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一个教师的眼光(散文)

精品 【东篱】一个教师的眼光(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8.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9发表时间:2023-07-07 07:14:56
摘要:或许是我无法摆脱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总想在即墨古城找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以自己的眼光来猎取,来审视,获得一些感悟,也唤起了我教师的职责,尽管离开讲台多年,但还是要把这份觉悟写出来,或许对今天的老师还有一点启发吧。

【东篱】一个教师的眼光(散文)
   把自己放进风景里,当然是为了让风景悦心怡情。如果只是满足于此,价值就打了折扣。
   真的怪,走进即墨古城里,突然把我的教师身份唤醒了,退休这么多年,离开教师行业也有十几年,是我恋恋不舍这个职业,还是古城里的那些教育的种子,包括几千年前的遗存的颗粒,突然发芽了?我肯定是后者。
   谦虚地说,是一个教师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些;不客气地说,是一个教师的情怀依然想拥抱那些可能对学生产生作用的人物和古建。
   学生作文,常有词不达意的毛病,我要把他们的目光引领到古城墙南城门的环秀门楣之上,让他们扶住城墙的垛堞,来一次极目远眺,看看即墨城的地理形胜,要他们遣生动的词,造别致的句,目光诗意点,用以洗其俗。再平常的风物,带着诗心去接纳,一定会生出精彩。我喜欢熏陶这个字眼,所有的教育,都在于润物无声的滋润感染。
   远岱层峦,相约入海,葳蕤翠色,连绵恣肆,携着即墨的古韵,带着心仪的颜色,迤逦而行,撒下一路的风光美景,若可以跨出城墙,我一定跟着风景跳跃奔去……崂山之秀,并非天然所赐,而是入海濯洗而成锦绣,温润常年,不输岱宗。
   我把观感口述出来,吟成朗诵诗,给学生抛砖引玉吧。此时,有游人怔怔地看着我,我并不尴尬,我回到做教师的曾经,他们应该可以理解我吧。与之目光相触,我感受到一直欣赏与期待的意思。
   古人对形胜之地更有用词造句之妙。我要吟出一组句子:东腋瀛海,南面华楼,西襟马岭,背负灵山……
   四个动词,精当而无可替换,非雕琢而锤炼,非有襟怀而不能用,美妙无比,学生一定会啧啧称赞,勾起美感,将来作文,以为圭臬。一个例子胜过多少口舌悬空啊。不要小看这些片字只语,古文化的光辉,历久更新。我并非想造就几个辞赋家,而是让我的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与气韵,这是教育的责任,不是雕虫小技。
  
   二
   我不是导游,是教师,我要我的学生沉浸在每一个生动的画面和意境里,而不是走马观花。
   我把我的学生召集到“劳山书院”集合,知几百年兴学之气象,懂书院承前启后之意义。我这样引导学生——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必须说,如果一座古城,没有书院,那一定少了灵气和灵魂。古城,拥有了书院,就像凤冠上插了花,绮秀瑰丽,一下子浪漫起来。是红尘之中唯一可以动听的喧嚣,是与世界最美相处的所在。考院和学宫,因书院而存在,意义永远是鲜活的。笔砚黄纸,字画古籍,是一代读书人的影子,学生应该能看到那些伏案疾书的学子,不忍相扰。无需告诫努力读书,氛围总是将人带入其中,正所谓“近朱者赤”。
   劳山书院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重教的丰厚史册。道光年间,即墨知县王九兰倡捐,置地680亩为学田,地方人士黄凤翔、黄凤文又捐荒田250余亩,田产收入作为书院灯烛膏火耗费用资。兴学之事,历来为大,即墨有着自古读书求取功名的辉煌故事,后辈读书目的当为中华崛起,励志,并非说教,我想那些学子一定会暗下决心,不负先辈。
   让学生打开记录本记下书院先贤之句:“盖无文以张之,虽盛弗传,古今所同慨也。”即墨学子,责无旁贷,传薪继火,在于人文,点燃文明火把,后嗣担当。
   古人之愿,汇成“启秀”二字,悬于劳山书院的“启秀亭”之眉眼处。我要告诉学生,先贤的目光齐聚于后辈身上,“启迪才俊”,这宏愿之音,依然振聋发聩,催学子猛醒。多少美好的字眼,毫不吝啬地给了读书人,本身就是一种导引和青睐。
  
   三
   我要带着他们亲手翻阅科举学子留下的策论、文章及诗赋等第一手资料,触摸那些狼毫写下的汉字温度,流传至今而不冷;从泛黄的书页里寻找曾经的苦读故事,依然可以令学子激动不已。当然我也会从那些儒师遗留下来的批语,去感受治学之谨严。一字一墨皆可传世,一纸一页皆是遗风。
   我喜欢咬文嚼字。唤学子站在“劳山书院”刻石之前,给他们出一个题目——“劳”字怎么解?
   崂山曾古称劳山,遵从古雅,怀旧如初。
   曾迁址太和观,亦称“太和观书院”,经历乱世,几经辗转,求学不易。劳山书院如今已圮,古曾辟地建舍,立石以记,勉励后学的意味更浓。
   我特别喜欢这个“劳”字对学子的励志意义。我要探幽发微。以今臆古,这是我们现代人常闹的笑话。学生们一定回答——书山有待勤劳者攀登。其实,古义还真不是这样。《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句云“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字可以通“辽”,是辽远之意。读书当放远目光,读出大境界,这才是“劳山书院”的真意啊。劳山,即登高望远之山。后人写作“崂山”,以突出其雄固。
   教育不仅源自书本知识的普及,本身也属于资源,唯有不断深入挖掘,才得精髓,一字一词,蕴意不浅,但看教师的眼光能不能洞彻底蕴,求微见著。
   学子们一定会登上最高处,眺望崂山诸峰,给自己设定一个个目标,远山若梦之峰,用梦想去攀登,正是少年学子应有的志向和情怀。于是,我理解了课程里设置地方课程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乡土内容,涵养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那种源自乡土的理想,一定带着乡愁,染着最美的色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山水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多少物质条件,更深的意义在于涵养出依然热爱这一方水土的人。
   我要带着学子们迤逦走进古城里复原的科举“考院”。当年,县衙前十字街(中山街)迤东路南,是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场,占地近万平,考场建筑面积三千平。“考位”被间隔成小单间,逼仄,规矩,仅可展臂。三面青砖,一人端坐,执笔运墨,豆灯微光,一篇策论,决定功名。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引证多寡,凭借记忆,八股格式,禁越藩篱。
   我会告诉学子们,对人性的不信任,考试内容的单一死板,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现代高考,一间教室,窗明几净,多少人的激励和期待,代替了那些清规戒律。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开阔了学子视野,不以博闻强记为考试基本功,重视学以致用。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也不同,珍惜今天的价值。价值,历来是可以激励人的重要精神元素。价值观如果靠说教或者硬塞入,都无法奏效。
  
   四
   即墨自春秋始就是文化古都,人才辈出,才俊傲世。众多的为官之人,打造了“即墨大夫”的名号,除称王者的齐威王、齐湣王、齐王建,都是通过科举而被擢拔,如:田单、田横、王成、王吉、王骏、童恢,他们都列名古城的“九贤祠”,是一组才俊群体,令名遐迩。司马迁的《史记》为之作传,可见其功名显赫。
   位列三公九卿不足取,在即墨人心中,他们的前辈才是不可忘记,他们心中独存“九贤”,不是名宦,也非官居三品,而是对即墨有着贡献的人物。相对的“乡贤祠”则纳即墨才子贤达上百人,我想,此时,哪个学子不心动?有谁不想列名其上?即墨文化的丰厚,在于沉淀,在于累加,当今学子岂能无动于衷?
   有一个人物叫“蓝田”,位不在九贤,但受到即墨人的独尊,被称“小圣人”,特设“亚魁坊”以记。此坊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副题额为“明弘治壬子科乡试举人蓝田”,从“通济”西门入,第一眼便是这尊壮观的牌坊。少年榜样,历来最入少年心。一个教师,必须懂得少年心理,把握这样的教育素材。
   我想把蓝田的故事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子们看看。
   蓝田人虽才华出众,但其文风与世相左,不合主考官口味。自17-44岁参加10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嘉靖二年(1523年),已47岁的蓝田在第11次会试中,得中了二甲进士。
   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学业上的坎坷,不必去提,更不必自我怜悯。学子定会想到山东人蒲松龄,怀有轶才,科举失意,72岁时才考取一贡生。
   投身学业,不是走进童话世界,遇到的可能是半辈子的打击与摧折。既然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应该懂得,成大器者,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读再难,路途再坎坷,有志少年也不会坠“青云之志”。
   是年,南国邓玉赞,即墨蓝田,科考成绩并列第一,只为定谁驸马,皇上犹疑不决,大臣为皇帝生一计,皇帝家宴,公主作陪,蓝田表现文雅,吃些许称饱,公主觉得食欲不振,必有疾患罹身。于是选择了邓玉赞为状元。
   仕途精进,受到诸多影响,但蓝田得知也不为计较,皇帝见此不忍屈才,便敕建“蓝田牌坊”。
   大才立德,小才斤斤。恃才傲物者,历来不乏科举之人;读万卷书,未必明天下礼仪。缄默的意义,并非表明是甘拜下风,而是进退无虞,内心未必不泛起惊涛骇浪,但能将骇浪变成涟漪,才是大智。高考,是公平的,评卷也是公平的,不要责怪阅卷者不懂你,一篇临场作文,见智见仁,不要埋怨老师笔下太狠,文采分值,都是最好的评判。只要你能够站在国家挑选的线上,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多么精彩的人生机遇。任何分数,都是少年搏击的结果,都是一段华章云锦。
   站在蓝田牌坊,我也会想到我的当年。1978年的我,一介农人,学业懈弛,文采已废,遇到高考,不弃机遇,时代恩遇我,浅才寡学的我,依然中榜,接受国家的培养。常拿“何德何能”几个字拷问自己,真的是一片空白。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我是草芥,硬是被雕刻成屋椽,未做栋梁,能耐不具,努力以达,不负争取,足以让我感到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眼力眼光,是以他的阅历做基础的,跳出空谈不得志的怪圈,志在凌霄,固然可敬;甘做园丁,也有人生之乐。这种报效国家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对时代的感恩和报答。
  
   五
   我一定要携领学子绕古城而走,让他们看看古城在自己心中到底是什么。
   自古城东门行,“潮海”之门,可放眼眺远,东临沧海,浩瀚扬波。时代的精神,被这样两个字浓缩写真。临南门“环秀”,崂山迤逦,墨水汤汤,我能为即墨再添何样锦绣?站到“通济”西门,这样两个字,我们会生出什么样的感慨?“虚窗通晓景”,寒牖出通才。练就报国之功,身怀济世之愿。每一个字,都如击鼓般铿锵;每一个城门名字,都是一道励志的横幅。即墨古城无北门,真的没有吗?密闭的城墙,可以用心志去穿透,开辟一扇心之门。这座城门的名字,学子们或许心中各有答案,交给他们去取名吧。
   记得作家冯骥才先生在谈到即墨古城复建的时候说:“为什么要复建古城?即墨人民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文化身份。古城应该既有历史元素,更要有时代精神。”我想,文化身份并非是一种贴金,并非一种复古陈列,文化身份,需要一代代即墨子孙的努力,才能使之更加厚重。于此说来,学子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规划个人前途的担子,而且还要为打造即墨人的文化身份做潜心修炼,怀才显能。最好的时代,每个人对于时代都不是空白,尤其是在逐梦的今天,学子们对于即墨的责任是不能旁贷的。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学子奋发读书,就是一份可敬的文化担当。
   在我心中,古城已老,尘封三千年,即墨很大,用才学来建设古城之外的城墙吧,这座城,没有高墙厚壁,但有高于这些的伟大责任和担当。学子们领会了吗?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一个人不一定需要一座功德牌坊,但需要把自己竖成人生的丰碑。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专注于学科教育,其眼光不能不说是短视。把学生放在振兴文化的担子下,才可能肩负而行。
   或许,我的眼界是狭隘的,一个教师去游览这座古城,并非是步景观景那么简单,应该带着教育者的智慧和任务,找到我们教育的短板,用古城的资源来弥补。眼光之邈远与逼近,完全在于一个人的情怀,教育者自身的情怀,不仅可以让他安于平凡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还可以使人寻寻觅觅,发现教育资源,成为一个探宝挖宝的人。职业习惯,代替不了人文情怀,我就想继续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有情怀才不累,总有美好被拥抱在情怀里。
   从即墨古城归来,疾笔写下了一篇教案,留下一点体会——教师应该具有脱俗超俗的眼光。我在古城里打开了自己的眼界。
  
   2023年7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一个教师的眼光,不,应该说是以教师的担当为线索,串起即墨古城的自然风景、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作者的笔下,即墨古城,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了美丽的风光,而是带动了人的灵魂去获取一种人文精神的滋养。文中选取了劳山风景、劳山书院、科举考院、九贤祠,还有九贤之外的人物蓝田。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墨复原了古建筑,复苏了历史人物,拉近了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可感古人强大的气场,可触到文化与精神的温度,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实景实物让学生们去寻找曾经动人的故事,从中得到激发与鼓励,在实景实物中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直面挫折的能力,无形中激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问,因而有了社会担当与责任。也就是说从中得到自我教育。是呀,有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教不如“不教”。“不教”才是教育界的最高境界。本文语言长句悠扬,余音袅袅,短句铿锵,珠落玉盘,显示了作者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情感滚烫炽热,字里行间流泻着对即墨古城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本文在构思上尤为精巧,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虽写“古”,却富有新鲜性,富有时代感,可谓神来之笔。在教育学生上更是另有奇招,给人醒目,令人回味,本文作者的教育眼光与方法是值得教育界人士重视与借鉴的。读此篇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人文精神的滋养,一种智慧的启迪。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遥握问侯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0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7-07 07:20:37
  文章构思精巧,以一位教师的眼光挖掘一座古城,引领着学生们得到自我启迪,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非一般教师与写作者可为!好文,妙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编创愉快,一切都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08:27:28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编。湘莉老师旅途辛苦,还要编辑,于心不忍,致敬!我是想从一个角度,来推介和感受即墨古城的风采,了解那些丰富的人文故事和底蕴。欣赏风景,可能就是去看便可,而要挖掘其中的精髓,则需要眼光,并非说我有什么眼光,只是想从这个角度,感受传承人文的责任,对于一个教师的启迪。即墨古城,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资源,生在即墨,读书即墨,应该是一种得天独厚,是幸福的,如果要择校,我看,就到即墨读书吧,那里不亚于大城市的名校。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平安,期待佳作。
2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7-07 09:14:41
  教师的眼光就是独到,欣赏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09:21:17
  谢谢梅子老师的关注,磨目了。即墨古城不仅仅古建特别,而且人文氛围浓厚,所以产生了当以为教育资源的想法。于是有此篇。遥握,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3-07-07 09:41:38
  怎样让课堂的学习更加生动,这个话题真的很鲜活。我记得有一次与小学生们去春游,在一棵繁花似锦的果树前,去讲述一棵树的相关信息,就非常的生动!寓教于乐,是老师们都想做到的。老师的这篇文章,角度与解读,是双重的,用教师的角度去解读历史,相信会让学生们记忆深刻。文贵在新,这篇文章的“新”,让人脑洞大开的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积淀的厚积薄发,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总结。支持绝品!拜读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09:59:18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谢谢推介。你我都是过来人,希望都留给下一代,你巡山,也有大山和森林的教育资源,那些孩子走进森林,感受的不仅仅是葱郁的美景,也有一种保护情怀的生成。我去即墨古城突然生出这个想法,觉得自己如果在即墨教书,可能我会这样做,因为教育是一种资源挖掘,书本的,乡土的,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教书人的眼光,决定不了什么,但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接受教育的体验,这些体验越是独特,教育的持久意义就越长远。老师所言“双重”,是一种鼓励。谢谢。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丰,继续关注《大森林》的创作,精彩无限。
4 楼        文友:简柔        2023-07-07 10:59:38
  以这样的方式描写即墨古城,很大胆,很新奇,让人惊叹又惊喜,足见怀才老师思维的宏阔,非凡的才情。老师想象着带领学生游览即墨古城,把一个有着文化魅力的即墨缓缓推到了读者的眼前,让人很入境,很入心。从中可以窥见怀才老师在教育上的灵活多变和不断创新。感受一个教师的文化担当,一个文化人的精神境界。祝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1:04:40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和鼓励。即墨古城可能有太多的人去描写,我再重复那些,就有点画蛇添足了。走进古城,仿佛觉得身后跟着一群学子,我是带队,于是产生了一个写作古城的新角度,教师的身份,可能读出的东西不一样,我以教育者的目光去猎取,发现很多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正如简柔老师所言,表达一份问候担当吧,尽管这种担当不会起太大的作用,但一份情怀,足以让我对古城有自己的目光。遥握,问候夏祺,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7-07 12:45:22
  怀才老师已退休几年,仍情牵教育,心系学生,去一趟即墨古城,觉得是稀缺难得的教育资源,应该召集学生来“劳山书院”,感受书院的氛围,感受先贤名人的璀璨光华,以此熏陶当今莘莘学子,让他们以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做有担当的人,不负使命,不负韶华。怀才老师不仅以教师的眼光欣赏古城即墨,更是以教育家、智者的情怀来感知即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以这样活生生的教材来施教,濡染,其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以人文精神为养料,以厚重的故事为素材,以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氛围为背景,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操、情怀、责任感和使命召唤!该文长短句交错,风格雄浑豪迈,情感沉厚,将现代文的华美与词赋的精粹韵律有机融合,旋律优美,高低起伏,若一曲交响乐回响于夏日的水岸,曼妙优雅,荡气回肠,萦绕不绝,启人心智,荡心涤肺!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谨祝小暑清凉、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4:11:21
  谢谢罗老师总是这样给怀才抱器以激情鼓励,谢谢美评。我至多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教师,称不上教育家,选择这样的一个角度,在于写出新意,那时确有这个想法,下笔就干脆以此做主线,穿起那些精彩的古建和古人。至于语言,并未设计应该如何,但有考虑,总觉得写即墨古城,最好能够有点近古的味道吧。遥握,问候夏祺,谨祝创作快乐。你的美文,恣肆流淌的都是情感,文藻华美,是我学习的典范。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7-07 13:23:12
  这篇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匠心独运,以教师的眼光解读一座古城,通过古城的一些古建和人物,深度挖掘古城的文化内涵,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该文深邃的思想和深刻感悟,对在职教师具有极好的启发性,将教学眼光放的更高更远,肩负起文化传承和担当的重任,此外,对在校的学生有着鼓舞和激励的意义。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怀才老师深厚的教育情怀,把满腔的深情倾注于笔端,对肩负祖国未来的学子们充满了期待。读完老师这篇文,感动到落泪。拜读老师佳作,大赞特赞!盛赞才情!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4:14:28
  学习如菊老师的美评。担当不敢当,只是看到那些风景,触及了我的教育情怀吧,一辈子从事教学,遇到这样的教育资源,马上就产生了利用的冲动。风景,历来是教育的资源,只是学校教育无法保证这些资源的合理使用,甚至弃之不用,因为教科书才是考试的必要内容。我想,既然是教育,就应该从不同方面加以扩展,有好处。远握,问候夏祺,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7-07 14:29:18
  又是一篇写法新颖构思巧妙的美文,行走在即墨古城,把老师的身份给牵了出来,这种眼光是独到的,是真正老师的眼光。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是带着智慧者的聪明,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的。读者文章,在洋洋洒洒的笔墨中,感觉到老师的那种勃勃雄心,充满朝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感动人,激励人。认真拜读老师的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4:32:10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不敢说雄心了啊,老骥伏枥吧,仍难忘曾经的那些事,大里说是情怀,小里说也就是老师的习惯吧。不管怎么说,即墨古城的确是值得好好看看的,起码可以带着孩子们领略一番,获得什么样的东西,不可定论,肯定有好处的。远握,期待佳作,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今天你的李子文章已经申报复议了,静待结果吧。
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7-07 14:43:39
  看了这篇散文,觉得老师像带自己的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在即墨古城里边走边看边讲解,是一堂生动的历史和文学课。把课堂搬到了教室外,将自己还原成老师的身份,这个构思太神奇了,出乎我的想象。还有,叙事的语气和层次,也接近讲课的氛围,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非常契合文章的主题。非常棒的散文,拜读学习仰望,问候老师,保重身体,夏天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4:51:38
  感谢韩老师的美评。进入古城,我想如果有学生也来,一同观看,岂不更好?于是就想起老本行当老师,发现只是在课堂,眼界就局促了,也逼仄,教育的资源被我们忽视了,当然把学生拉出来需要太多的羁绊,不管如何,这是一个路子,不可荒废这份资源,于是有了这篇文章。习惯使然吧,希望对从事教师的人有所启发吧。遥握,期待佳作,问候夏祺,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夕泠        2023-07-07 15:47:15
  读怀才老师的文章就是在鞭策自己。怀才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有老师的担当,有满满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动。我来江山月余,遇见怀才老师后也正在改变自己,提起笔,敲响键盘,努力写属于自己的诗。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夏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6:07:45
  夕泠老师好!谢谢你的美评。人生相遇便是缘分,怀才看到夕泠老师才华横溢,也是心声羡慕之意,怀才一介书生,曾经做过教师,所以习惯了教师的思维,努力捕捉那些风景里的教育元素,希望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益处。接到夕泠老师的精彩古韵,贸然操笔,编写拙按,请见谅。希望夕泠老师在东篱收获快乐!
10 楼        文友:夕泠        2023-07-07 16:27:57
  怀才老师,不仅有教师的担当,有别出心裁的教育理念,有如今世间难得的人文情怀,还如此谦逊,让人敬佩!如此,夕泠遥遥祝福老师,一切平安!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7-07 16:33:49
  谢谢夕泠老师再度留墨鼓励。可能是做教师的职业习惯吧,不自觉地想到即墨古城的人文内涵完全可以给嗷嗷待哺的学子以营养,于是就以这个角度写下小文,小文能引起共鸣。遥握,问候夏祺,期待佳作频频!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