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简说刘项的决斗(随笔)
项羽,二十六岁就成为西楚霸王。可是三十岁就自刎乌江。不但没有当成永久的霸王,还早早的见了阎王。真是使人感叹!
其实失败也没有什么?“胜败兵家常事”。在说死也并不可怕,“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不可耻。只是项羽不该败在刘邦手里,这就让人有点儿想不通。
项羽那一点都要比刘邦强。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刘邦是地痞;项羽出身高贵属于名门望族,刘邦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亭长。项羽是一个大家族,楚国灭掉鲁国,就把项地和项城封给项羽先人,这一族都姓项。祖籍河南项城,项羽自然就是一位风云人物。
陈胜起义,天下云集,处处揭竿而起。有人要陈胜称王,陈却不敢,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于是就提出去依靠项氏,说项氏威望高,号召力也大。项氏族世代都是楚国将军,只是到了项羽祖父项燕的时候,运气才开始不好。秦始皇打破楚国,项燕做了流亡将军,在淮南骑兵反秦,结果兵败。项羽随着叔父项梁逃到江苏吴县,所以项羽也可以算是江苏人,和江苏沛县的刘邦是老乡。老乡见老乡,打得叮叮当……
项羽少年时过的是破落贵族的生活,虽然是破落,但是还是贵族,因此项羽有正规的名字:名项籍,字羽。有名字就可以受到尊敬,而且项羽还举行过冠礼。一般贫民子弟是没有名号的。刘邦相比就没项羽这么显赫,刘邦父人称“刘太公”母称呼为“刘媪”,就是现在称呼的“刘大叔”“刘大妈”,自然不是名字,那就是无名之辈了。有人说,刘邦有字号叫“季”,当皇帝后改名为“邦”,可见这个名也是后来加上的。“季”不是名字,是指排行,古人的排行就叫孟、仲、叔,季。季是老幺,排在最后。所谓刘季,就是“刘老幺”,和放牛娃“王二小”差不多。刘大叔没有把刘邦当做儿子教养,骂他是“无赖”,从小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就是一个街头的小混混。后来有人举荐他当了“泗水亭长”,相当于村长大一点的官,勉强可以算个基层干部。其实,刘邦和项羽比起来,小时候都不是怎么听话的好孩子。
秦始皇出游会稽山时,项梁带项羽去游玩,项羽见到秦始皇,就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吓得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巴。刘邦因公事去过咸阳,见到个皇帝的排场,就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刘邦胆量不小,敢说如此大话。其实项羽是脱口而出,刘邦只是私下嘀咕。刘邦想,你这个始皇帝,江山也是从别人手里拿过来的,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你当得皇帝,我也可以当皇帝。只是有没有机会当上而已。二者一比较,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是充满英雄气慨的,他可以去取代,这话是自信,也是自大。而刘邦的话,只是对富贵充满欣赏,充满垂涎三尺。
项羽不是看重荣华富贵,而是看重英雄业绩,他不是看重“取代”的结果,而是看重“取代”的过程。取代的过程就是战斗的过程。项羽与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与刘邦决战,直到身边仅仅剩下二十八骑了,项羽还在吹嘘他的战斗过程,他对身边人说:“我自起兵以来,已经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无敌,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一回,是天要灭亡我了!那我就痛快的再打一回。”身边将士都愿意听从他的。那就在痛快一回吧。结果英雄扬眉一笑,倒在乌江边上……
就是个顶个的比较,刘邦处处都不如项羽,家族背景天壤之别,个人素质也不可相比,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武功盖世,攻城城破,所想披靡。刘邦就会喝酒嫖女人,在整个平秦的战斗中,他没有想出一个计谋,也没有打下一座城池,也没指挥一场战斗,他惟一的本事,就是问张良陈平,韩信萧何他们“怎么办”呢!这样的人,难怪项羽一点看不起:这种东西,还来和我争夺天下!
但是刘邦就是运气好,刘邦在沛县起义,有萧何曹参帮助,当上沛公。后来又得到韩信,陆贾,郦生等一批才人。有大学者评价中国历史上得到帝王位置的两种人说: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等;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等,所以楚汉相争只能是豪族与流氓的相争。争夺江山。争夺皇位,就是一场巨大的豪赌,要有天大的胆子,还要有本钱。本钱大的敢赌,一无所有的也敢睹,因为本钱大输得起,一无所有的因为没有本钱,输不怕。失败了我没有好果子吃,但是我从来就没有吃个好果子!干脆赌它一回,也许会捞到几个好果子。所以刘邦和项羽就豪赌一回。
有俗话说:“我是流氓我怕谁!”我一无所有,却有胆量,却有“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贪恋,我怕你什么?输了,了不起我还是一个流氓,赢了,我就可以吃好的,可以花天酒地了。当年刘邦可能就是这样的心态。
话虽如此说,可是刘邦并不是“傻大胆”,他是有目的的要争取“最后胜利”。他暗中做了大量的手脚,做了项羽没有做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不足,克制欲望,分给部下利益,还表面对人民好,搞什么“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这样来笼络天下人心。事实上,刘邦最大本事就是利用人,会知人善任,项羽呢,就范增一个还用不好。就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刘邦一无所能,但无所不能;何况刘邦还有流氓的本领,就是一忍,二赖、三耍痞。刘邦还有一个本事,就是脸厚心黑。
项羽当时与刘邦决斗,也是没有办法,彭越在大梁造反,断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后院起火,不能打持久战,只能是速战速决,因此项羽才用刘邦父亲做要挟,要用大锅煮了刘邦的父亲。实际项羽不会这样做,只是激怒刘邦与他打仗!
项羽与刘邦决斗,项羽最后败了,败得很惨。项羽主要败在他的“匹夫之勇”,一辈子不怕谁,可以敌住万人。把打仗看成打架,也就是把政治当儿戏了。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而项羽的勇大多是个人逞能。司马迁批评他就是“奋其私智”“欲以力争”。项羽还败在他的“妇人之仁”,项羽表面勇敢,实际也有懦弱的一面。项羽可以杀人,可是在鸿门宴上,却不对刘帮下手,那时机会多多,可是还是让刘邦走掉,这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在作怪,要面子,要显得光明正大。项羽到死也是要面子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因此他宁可死去,也要保全面子。项羽表面残忍,其实温柔;表面勇猛,其实脆弱;刘邦表面随和,其实狠毒;表面窝囊,其实坚强,项羽易怒,刘邦能忍。乌江一战,项羽又遭到刘邦“四面楚歌”的算计,于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公元202年,项羽这个少年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虎豹争斗的时代结束,狼退化成了狗。
英雄的项羽被流氓打败,出身高贵的被出身低微的打倒,卑贱者当了皇帝,高贵者死在沙场。问世间,许多事情并非全是血统论!
2023年6月20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刘邦相比就没项羽这么显赫,刘邦父人称“刘太公”母称呼为“刘媪”,就是现在称呼的“刘大叔”“刘大妈”,自然不是名字,那就是无名之辈了。有人说,刘邦有字号叫“季”,当皇帝后改名为“邦”,可见这个名也是后来加上的。“季”不是名字,是指排行,古人的排行就叫孟、仲、叔,季。季是老幺,排在最后。所谓刘季,就是“刘老幺”,和放牛娃“王二小”差不多。刘大叔没有把刘邦当做儿子教养,骂他是“无赖”,从小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就是一个街头的小混混……
这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典型的实际范例,一个人少年得志,往往会目中无人,而拿江山治江山,必须能容天才之大才。
不知闲客说的是否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