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愿吃妈爸饭菜香(散文)
今年端午前夕,我和两个哥哥商定,去老家弟弟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并带一些礼品给弟弟。计划已定,我们立刻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路上,我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还不时下车,为端午习俗折一些沟壑上的柳枝,拔一些坝堰的艾蒿,准备提前过端午。又穿过小溪,爬过山梁。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老家的村前,并意外地闻到了住户人家飘过来的美食佳肴的清香。这飘来的清香,一下勾起了我对吃妈爸为我做饭菜的回忆。愿吃妈妈做的饭,愿吃爸爸做的菜的感觉,一下涌遍全身,当年吃妈爸做饭菜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
一、妈妈很会做饭
妈妈的小米饭做出了中国味,香味绕梁。孩提时妈妈给做的小米饭,如今回忆起来小米饭的“身影”还活灵再现,其米饭之香仍然绕梁。小米在妈妈的巧做下变成了:白白的(黄黄的)、散散的、软软的、香香的,热腾腾的、颤巍巍的小米饭。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兄弟姐妹吃着妈妈给我们做的小米饭,一碗米饭下肚,妈妈又给我们盛第二碗,米饭盛没了,妈妈又给我们铲嘎米饭吃。嘎米饭,即靠近铁锅处的小米饭,受热,变硬且大片成张,俗称“嘎渣”。我们嘴嚼着嘎米饭,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嘎米饭酥酥的、脆脆的,用力嚼,香得很。如今,妈妈铁锅里做的小米饭,被电饭锅里的大米饭所代替。白白的、散散的、软软的、香香的、热腾腾的、颤巍巍的小米饭,被电饭锅里硬硬的、实实的,偶尔看到一些像蜂窝形状的大米饭所代替。现在,我们过的是新生活,享受的是生活的高质量,但总让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是那孩提时代吃妈妈做小米饭时的美好记忆!现在白花花的大米饭,却总吃不出妈妈为我们做的小米饭绕梁之香的感觉。
妈妈做的美食还有好多,除了小米饭,还有年糕、窝头、甜磨粥等等。妈妈给我们撒的年糕,那真是一绝,撒出色正味香。你看,妈妈把黄米面洒一些温水,用手搓,再拌匀,再把黄米面攥成鸡蛋状,小心翼翼放在锅里的平篦上,蛋状的黄米面在平篦上形成一个个凸凹的小山冈,小山岗缝隙处的黄米面变成了黄褐色,且有热气升腾,妈妈开始熟练地向黄褐色处,热气升腾处撒蛋状的黄米面,热气腾腾处发出“哧、哧”的声响。米面黄一处,妈妈撒一处,撒一处,米面又黄一处,不一会黄米面经过妈妈的手,变成了热气腾腾的年糕。色黄黄的,味香香的。用手摸摸它,有软软的、胖胖的感觉。用刀割它,有粘粘的、沉沉的感觉。放在嘴里嚼一嚼,它弹性十足,劲道得很,香甜得很。年糕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上,高兴在脸上。现在,我非常纳闷儿,即使我们现在吃上不比妈妈做得差的年糕,为什么总老想着妈妈做的年糕呢?以致妈妈撒年糕的过程还历历在目?这可能是怀念妈妈,景仰妈妈,思念往事的一种心绪吧!
窝头是用玉米面做的。妈妈为我们做的玉米窝头,可谓翻着花样搞创新,做出的窝头那可好吃极了,至今想起来,虽已过去四十多年,但仍能垂涎三尺,想再大吃一番。那时,我们想吃甜的,妈妈就在玉米面里放些糖精,为我们做出了甜甜的玉米饼子。我们愿意吃酸的,妈妈就把玉米面发一发,为我们做出了酸酸的玉米窝头。我们既愿意吃甜的,也愿意吃酸的,母亲就把玉米面发一发,再加一些糖精,为我们做出甜甜的酸酸的玉米方糕。我们既不想吃甜的,也不愿意吃酸的,愿意吃喧腾腾的玉米饼,妈妈就在王米面里放一些小苏打,为我们做出软软发喧的玉米散状。现在我不去说妈妈为我们做的花样翻新的玉米饼子是否科学,单说妈妈为下一代的我们,悉心调理主食所付出的艰辛劳作,我们就十分感激她!妈妈的爱心时时刻刻在感染着我们,妈妈的伟大又一次在我们的心灵中升华。妈妈在那个年代,为我们做出花样翻新的玉米窝头,就很有创新精神,这是妈妈的伟大之处,今天,我们所缺少的正是妈妈的这种创新精神!
还有妈妈做的甜磨粥,碱馒头,千层饼的味道不断挤入嘴里,妈妈做的味道,是我们永远喜欢吃的,更是一辈子忘不掉的。
二、爸爸很讲究做菜
大头菜叶炖短粉条,是爸爸做的一道辛劳菜,也是我家贫困见证菜。这道菜的原料比较特殊,是大头菜叶,而不是大头菜;是短粉条,而不是长粉条。这不是爸爸特意选择的原料,是当时那个年代很少人家有大头菜和长长的粉条。据说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个小故事呢。当年,生产队的菜园子里,种着很多大头菜,收菜时节,大头菜按着每户劳动力的多少把大头菜分到各户。我家兄弟姐妹多,只有妈爸两人是劳动力,大头菜自然分得要少一些。为了解决家里的吃菜问题,解决吃饱问题,爸爸把生产队园田里抛弃的大头菜叶,拿回家里,放至屋顶上,晒干,作为冬天家里十几口人的打牙菜。细心的爸爸把晒干的大头菜叶,清理完污垢,去掉杂质,洗干净下锅煮熟,再拧干、剁成碎末,和短粉条一起下锅,调配好佐料,炖或炒,成为上面所说的"大头菜叶炖(炒)短粉条”这道菜。就是这道菜,在爸爸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我们一家十几口人的美味佳肴。这道菜原料可以说很差或者说很平常,为什么我们一家人认为是美味佳肴,这不能不说爸爸的做菜技艺在里头,也不能不说那个艰苦年代的贫穷,以菜代粮。如今我家的条件好了,但这道菜还在我们的记忆中,甚至还传承着这道菜的做法。
黄豆芽放肉丁,是爸爸打造的颜色菜,上等菜。青黄不接的五月天,特别是在40年前的时候,见到绿色的菜,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爸爸为了调配我家的主食用菜,拿来黄豆,把它泡在水里,黄豆遇水涨了,温度适宜后,长出了粗壮的嫩嫩的芽。随着时间的增多,黄豆芽,粗了,长了。然后,爸爸取来家里仅有的备用的小块肉,切成肉丁,和黄豆芽放在一起,放好佐料,开始炒这道黄豆芽放肉丁的菜。你看,这道菜里,胖乎乎的黄豆芽伸起了懒腰,露出了小手,小手的指尖处还夹在两片绿叶,活像一个小精灵。爸爸巧手切成的红红的小肉块儿,偎依在小精灵的缝隙里,就是这道菜给我家的餐桌上,增添了黄黄的、白白的、微绿色的菜肴,飘着香香的味道。我们一家人吃着妈妈做的饭香,品尝着爸爸做的黄豆芽炒肉丁的好菜,感到好温馨,好温暖,好其乐融融。也就是爸爸这道菜,送走了我家青黄不接的春天,迎来了餐桌上绿色的夏天。
山豆角藏腊肉的救命菜。这是爸爸夏天为我家做的次数最多的一道菜。这道菜虽说平常,却藏着秘密,就是在豆角深处藏着腊肉,说明腊肉太少了。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就是40多年前的农村,大部分农民朋友食不饱肚,靠吃菜类来补主粮的不足,我家也是这样,靠吃山药、豆角来维持温饱的生活。爸爸从庄稼地里摘下豆角,扛下山;搬到屋里,经过择丝、清洗,下锅,再放上一些腊肉,给我们做了山豆角炖腊肉这道菜。爸爸把他做好的豆角炖腊肉的菜盛在碗里,摆在桌上,然后让我们慢用。那时,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把爸爸摆好的菜碗,挑了个遍。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一会儿找胖胖的豆角碗,一会儿找腊肉多的碗,折腾了好半天时间,也没有找到我要吃的那碗山豆角。最后还是爸爸又盛上一碗好像豆角胖胖的,腊肉多多的一碗菜给我,让我吃。我吃着爸爸盛上的山豆角炖腊肉的菜,香得我够呛。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儿,我有些幼稚又很好笑,我有些太自私了。但是爸爸做的这道菜确实很香,很有滋味儿,我当时就很愿意吃。至于说到这道菜的特色,无非是这道菜既有饭的充饥感,又有菜肴美味的香。那时爸爸还曾为我们做麻辣豆腐菜来增加我们对菜肴见识,品尝菜肴的多样美食。
妈妈很会做饭,爸爸很讲究做菜,这是我们做儿女多年来形成的共识。妈妈爸爸不是专业的做饭者、做菜者。但是,他们做出了专业人做的饭菜的甜香。妈妈爸爸辛劳了一生,不仅在种田上有一手,在饮食上还讲究生活的品位,生活的创新,做出的饭菜总是那么的高质量,有特色,让我们吃了满口香,这是妈妈爸爸的聪慧之处,创新之举,向往新生活的追求。我们怀念妈妈爸爸,想起他们做的饭菜香,正是践行妈妈爸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格品质和伟大的生存能力与创新精神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