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护花使者】拾麦(散文)

精品 【丁香】【护花使者】拾麦(散文)


作者:闰土 举人,591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66发表时间:2023-06-25 15:44:21


   我开着心爱的“蹦蹦车”去地里拉运收割机收的麦子,那也是我最后收割的一块地。
   收割机旁边不远处,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烈日下拾着麦穗。无垠的麦田里,只有收割机隆隆的响声和我蹦蹦车的欢叫声。如果说我和收割机走了之后,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就只剩下这位拾麦穗的老人了。
   蹦蹦车从老人身边擦过,我不由得放慢了车速,细细端详这位老人。她也听见车来了,抬起头来提起笼向我望去。我一打量有七十多岁,那一顶破旧草帽下隐隐约约看到老人头发雪白,长长的布衫上被汗水湿透了,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略有驼背的腰佝偻着,裤子也被汗水浸湿了,那一双半新旧的手工布鞋,在那高高的麦茬地上寻觅着奔走着。
   付了收割机的割麦钱,装了满满一车麦子,我不由自主地再次向不远处的老人望去——她弯着身子,在地里拾着被遗落的麦穗,还有收割机因倒车而轧倒的麦子。不远处放着老人装满麦穗的袋子,再回头看看这位老人,她一手提着鋬笼,一手拿着一个剪刀,把拾下的麦子,用剪刀把麦穗剪下来,放进笼里。
   我回头向四五米外的一条大堎望去,没有被收割机割上的边边角角、零散的麦子,被这位老人用剪子齐刷刷地剪掉了。
   割麦机走后,地里只剩下我和拾麦的老人。我向老人走去,手里拿着昨天买的矿泉水,想把这水送给老人,想问她家在哪里,需要不需要我捎她回家。
   老人慈祥的面孔望着我一笑,说她带着水。我再次细细端详着老人,头发雪白,一双浑浊无神的眼眸,沧桑的容颜,一笑口中的牙齿也没有几个了,但却精神饱满,身体刚强。
   “姨,您是哪个村的,我咋没有见过您呢?您今年高寿?”我问老人。
   “唉,我是前面那个村的,今年七十八岁,都有重孙了。现在耳不聋眼不花,看到地里散落的麦穗,我心疼呀!咱是受了罪的人。娃娃伙不让我拾麦,我就偷偷地拿了个袋子跑出来了。”我还没有顾上说话,老人又说,“去年我拾的麦子,打了两尿素袋子,今年我最少还要拾两尿素袋子。怕娃娃伙说我,我把拾下麦穗放在别人家的后门外了,我还精神着呢,拾麦全当锻炼身体散心呢,人常说龙口夺食,颗粒归仓嘛。”老人说完后,顺手从怀里掏出一个手帕,擦了擦额头上和脸上的汗水,那脸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
   这位老姨是为了什么,这么辛劳呢?是散心还是为了钱呢?
   我问老姨:“您没有钱花吗,拾麦卖钱?”
   “这不是钱的事儿,我养老金都花不完,还有儿子、孙子给的钱,你看这麦不拾不就白白地糟蹋了吗?”老人一板一眼地对我说道。
   我不由得突然想起一个谚语:“皇上他妈拾麦呢?不为拾麦、但为散心呢?
   时光的镜头把我拉入儿时,那时我上小学,每过三夏大忙,学校就组织学生回队拾麦,红领巾站岗放哨。那时拾的麦,统一交给队上,由队保管员过秤登记,每斤麦给二分钱。那个年代是人工用镰刀收割,地里几乎没有遗落的麦穗,拾一大晌也就不过五六斤麦,还是带麦秆的麦穗,一晌拾的最多没有超过十斤麦的。一个夏天过去,才能领到一块多钱的拾麦钱。记得有一年,母亲给我帮忙拾麦,才挣了二块六毛钱。
   正当我回忆往事时,突然间手机响了,我一接听,原来是老伴打来的电话,她说把晒麦的地方都占好了,咋等不到我回来呢?
   我望望这位老姨,她已向前走了十多步,原来那里被收割机压倒了一些麦子,她跪下扶起麦子,用剪刀一穂一穗地剪着。
   我看着老人跪下剪麦穂,心里五味杂陈,在看看前面不远处的两个尿素袋子和一辆树荫下停放的两轮小车车,我清楚那是老人推拾下麦用的。
   她多么伟大呀,她继承了老一代人的优良传统,在吃穿都不愁的情况下,头顶烈日下地拾麦,她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呀?
   我又一次用手擦了擦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的双眼,连忙走到这位老人面前,拿出了两瓶矿泉水,悄悄放在老人的鋬笼旁,开车把麦拉回去了。
   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了,虽说劳累了一天,但白天老人拾麦的镜头不停地在我的眼前浮现。按说老人都四世同堂了,不缺吃、不缺穿,为什么瞒着家人拾麦子呢?为了怕儿孙阻拦,把拾下的麦穂放入别人家的后门外……
   这么大年纪了,还知道龙口夺食,颗粒归仓,她的思想境界说实话比我还要高。
   又突然间想起父亲给我说过一件事。那时还是农业社体制,青黄不接,就玉米、高梁都填不饱肚子,夏收过了,父亲和母亲利用下午收工后,偷偷到二里以外的地里拾麦子,第二天早上,趁天不亮又偷偷去拾,几天过去了,父母把拾下的麦子放在院子里一砸,竟然是多半斗(三十斤左右),父母高兴坏了,这又给家里添了口粮。
   母亲在夏收后,拿着笤帚,小簸箕去场边、路边扫遗落的麦粒,她老人家拿回来后,捡掉杂物,用清水一淘,晾晒后装好。
   虽然母亲去世十多年了,我仿佛看到眼前这么老人就是我的母亲,她那一举一动,包括拾麦、剪麦穂的动作,还有走路的姿势,多么的像呀,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母亲矮了一点。
   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那布满天空的星星还那样照着,那布谷鸟还叫着,谁家的小狗偶尔也叫了几声。给静谧的夏夜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气氛。
   不知不觉地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还看见那位老人,拾着麦子、剪着麦穗,“去年拾了两袋,今年最少也要拾两袋麦子”的话时时在我耳边响起。
  

共 21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拾麦,这个即将逝去的劳动场景,在闰土老师的笔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鲜活在读者的眼前。自从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龙口夺食的三夏大忙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十余天锐减至当下的三两天。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农民珍爱粮食如珍惜生命,他们常说粮食是生命之本,糟蹋粮食就是极大的犯罪。那时候,在三夏大忙的间隙,朗朗晴空之下,太阳无情地喷射着火辣辣的毒信子,黄灿灿的麦茬地里,苍白而散乱头发的老妪们手提袋子或鋬笼,弯腰弓背在收割后的麦田里,仔细地捡拾着遗落的麦穗。太阳在头顶炙烤,地下蒸腾的湿气将拾麦的人团团包围,滚落的汗珠跌落在麦茬里,瞬间就被蒸发掉了。拾麦人如从水桶里捞出,全身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地粘贴在了前胸后背,质朴的颗粒归仓的概念,使他们不让一粒麦子掉队。拾麦,更是增加家中存粮的唯一措施。当时的学校每年三夏放十天忙假,小学生们回家后主要的活路就是拾麦子。如今的农民享受完农业机械化的红利之后,三两天结束夏收工作便返回打工的工地,继续挣钱养家糊口,拾麦的队伍稀稀拉拉,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老人在拾麦。他们淳朴的个性、杜绝浪费和任劳任怨的作风在闰土社长的笔下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社长不愧为乡土作家的佼佼者,对于农村题材正能量满满的作品信手拈来。在当今珍惜粮食的大环境下,社长的大作无疑是一篇教育下一代珍爱粮食的好教材。文章将拾麦穗的老人形象描写的非常到位和传神,作品语言朴素,文章布局恰到好处,由看到老人拾麦子场景自然而然引发回忆小时候拾麦子的艰难场景。新旧对比,由衷地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最后用老奶奶“去年拾了两袋,今年最少也要拾两袋麦子”作为结束语,体现出老人对捡拾麦子的信心和决心,提炼出了粮食的珍贵和老人爱惜粮食的优良作风,真正体现出了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读者仿佛看到闰土社长在大声疾呼“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倾情推荐阅读正能量满满的佳作,期待社长不遗余力地带领丁香同仁,为丁香文学的不断壮大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丁香编辑:乔山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62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娇娇        2023-06-26 03:33:00
  乔山哥哥编审好精彩!好受益!辛苦了,敬茶!
娇娇
12 楼        文友:金刚指        2023-06-26 09:05:57
  社长的《拾麦》把我带到了童年时代,每年的夏季,学校就要放一周的农忙假,我们从有了农忙假的第一天开始,就是拾麦穗。跟在挥舞着镰刀的大人的身后,捡起一穗穗躺在田间的麦穗,一穗、两穗,渐渐的成了一把。我们的小手握不住了,就有大人教我们用麦秆而打结,把麦穗儿捆成小把,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一天结束了,数一数谁拾得麦穗多。这时候,就有人给我们念叨“一岁一枯荣,粒粒皆辛苦。”而今,社长笔下拾麦穗的老人,她捡拾起的不仅仅是麦穗,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粮食。在这个以攀比为骄傲的时代,很少有人去珍惜粮食。尽管国家提倡光盘行动,但又有多少人付之一行。文章充满了正能量。好文,拜读了。
13 楼        文友:娇娇        2023-06-26 21:05:44
  祝贺社长作品夺冠!真棒!
娇娇
14 楼        文友:闰土        2023-06-26 21:27:37
  祝贺闰土散文《拾麦》初报获精,感谢编辑老师、感谢丁香推荐、更感谢江山精品组各位老师。
15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3-06-26 21:42:23
  热烈祝贺闰土老师散文《拾麦》获精品奖!加油丁香,胜利一定属于丁香!
16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3-06-26 21:49:40
  丁香园里精品多,一篇两篇无数篇。
   灯下伴影读佳作,想着后來美文连。
  
   点赞丁香!助力火车头!
17 楼        文友:乔山人        2023-06-27 07:39:17
  热烈祝贺社长大作斩获精品,丁香因你而骄傲!
18 楼        文友:乐歌        2023-06-30 13:24:54
  那似火球一样燃烧着的太阳,那一大片一大片明晃晃闪着亮光的麦茬地,那奔流而下的汗水,那干热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新收麦子和新碾出的麦秸的独特味道……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19 楼        文友:巧眉        2023-07-28 15:15:36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篇,我的眼睛酸了,我被那个拾麦的那位老人感动了。她的行为看似不被儿孙理解,其实她的思想境界是常人难达到的。她给儿孙记下了大福报 。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 楼        文友:白菊仙        2023-09-13 22:24:00
  今天很荣幸读到闰土老师的文章,文笔生动,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气息。好文章,点赞了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