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火红的攀枝花(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火红的攀枝花(散文) ——攀枝花市作协“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同行”文学创作采风活动散记


作者:爱好者快乐 白丁,5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44发表时间:2023-07-01 19:05:02
摘要:3月,在西南一隅的群山里,在绿色和黄色交错的色调中,你可以看到有一树树的火焰正伸向天空,那就是攀枝花。三月,正是攀枝花盛开的季节。在这个充满激情燃烧的季节里。攀枝花市作协组织了攀枝花市四十余名作家开展了“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同行”文学创作采风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活动。

3月,在西南一隅的群山里,在绿色和黄色交错的色调中,你可以看到有一树树火焰正伸向天空,那就是攀枝花。三月,正是攀枝花盛开的季节。在这个充满激情燃烧的季节里,攀枝花市作协组织了全市四十余名作家开展了“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同行”文学创作采风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3月25日上午8点35分,我们乘坐的大巴车缓缓驶出市区,向着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目的地---仁和镇红旗村驶去。坐在车里的我,今天真得非常的高兴。在车上,我见到了许多从未谋面,却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熟悉名字的作家们。那天攀钢作家黄河老师和我同座。活动中,经过攀钢作家黄河老师的介绍,我还认识了《攀钢视窗》的编辑陈元丁老师。一路上,我激动的心情一时无法用语言来诉说。
  
   一、红旗正红红旗村
   上午9点28分,我们来到了仁和镇红旗村。大家刚下车,攀枝花市作协黄薇老师就招呼大家到红旗村的一块坝子内集合。在那里,攀枝花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王猛就这次开展“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同行”文学创作采风活动给我们讲了话。
   王主席在讲话中说:“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物质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今天我们组织作家来这里采风。也就希望我们各位作家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我们作家们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我们要发挥好这方面的作用。”王主席希望各位作家在宣传共同富裕方面多出作品,多出精品。用作家的每一部作品,来歌颂我们攀枝花,歌颂我们人民群众,来赞美我们现在新的美好生活。要通过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样式,无论是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包括小说,还有随记也好。通过每一部作品能够展现攀枝花这种精神面貌。能够展现攀枝花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为攀枝花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每位作家应有的贡献。
   参观前,仁和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仙兰对各位作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在致辞中,谢书记说:“欢迎各位老师,也欢迎市文联的王主席,赵主席和各位老师到我们红旗村来。我们红旗村的发展,正好也是切合我们各位老师创作的一个主题。目前红旗村是我们仁和正在打造的一个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样板。虽然现在我们刚刚起步,但三年五年后肯定会有个大的变化,希望各位老师能跟着我们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打造工作,为我们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关注我们红旗村,看着我们红旗村一起成长,并在我们红旗村成长过程中,也给我们经济上文化上的一些支持。”同时谢书记还向大家介绍了红旗村目前正在做和未来想要做的工作。并邀请作家们到“冉家大院”看一下,让大家到那里体会一下红旗精神。
   初春,灼灼阳光照射在村庄之上,连绵的绿色格外苍翠欲滴。我们沿桥走进了仁和镇红旗村。雪白的墙、翻飞的屋檐、青瓦木廊……不少民居正悄然“改头换面”,呈现出全新的美丽乡村风貌。3月的红旗村,微风轻拂,阳光正好。红旗村是我市仁和区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红旗村生态基底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山地、林地、果园等资源较为丰富。
   除了山水动人,红旗村得名也另有玄机。当年,作为三线建设后勤保障基地之一的云南省永仁县灰美来乡,后划归攀枝花市,为了保菜增粮、援建前方作贡献,全村上下在“不输一口气,努力争红旗”的鼓舞下踊跃送粮、竞夺红旗,后而改名“红旗村”。而这一切,便藏在村内的冉家大院村史馆,承载了三线建设后勤保障文化、红色传承文化、知青岁月等一系列红色历史。如今,在村史馆楼上的讲台墙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字仍旧清晰可见,读起来字字铿锵,声声坚定。在冉家大院周边,还分布着数个纯手工夯土结构民居,最早的距今有200余年,这些民居是集历史、人文、自然美学、乡土文化为一体的“活化石”,红旗村以此为依托,围绕冉家大院及周围传统夯土民居院落群进行修缮、美化,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古民居焕发新生的同时传承历史记忆,吸引游客来此“见山望水觅乡愁”,给村民们带来致富增收的契机。
   听了仁和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仙兰对红旗村的基本情况介绍。我们一行数十人走进了砖木结构屋架、小青瓦屋透着古朴气息,斑驳褪色的墙面述说着数不尽故事的“冉家大院”。走入“冉家大院”内,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岁月感。一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老宅“冉家大院”坐落在仁和镇红旗村内。
   在“冉家大院”内,仁和镇党建办顾彰给大家讲述了红旗村的故事,红旗村原名叫灰美来,这里曾经居住过多个民族,灰美来是傣族语,汉语是大水沟的意思,故也叫大水沟。
   1965年7月,永仁县仁和区划入攀枝花特区管理。灰美来公社等近郊,因交通方便,被划出部分土地种植蔬菜,成为攀枝花建设的农副产品基地。从此世代农耕的村落,走向了服务工业、服务城市,发展农业经济的新道路。
   1966年9月,渡口市将灰美来公社并入总发公社,原灰美来公社所辖生产队组建为总发公社板桥大队和灰美来大队(文革中板桥大队更名为红卫大队,灰美来大队更名为红旗大队),两个大队都承担了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的任务。
   对于种植蔬菜,一开始,社员们是有顾虑的,一是没有经验,害怕种不好。二是担心蔬菜卖不出去,影响收入。三是原本粮食产量不高,把条件好的平坝子划出去种菜,靠山地能不能种出高产的粮食,这是个大大的问号。四是过去单纯种粮食都不能保证全年有粮吃,现在种菜又种粮,地从何处来,人又从何处来?
   当年灰美来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合云等领导有几个清醒的认识。一是清醒认识到社员的“四个顾虑”必须要解决。二是清醒认识到蔬菜对于三线建设者意义重大,工人老大哥没有菜吃,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会影响攀枝花建设速度。攀枝花建不好,毛主席睡不好觉。同样,粮食上不去,社员生活无保障,发展蔬菜也无积极性。
   大队支部书记张合云回想起自己在区上扛回的“白旗”,他对干部和社员说,过去我们不搞浮夸,被插“白旗”,尽管我们没有错,但我们憋屈。现在搞三线建设,毛主席亲自选择的攀枝花,这是国家大事,我们种蔬菜、种粮食,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没有地,我们开荒造地,没有水,我们挖渠引水。我们不但要种好蔬菜,种好粮食,而且要高产、优产。1966年底,灰美来改名红旗大队,张合云说,我们不输一口气,也要争红旗,让红旗的名字名副其实,我们要在全公社,乃至全区、全市当先进。
   在张合云书记为首的党支部带领下,灰美来大队一是开办农民夜校,组织村民利用晚上空暇时间学习《毛主席语录》。二是引导以李学品为代表的青年同志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让学毛泽东思想和“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三是有序安置了部分自发迁入的农民,又从高山生产队迁移部分劳动力到半山地区,统筹劳动力布局,带领广大社员采取改土改田改水,增加土地面积,改善耕种条件,引进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管理技术等措施,大大增加了粮食、蔬菜产量。在“抓革命,促生产”的社会氛围中,社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交粮食、蔬菜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的主动性、热情不断增长,大家齐心协力,勤劳耕作,在市、区、公社开展的生产竞赛中夺得流动红旗,并连续三年保持。红旗大队一直保持这种努力争红旗的精神,使全大队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在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现红旗村在后勤保障方面成绩突出,多次获得表彰红旗,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流传“红旗村”的名字。
   1981年8月,仁和区标准化命名,一些“文革”中流行的名字恢复原名,总发公社的其他大队有改名红卫、红星、永红的也改回原名,但是红旗大队仍然保持“红旗”的名字。社员认为我们争得红旗,一洗“白旗”的憋屈,坚持“红旗”,实至名归!从此原灰美来大队正式改名为红旗村。
   听了红旗村的故事,使大家感受了红旗的记忆,当年红旗村人“不输一口气,努力争红旗”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参观者。“红旗”一直是红旗村的追求,努力争红旗的精神成为红旗村的传统,并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放出新的光芒。
   据了解,“冉家大院”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主线,通过相关图文、老物件及生活场景再现当年燃情岁月:在劳动广场体验劳作,感受集体荣誉,培养团队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制作“忆苦思甜”饭,回味三线时期的艰苦经历;在院坝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等。大家通过听、看、思联合,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三线建设时期的文化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了解三线建设时期农业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让三线建设精神深植到每个参观者的心田。
   仁和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仙兰向大家介绍说,他们目前正在做红旗村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依托红旗村的红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发展、文化传承、自然风光等资源推动红旗村集体经济走上新台阶,帮助红旗村的老百姓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此外,红旗村还以冉家大院、红旗农场为样板,将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公社文化的多样场景纳入规划,打造一条以乡村旅游全域轴线,具有乡村风情、凸显川滇山地乡村特色,从而呈现集“吃、住、行、游、购、娱”的全产品体系乡村旅游聚集地,为市民近郊游提供更好体验。共同打造一张攀枝花绿色消费新名片。
   三红蜜柚、凯特芒果、脆柿、樱桃……红旗村村域海拔差较大,于是各种果树便依势而生分布在整个村庄。而田园综合体便以“红旗兴村”为品牌名,持续输出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核心的“农”字号品牌及特色体验服务。以兴村品牌,主动对接成都等大型供应链,将产品带进城市,设立仁和区农特产直采展示中心,线上运营中心,扩大产业市场,引进原浆水果产业体验基地,不断提升当地产业附加值。同时,“田园综合体”项目还增加了科技元素和体验场景,把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公社文化的多样场景展示活化,并预备规划一批具有乡村风情、绿色消费特色的餐饮、民宿、集会、活动、运动休闲等项目,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形成经营联盟,以村集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共同打造一张攀枝花绿色消费新名片,助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二、奋斗中的波西村人
   离开红旗村,我们的大巴车拐上了京昆高速公路。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样子,我们大巴车又从京昆高速下来,不一会,我们大巴车驶入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上,我把头贴近车窗,向下望去,公路下面是一个陡坡,到下面的金沙江垂直距离有百十米的样子。可以看到山坡有几十户人家的民居,看到如此险峻的公路,我的心不禁“咚咚”打起鼓来,这段道路确实十分险峻。
   这时我听到坐在我前排座位的黄薇老师说这里就是波西村了。这条公路很窄,整条道路基本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即便是宽的地方也就能够勉强错开两辆车。由于前面正在施工,我们的大巴车不得不停在路边。这个时候车里有人在问:“我们是不是要走下去呀?”黄薇老师连忙回答道:“大家不用着急,我们已经和波西村的书记联系好了。一会儿前面那辆大货车装完土石方,等它上来了,我们就可以通过了。”
   这时候我通过大巴车前面车窗才发现,在前面的公路上有一辆装载机正在给一辆大货车装土石方。大约过了十来分钟,那辆装满土石方的大货车开始艰难而缓慢地向我们这边开过来。我们大巴车经过几次的调整,终于让那辆大货车从我们车身旁通过。在我们的大巴车与大货车会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大家都十分赞叹给我们开车师傅的车技,向司机师傅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大约11点20的时候,我们的大巴车驶入波西村。
   在冷水沟观景台上,攀枝花市委老干部局驻波西村第一书记袁敏向作家们介绍了波西村的基本情况。通过袁书记介绍,我们了解到,波西村位于攀枝花南部,隶属仁和区平地镇,地处川滇交界,南与云南永仁县接壤,东与会理县隔江相望,海拔最高2190米,最低968米,属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光热资源丰富。截止目前,全村总人口354户,1356人,有7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有党员48名。
   2014年波西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52人,贫困发生率为19.25%;2016年底,在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扶和支持下,顺利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2018年10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2021年对全村有68户223人建档立卡脱贫户进行“再回头”巩固脱贫筛查工作。
   2021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初始元年,波西村为保障全村村民的个人经济水平和建档立卡户家庭经济情况的稳步发展,2021年末制定了如下相对应的乡村振兴计划:

共 1063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述了3月份,由攀枝花市作协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乡村在振兴,作家在行动。乡村振兴是国家近年来实施的一项农村重大战略计划,是国家的事,是农民的事,是政府的事,也是各行各业的事,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振兴,更要文化振兴,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要提高精神生活水平。因而,乡村振兴需要各方的助力、宣传和书写。各地作家们义不容辞担起了时代的重任,在奋进新征程的大道上奋勇当先,利用手中的笔,把乡村和农民美好生活呈现,作为川西的攀枝花作家们也不例外。在“与共同富裕试验区同行”为主题的采风活动中,主要参观了三个典型的村落:红旗村、波西村和迤沙拉村。由于攀枝花隶属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属“老、少、边、穷”地区,村民主要是彝族和一些杂居的少数民族及汉族。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点。在这样特定地理资源条件下,要振兴经济,当然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因地适宜的可行规划,发挥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外加其它辅助项目的拓展与引领。发挥有特色的种、养殖业、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旅游观光业。文章以时间为序,空间穿插历史溯源故事,以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构思新颖,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生动,描写记述详尽细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文章结尾是梦,也是现实的憧憬与美好期盼,让读者看到一副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美好新图景。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赐稿风恋碧潭,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7-01 19:08:41
  感谢爱好者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风恋碧潭社团!可惜文章不是首发江山,期待老师更多首发佳作呈现江山!
碧潭飘雪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7-01 19:09:48
  文章以时间为序,空间穿插历史溯源故事,以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构思新颖,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生动,描写记述详尽细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文章结尾是梦,也是现实的憧憬与美好期盼,让读者看到一副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美好新图景。
碧潭飘雪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3-07-01 19:11:20
  欢迎老师继续将“首发”佳作赐玉社团,在风恋碧潭展现精彩!问好祝福老师夏安吉祥,文丰笔健!
碧潭飘雪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