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随笔)
用一道选择题说《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就是沦陷区北平;用一道填空题说,《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就是30年代北平的一个小羊圈胡同。胡同似葫芦状,看起来很隐蔽,但一样遭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惶惑、偷生与饥荒。
1938年8月14日,老舍到达重庆后,一直居住在重庆青年会里,直至1940年8月,房屋被日军炸毁后才离开,其后,老舍又搬到白象街《新蜀报》社里居住。而且一住又是三年,正是因为抗战的亲身经历和颠沛流离,老舍的文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放弃了之前的写作思路,转而写作抗战通俗小说,老舍希望能把这些作品送到田间地头,让普通农民能看得懂、听得懂,以鼓舞全民觉醒、抗战,抗战第一,国家至上。在抗日战争后期,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到达重庆,与老舍团聚,一家人安定在蔡京路24号的小楼里,从胡絜青的口中,老舍得知了北平沦陷和北平人民的痛苦生活,他以这些真实的材料为背景,从1944年一月份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在重庆写完了前两部《惶惑》和《偷生》,第三部《饥荒》是老舍于1949年在美国期间写成的。
《四世同堂》的历史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亚洲的中国主战场。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近景在老北平的一条偏僻小巷小羊圈胡同。以这条小胡同里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整个中国的生活状态。
《四世同堂》是幸福美好的代名词。这个标题高度凝练,特别具有概括性。“四”是方位概念,是道、天、地、人四部分;“世”是时间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同”是世界大同,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堂”是空间意象,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问题,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精髓,不同时代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变动的时间在稳定的空间展开,隐喻了在特定疆域:小羊圈胡同—北京—中国发生的现代历史剧变,自然衍生出一个普通性的命题,即个人与时代,家国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老舍心里,《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就是一座北平城,这座城如钱钟书《围城》里的人们,有的人从城里跑出去做了汉奸,有的人跑进城里参加抗战。
《四世同堂》有着神韵的结尾三个字“起风了”!那么,他的写作背景就是一场风,风吹草动。这风不是如今的数字能源之风,不是三抓三促之风,而是全民抗战之风。
《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后面有一类重要人物—钱默吟先生,他就是聚沙成塔,像风一样的人,只要见到一个人,就号召那个人起来抗战。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人走上抗战征途,加入到风要去的远方。即使起风,也要像诗人汪国真先生在《热爱生命》中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也离不开小羊圈胡同旁边的护国寺,钱默吟先生就是在那座寺庙里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带着慈悲与宽容参加抗战。起风了,一切终将比空更空,比远更远,都成为过去。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此刻万般珍惜,珍惜一地鸡毛的当今,忘掉所有的覆灭,唯有爱能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