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不能忘记的过去(散文)
这天中午,我到老同事老朋友老陆家里作客。
他陪着我坐在沙发上闲聊、喝茶。
他老婆上午早就作了准备工作,买好了需要的东西。见我进屋,她向我打个招呼问声好,一个人就在厨房里开始忙。虽年过七十,她仍和年轻时在茶场一样,手脚麻利。很快,她做好了几样菜,有荤有素,摆在桌子上,香味扑鼻。
“来来来,上桌,你俩喝酒,我先吃饭了。”身体略显有些发福的她端了一碗米饭坐在桌前说。
从沙发上起身入座,我笑着说:“辛苦你了,嫂夫人,你是厨艺越来越好,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光看着,就赏心悦目。我是越来越喜欢来你们家作客,大饱口福。”
她一笑:“我家老陆,他爱喝两口酒,我晓得,你陪他摆龙门阵,也能喝点。我约好牌友要去打麻将,就失陪了。”
她吃得少,放下碗筷,转身走进寝室,一会儿手里拿着个小巧精致的手包出来说:
“你们两个慢慢摆,慢慢喝。”说着她已经迈步出了房门。
老陆过去把房门关上,回到桌边坐下说:
“老黎,我终于弄清楚,我父亲的情况了。”
我和老陆认识后,双方熟悉了,曾听他摆过,他小的时候,他父亲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跨过鸭绿江,父亲就再也没有回来。
他端起酒杯,仰头把半杯酒全倒进了嘴里,一饮而尽。
放下杯子,他又拿起酒瓶,往玻璃杯子里倒酒。
一瓶一斤装的“剑南春”,他都喝了小半瓶了。
不善饮酒的我,浅尝辄止,面前一杯酒,几乎还是满的。看到老陆已是两杯下肚,我知道,他心里有事。
“老陆,这酒,慢慢喝,别喝急喽。”我说,心里担心他喝醉。
他看着我,眼睛里透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今年,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了父亲的结论,确实让人高兴。这么些年来,我心里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我的生身父亲究竟怎么啦?记得少小时,长辈他们告诉我说,1950年底,你父亲抗美援朝打仗去了。可是,那场战争,现在都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没有回来,也没见上面有什么告知。父亲在朝鲜,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想知道啊。父亲给予了我生命,我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年轻时自己不太懂事,随着年龄增长,对父亲的思念,一直深埋在心底,成为了我心中的痛。最近,我终于知道了,我父亲,他,在我八岁的时候,就牺牲在朝鲜战场,这是真的。政府有记载的。”说到这里,他的眼睛有点红了,眼眶里噙着泪花。
我一时找不到能够安慰他的话语,伸出右手在他宽厚的肩膀上轻轻拍了拍,说:“老陆,抗美援朝,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将士牺牲了生命,毛岸英也埋在朝鲜的土地上。我们今天的一切,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这个他们,也包括你父亲。你有这样一个父亲,值得你骄傲。”
他用手掌拭去泪水:“《跨过鸭绿江》电视剧一上映,我是一集一集的,每天必看。从剧中那些英勇顽强,和美国鬼子拼命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父亲的身影……感谢政府,现在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复退军人对烈属都有优抚政策。我是烈属,社区逢年过节,都会登门慰问关怀照顾。”
年轻时老陆和我同为知青。后来知青们先后离开茶场,走出大山,奔向四面八方的单位工作。从不同的地方退休后,当年的老知青们大多回到了家乡成都。
在茶场相识的那段缘分,让重逢在家乡的我们开展了每月的聚会。快十五年了,彼此之间在相聚相会中进一步加深了友情和了解。
此前,断断续续,我听老陆讲过,他自己的一些故事。
他小时候,七八岁,很早,他父亲就离开了家,从此,没了音讯。
小小年纪的他,再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父亲留给他的是很模糊的印象。
父亲和家里断了联系,家里穷……母亲不得已,改嫁他人,他,被送给了别人家。
后来,他奶奶不忍心让孙子在别人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将他接了回去。
奶奶还有三个孩子:老陆的二爸、幺爸、小孃。在奶奶他们这些亲人的照应下,没有了父母的他,渐渐长大。逐渐懂事的他,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差,为减轻奶奶的负担,刚十八岁,他就在街道办事处报名,到川南地区的大山深处去开荒种茶。二百多名十七八岁的城市男女小青年成了大规模“上山下乡”之前的一批“知青”。
山上的日子是艰苦的,繁重的体力劳动,缺油少盐的清苦生活,锤炼着这群城市来的青年人。
在茶场一年左右,小部分知青因故退回城市的家乡;没过多久,又有一百多名知青调去参加三线建设,只有少数的一些知青留在了山上,继续茶场的劳动、生活。
也许是命运,老陆被留下,与其他留下的他(她)们五十来个知青一起,仍然在群山之中,日复一日,挥锄挖地,种茶采茶;爬坡上坎,砍柴挑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多岁,他和留下的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女知青结婚、生子。在大山上的茶场度过了他们人生最可珍贵的年华,直至退休。
年轻时老陆将近一米七的身高,体格健壮。他讲给我听过,那时,什么重活,他都能干。一次他从县城把新买的装配好的老式脚踏缝纫机,扛在肩上,步行近五十里山路,翻山越岭,硬是扛回到茶场的家。
在茶场待过一年的我,知道这需要一身好体力才能做到。
历经几十年艰难的老陆,今天是要向我讲述他的父亲。
说到父亲,他放下酒杯,起身去房间拿了一个平板电脑过来打开,手指点着一个页面对我说:“老黎,这是我大儿子在有关部门查到的资料。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得十分惨烈,父亲是志愿军60军180师的一名战士。他所属的那个师奉命阻击敌人,掩护兄弟部队伤员撤退,被美国鬼子截断包围……虽然,180师的全体将士英勇地对敌人进行拚杀抵抗,部队分散突围,还是,全军覆没……”说着,他恨恨地骂了一粗话,“这些狗日的美国鬼子!”
接过平板电脑,我仔细地看起了上面的文字内容。
电脑上有关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资料披露了整个战斗的过程。由于战场上敌我形势的变化,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地阻击敌人的180师在战斗中遭遇了数倍于自己的美军和南朝鲜军包围……
此时此刻,我脑海里同样浮现着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真实再现的血与火的战争场面。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10月8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七十多年前,志愿军靠着手中的步枪、冲锋枪,手榴弹,与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打着所谓“联合国军”旗号,以美国为首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殊死的战斗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难环境中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凭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顽强的意志,和朝鲜人民共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美军不得不同意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最终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老陆从寝室出来,说: “老黎,你看,我奶奶生病去世前,交给我的两件东西。”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和一张写满字的信笺。
老陆告诉我,年代久远的旧照片上,就是他父亲陆子云。照片是父亲年轻时参加志愿军后拍的。照片和信,父亲入朝前,寄给他的父母亲——老陆爷爷奶奶的。保存了多年,奶奶最后交给他,他一直珍藏着父亲这两件遗物。
老陆父亲在信中写道:“……在这次的抗美援朝中把美帝国主义赶下海,保卫我们神圣的国土,保卫人民翻身胜利果实……”豪言壮语表达了父亲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保家卫国的决心。
望着信和照片上老陆父亲年轻的英姿,我不由心中肃然起敬。
在成都英烈网上,我看到了老陆父亲的名字在英烈名录中。
姓名:陆子云
性别:男
籍贯:四川彭县
出生日期:1928年1月
生前单位: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
生前职务:战士
牺牲时间:1953年6月1日
牺牲战役: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牺牲地点: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