苔藓用扫帚清理干净。好药检查支撑瓦片的椽子是否被虫蛀朽烂。一道道的工序做得十分缓慢,不过越是做得久了,就越是胆子大,我可以站到房顶上操着了。老伴看我有此胆量,也就开始放心起来。
   我从屋檐开始捡瓦,将屋檐处的瓦片拿开,清出一块落脚的地方,把脚踩在檩条上,再顺着椽子往上翻出一两桁的瓦片。就到了屋梁上,这里就是前屋檐和后屋檐的分界处,屋梁上的瓦片堆积得很厚,以备捡瓦时用,但大多数要换得新瓦还是要从地面递上来。老伴递瓦,我就接上,替换在破烂处。这时我又慢慢体会,捡瓦这门技术活,我先翻盖瓦,再翻槽瓦,翻瓦时好的盖瓦槽瓦可以再利用;翻瓦翻到两三桁时,这时就要先盖了,不然翻多了没地方放,而且还碍事。我学着唐老汉当年捡瓦的动作,边翻边盖,做到既省时又省力。捡瓦的放瓦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放槽瓦再放盖瓦,瓦匠在做瓦片时,一块瓦片早已分好了上下端,上端的口子薄点,放盖槽瓦时统一朝上;下端的口子厚点,放盖槽瓦时统一朝下,放第二槽瓦时,也是薄的一端朝上,并放在第一块槽瓦的下面,第三块要放在第二块的上面,下面的一块至少要留瓦片的一半出来,依次类推……盖瓦也是如此。一片片凹凸勾住,一桁桁相接,一层层铺好,错落有致,整齐相接,这样下大雨时,瓦沟的水流才流畅。一沟一盖,凝聚着劳动者的多少汗水,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的聪明智慧。乡村的老屋大都不算高,一丈四五左右,但是捡到四边屋檐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捡瓦时长时间蹲在屋顶上,双腿脚发麻,为免踩破瓦片,又不能随意走动,因此大多数时间都是弯着腰,弓着背,力量都集中在腿上和脚上,眼睛要时刻盯着屋顶,注意力要集中,眼手腿脚要灵活配合运用。我一直体验了大半天,终于掌握了捡瓦的基本技术。天气好,我捡瓦的速度也在加快,只用三天,我的老房子就捡瓦完毕了。
   我学会捡瓦的这一年,也正好是满六十岁,至今也有十多年了。当然我只是给自家的瓦屋捡瓦,别人家是绝对不去的。不过邻里大多数都是高楼平房,不需要捡瓦的。我很自豪,六十岁还学了一门手艺。这手艺如今当然是排不上大用了,但是对于我自己却是极大地方便。为自己服务,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和负担,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作为。
   “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捡瓦,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乡情!瓦片布满青苔,逝去的再也回不来了。瓦片之美,美在古朴,它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守护着屋檐下的一代代人,凝结一段段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美好音符。
   2023年6月17日静心草堂原创首发
  

共 22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富有生活!人老了也学会自己捡瓦,看来是好事,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多少凄楚和无奈!住在老瓦房里,房子漏水,没有捡瓦匠,就自己来学捡瓦,对于一个老人是多么的有难度,但是老人自己学会捡瓦了,为自己方便!乐观的生活,不怕艰难,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可爱之处。文章很扎实,比起那些空头呼叫“阳光啊,我爱你”那一类文来说,本文的意义更深刻!文章描写细致,对于捡瓦就是一个内行的匠人在操作!推荐欣赏!【编辑:丝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6-17 08:38:01
  谢谢编辑老师及时编出!谢谢!我们一切都是自力自立,不屈不挠的生活!捡瓦就是给自己一片温馨。
2 楼        文友:鲁芒        2023-06-17 10:10:09
  又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秒文。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风味,反映了作者所居条件差,同时写出自己捡瓦的辛苦。一切都是真实的。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回复2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6-17 10:30:20
  谢谢鼓励!上午好!连日阴雨,夏天还要穿棉衣,真的,幸亏我的瓦屋捡了,不然又遭罪了。乡村老人,一切靠自己!写生活,安慰自己!谢谢鼓励!上午好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6-17 10:34:23
  乡村人大多数人都有手艺,没有手艺自己不方便,随意即使是花甲年龄,还得学习,这个也是乡村人的志气和骨气!很实际的文章!大赏!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7 13:33:15
  午休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来乐亭逛逛,看看梅师和金山大师今日有什么办着,也好解解心馋。
   果不其然,梅师今日散文,活脱脱就是农家院里飘出来的袅袅炊烟。梅师不是一般的多才多艺,连捡瓦这行当都干了十多年,技术又是那么的精湛,就象写来的美文,让闲客无限感佩啊!
   只有一点,让闲客难以释怀,七十多岁了,上房捡瓦当休矣,毕竟这个技术活,还存在不小风险,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闲客看到我们这里,有不少人家换瓦,那是一种新型瓦,屋顶两边只要各一大片,很是美观大方,估计也不要会花多少钱。总之安全第一,务请梅师保重。阿弥陀佛!
回复4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6-17 15:50:35
  去年连月干旱,今年又天天多雨,老天就是这样的危难农民。于是想起捡瓦的故事。谢谢先生关心,我们的瓦屋仅有一丈五尺高,安全是注意的,我花甲学捡瓦,也是无法,人家是楼房不要捡瓦,加上捡瓦的老汉又死了,只得自己来。我们两个老人互相关注,还是安全的。不过我们打算换成水泥瓦,那样就渐变多了。我也不打算多写文了,就是万万乐趣,谢谢先生天天支持!祝福先生金安!
回复4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6-17 16:00:29
  天雨,瓦屋光线暗淡,打字多多出错,玩玩乐趣打字成“万万乐趣”,也好就天天万万乐趣吧!晚安!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7 14:51:45
  这个主题很新颖。身上有技艺不压人,就是学会理发的手艺,也好,过去说不能给自己理发,其实不然。捡瓦,这个活儿就像北方的苫匠,是为草房重新布草,南方的捡瓦是重新为房子的瓦布局,查漏补缺吧。写得很有韵味,一门手艺,一种情怀,很感人。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6-17 15:58:30
  谢谢先生光临寒舍!捡瓦就是一门手艺,方便自己也方便别人。我地还有瘫子捡瓦的传奇,也有半瞎子捡瓦的故事,农村人自己要多多做,请工匠价格是很贵的,一百平方要四五百元,我们只有自己学着做,就像红花草一样的劳作。以前我不写文,现在我有空就写短文,只是为了叶雨的乐亭社团,其实我也写不好,就是玩玩,当做学艺吧!理发我们也是自己理发,电动尖刀好用。贫困山区还在温饱线上,尽管七十多岁了,还得下地干活。乐观就好,就像先生天天阳光一样!祝福先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