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简说海瑞这个人(随笔) ——难得做清官
《明史》评价海瑞说:“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海忠介公全集》所录遗像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海瑞,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字汝贤。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代朝。做官从知县做到应天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官居二品,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清官。民间还有"海青天"之誉。
海瑞是个奇人,他的升官全是靠“罢官”而闻名的。他一生有大半时间与官场打交道,其间罢官和请辞有七八回,最长一次罢官长达十六年之久。海瑞在仕途有工龄三十三年,折算下来有一半是在罢官,罢官罢出个二品大员,每罢官一次升级一次,真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考上举人,最初担任福建南平的一个教师,很快成为江西兴国知县,半年后又升任州判官、云南司户部主事,官至正五品。期间有两次罢官,一次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被罢官数月;接着又升任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正三品)。隆庆四年(1570)又被罢官,直到万历十四年才复职,升任南京都察院御史(正二品),成为大明王朝的高级干部。而这个官员的学历仅仅是一个举人。这就使得海瑞更加有了传奇色彩。
海瑞是个好官吗?好官为何连连遭到罢黜。海瑞是坏官吗?坏官为何屡次提升?皇帝也好,官场也好,究竟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
如果按照中国老百姓衡量一个官员最通用的标准来评估海瑞,那他当然是一个好官,还是一个很清廉的高官。他官居二品,留下的积蓄还不够自己的安葬费用,还得靠同僚来支助。一个高官,做到连死都死不起的地步,可见是一清到底了。检查海瑞死后的遗产数目,仅有白银二十两。常言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二品大员的家产真是够到地步了。严嵩倒台时,抄家仅白银一项就有二百万两之多,由此可见海瑞真的是很清廉!
更难能可贵的是,海瑞一直坚持着他的清廉。他当知县时,自己带人在衙门后种蔬菜,很是食用酒肉。海瑞最奢侈的一次是给他母亲祝寿,买了二斤猪肉,当时就成为新闻传播开去:海瑞卖肉了,买了2斤猪肉给他妈吃!
海瑞当应天巡抚后,地位很高了。但是他身居鱼米之乡,仍旧清廉如常,它规定巡抚出巡,各级官员不准出迎,不准设宴,安排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不准安排黄酒,不准超过伙食标准。定下的伙食标准是:城区内纹银三钱,乡村纹银二钱,更没有“小姐”来作陪,没有娱乐项目。海瑞的清廉,还达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按照当时的官场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友人送来礼金礼品,数额不大,只是意思意思,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一点“意思”都没有。他贴出告示说:“做了朝廷官员,与居家不同”,“彼此酬答,殊是虚繁,却不为己任”,退还别人所送礼品,毫无例外。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海瑞也是一一退还,决不让蝇头小利毁坏自己的名声。
海瑞这样的官,百姓喜欢拥护,可是官场上的其他官员就感到异常了。嘴上不说,心里就是厌恶,一想到与海瑞打交道就头皮发麻。海瑞升任应天府那天,有几十个官员哭着要调走,有几个还自动离职,可见海瑞清廉的声誉足可以让人闻风丧胆,但也说明海瑞在官场很孤立。没有帮派,没有圈子,没有后院。举世清白,无人可及!
海瑞在官场也很守规矩,他的原则性很强:一条就是按照四书五经的道德标准,一条就是按照皇帝制定的法令。这里面都没有说官员可以腐化,可以以权谋私,也没有说当官的可以说假话,可以吹牛拍马……。谁违反原则,海瑞就弹劾谁,惩治谁。所以那些怀有私心的官员都不愿意和海瑞一起。
有人劝海瑞灵活一点,还是打点走动一下,海瑞就瞪眼反问:不打点不走动就没人升官吗?打点了走动了就都可以升官吗?劝他的人都说海瑞是榆木脑袋,再不与他说话。
海瑞的清廉,与他的家风也有关系。海瑞四岁丧父,母亲谢氏带着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祖上留下的十几亩田,勉强维持生活。母亲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要求很严格,不让他像一般儿童那样嬉戏玩耍,不准他侵占别人利益,提倡"立诚",反对伪君子的"乡愿"作风。海瑞在攻读诗书经传时,他就说:日后假若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母亲的教育对海瑞影响极大。海瑞的善良忠诚,刚毅正直都有他母亲的影子。
海瑞居官正直,对专权的严嵩一伙更是当仁不让。海瑞居官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推行一条鞭法,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为民请愿,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严嵩的党羽、都御史鄢懋卿出巡两浙、两淮盐政,一路上威风凛凛,到处贪污勒索,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衙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鄢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明世宗朱厚熜,晚年深居西苑,专心设坛求福,不在朝堂处理政务。海瑞在一棺材铺里买好棺材,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皇帝“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这就是著名的“海瑞骂皇帝”。
明世宗初读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早就买了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遣散,他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中皇帝把海瑞的上疏反复读了多次,感叹的说:"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海瑞虽然被罢官关在牢狱里,但是总是没有被皇帝杀害,因为皇帝内心还是觉得海瑞没有说错什么。因此海瑞活了下来。
海瑞是个不合群的人,也是不合时宜的人。因为他不愿意与贪官污吏河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有自己的做官信仰。海瑞的不合时宜也表现在清廉个不贪。历朝历代凡是做官的有几个不贪的,“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捞个个人发财就是做官的目的,人家跟着你做官,你却要讲究清廉,人家得不到好处,谁愿意和你一起干。水至清则无鱼,因此就让你海瑞一个人去清廉吧!
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天,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老年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于次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途中,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已经七十二岁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 ,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这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是历史上的一个正人,一个怪人,一个奇人,他的为官政绩,是不能否认的。海瑞是有理想的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海瑞就是想消除腐败,因为腐败对国家和人民都没有好处。腐败是权力造成的,钱权交易容易形成腐败之风,海瑞希望各级官员都要有道德修养,来约束自己不腐败,但是道德是软弱的,一个人只要良心发黑,道德也就无可奈何,再加上道德是可以伪装的,一个人可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道德还有环境的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身边全是贪官污吏,那就很难保这个人也出污泥而不染。海瑞希望皇帝控制好权力,但是毕竟只是他一方面的想法。海瑞为了坚持自己的道德,他一直都在试图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不偏私,不拉帮结派,不同流合污,不出卖良心,甚至还不惜与皇帝作对,但是他的独立又只能以忠于皇帝的专制为前提,所以海瑞身上的道德含量全部抽干,只落得一个空洞的商标贴在屁股上。海瑞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但是他的努力又没有完全白费,海瑞终于以一个清官和硬汉而名垂史册了,虽然这不是他的初衷……但是封建制度的根源还在,便是一万个海瑞也是无济于事的!何况哪里去找一万个海瑞!
2023年6月22日卧薪斋原创首发(农历端午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