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个教师的眼光(散文)
一
把自己放进风景里,当然是为了让风景悦心怡情。如果只是满足于此,价值就打了折扣。
真的怪,走进即墨古城里,突然把我的教师身份唤醒了,退休这么多年,离开教师行业也有十几年,是我恋恋不舍这个职业,还是古城里的那些教育的种子,包括几千年前的遗存的颗粒,突然发芽了?我肯定是后者。
谦虚地说,是一个教师的眼光捕捉到了这些;不客气地说,是一个教师的情怀依然想拥抱那些可能对学生产生作用的人物和古建。
学生作文,常有词不达意的毛病,我要把他们的目光引领到古城墙南城门的环秀门楣之上,让他们扶住城墙的垛堞,来一次极目远眺,看看即墨城的地理形胜,要他们遣生动的词,造别致的句,目光诗意点,用以洗其俗。再平常的风物,带着诗心去接纳,一定会生出精彩。我喜欢熏陶这个字眼,所有的教育,都在于润物无声的滋润感染。
远岱层峦,相约入海,葳蕤翠色,连绵恣肆,携着即墨的古韵,带着心仪的颜色,迤逦而行,撒下一路的风光美景,若可以跨出城墙,我一定跟着风景跳跃奔去……崂山之秀,并非天然所赐,而是入海濯洗而成锦绣,温润常年,不输岱宗。
我把观感口述出来,吟成朗诵诗,给学生抛砖引玉吧。此时,有游人怔怔地看着我,我并不尴尬,我回到做教师的曾经,他们应该可以理解我吧。与之目光相触,我感受到一直欣赏与期待的意思。
古人对形胜之地更有用词造句之妙。我要吟出一组句子:东腋瀛海,南面华楼,西襟马岭,背负灵山……
四个动词,精当而无可替换,非雕琢而锤炼,非有襟怀而不能用,美妙无比,学生一定会啧啧称赞,勾起美感,将来作文,以为圭臬。一个例子胜过多少口舌悬空啊。不要小看这些片字只语,古文化的光辉,历久更新。我并非想造就几个辞赋家,而是让我的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粹与气韵,这是教育的责任,不是雕虫小技。
二
我不是导游,是教师,我要我的学生沉浸在每一个生动的画面和意境里,而不是走马观花。
我把我的学生召集到“劳山书院”集合,知几百年兴学之气象,懂书院承前启后之意义。我这样引导学生——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必须说,如果一座古城,没有书院,那一定少了灵气和灵魂。古城,拥有了书院,就像凤冠上插了花,绮秀瑰丽,一下子浪漫起来。是红尘之中唯一可以动听的喧嚣,是与世界最美相处的所在。考院和学宫,因书院而存在,意义永远是鲜活的。笔砚黄纸,字画古籍,是一代读书人的影子,学生应该能看到那些伏案疾书的学子,不忍相扰。无需告诫努力读书,氛围总是将人带入其中,正所谓“近朱者赤”。
劳山书院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重教的丰厚史册。道光年间,即墨知县王九兰倡捐,置地680亩为学田,地方人士黄凤翔、黄凤文又捐荒田250余亩,田产收入作为书院灯烛膏火耗费用资。兴学之事,历来为大,即墨有着自古读书求取功名的辉煌故事,后辈读书目的当为中华崛起,励志,并非说教,我想那些学子一定会暗下决心,不负先辈。
让学生打开记录本记下书院先贤之句:“盖无文以张之,虽盛弗传,古今所同慨也。”即墨学子,责无旁贷,传薪继火,在于人文,点燃文明火把,后嗣担当。
古人之愿,汇成“启秀”二字,悬于劳山书院的“启秀亭”之眉眼处。我要告诉学生,先贤的目光齐聚于后辈身上,“启迪才俊”,这宏愿之音,依然振聋发聩,催学子猛醒。多少美好的字眼,毫不吝啬地给了读书人,本身就是一种导引和青睐。
三
我要带着他们亲手翻阅科举学子留下的策论、文章及诗赋等第一手资料,触摸那些狼毫写下的汉字温度,流传至今而不冷;从泛黄的书页里寻找曾经的苦读故事,依然可以令学子激动不已。当然我也会从那些儒师遗留下来的批语,去感受治学之谨严。一字一墨皆可传世,一纸一页皆是遗风。
我喜欢咬文嚼字。唤学子站在“劳山书院”刻石之前,给他们出一个题目——“劳”字怎么解?
崂山曾古称劳山,遵从古雅,怀旧如初。
曾迁址太和观,亦称“太和观书院”,经历乱世,几经辗转,求学不易。劳山书院如今已圮,古曾辟地建舍,立石以记,勉励后学的意味更浓。
我特别喜欢这个“劳”字对学子的励志意义。我要探幽发微。以今臆古,这是我们现代人常闹的笑话。学生们一定回答——书山有待勤劳者攀登。其实,古义还真不是这样。《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有句云“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劳”字可以通“辽”,是辽远之意。读书当放远目光,读出大境界,这才是“劳山书院”的真意啊。劳山,即登高望远之山。后人写作“崂山”,以突出其雄固。
教育不仅源自书本知识的普及,本身也属于资源,唯有不断深入挖掘,才得精髓,一字一词,蕴意不浅,但看教师的眼光能不能洞彻底蕴,求微见著。
学子们一定会登上最高处,眺望崂山诸峰,给自己设定一个个目标,远山若梦之峰,用梦想去攀登,正是少年学子应有的志向和情怀。于是,我理解了课程里设置地方课程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乡土内容,涵养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那种源自乡土的理想,一定带着乡愁,染着最美的色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山水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多少物质条件,更深的意义在于涵养出依然热爱这一方水土的人。
我要带着学子们迤逦走进古城里复原的科举“考院”。当年,县衙前十字街(中山街)迤东路南,是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场,占地近万平,考场建筑面积三千平。“考位”被间隔成小单间,逼仄,规矩,仅可展臂。三面青砖,一人端坐,执笔运墨,豆灯微光,一篇策论,决定功名。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引证多寡,凭借记忆,八股格式,禁越藩篱。
我会告诉学子们,对人性的不信任,考试内容的单一死板,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现代高考,一间教室,窗明几净,多少人的激励和期待,代替了那些清规戒律。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开阔了学子视野,不以博闻强记为考试基本功,重视学以致用。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也不同,珍惜今天的价值。价值,历来是可以激励人的重要精神元素。价值观如果靠说教或者硬塞入,都无法奏效。
四
即墨自春秋始就是文化古都,人才辈出,才俊傲世。众多的为官之人,打造了“即墨大夫”的名号,除称王者的齐威王、齐湣王、齐王建,都是通过科举而被擢拔,如:田单、田横、王成、王吉、王骏、童恢,他们都列名古城的“九贤祠”,是一组才俊群体,令名遐迩。司马迁的《史记》为之作传,可见其功名显赫。
位列三公九卿不足取,在即墨人心中,他们的前辈才是不可忘记,他们心中独存“九贤”,不是名宦,也非官居三品,而是对即墨有着贡献的人物。相对的“乡贤祠”则纳即墨才子贤达上百人,我想,此时,哪个学子不心动?有谁不想列名其上?即墨文化的丰厚,在于沉淀,在于累加,当今学子岂能无动于衷?
有一个人物叫“蓝田”,位不在九贤,但受到即墨人的独尊,被称“小圣人”,特设“亚魁坊”以记。此坊始建于明弘治五年,副题额为“明弘治壬子科乡试举人蓝田”,从“通济”西门入,第一眼便是这尊壮观的牌坊。少年榜样,历来最入少年心。一个教师,必须懂得少年心理,把握这样的教育素材。
我想把蓝田的故事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子们看看。
蓝田人虽才华出众,但其文风与世相左,不合主考官口味。自17-44岁参加10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嘉靖二年(1523年),已47岁的蓝田在第11次会试中,得中了二甲进士。
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学业上的坎坷,不必去提,更不必自我怜悯。学子定会想到山东人蒲松龄,怀有轶才,科举失意,72岁时才考取一贡生。
投身学业,不是走进童话世界,遇到的可能是半辈子的打击与摧折。既然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应该懂得,成大器者,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读再难,路途再坎坷,有志少年也不会坠“青云之志”。
是年,南国邓玉赞,即墨蓝田,科考成绩并列第一,只为定谁驸马,皇上犹疑不决,大臣为皇帝生一计,皇帝家宴,公主作陪,蓝田表现文雅,吃些许称饱,公主觉得食欲不振,必有疾患罹身。于是选择了邓玉赞为状元。
仕途精进,受到诸多影响,但蓝田得知也不为计较,皇帝见此不忍屈才,便敕建“蓝田牌坊”。
大才立德,小才斤斤。恃才傲物者,历来不乏科举之人;读万卷书,未必明天下礼仪。缄默的意义,并非表明是甘拜下风,而是进退无虞,内心未必不泛起惊涛骇浪,但能将骇浪变成涟漪,才是大智。高考,是公平的,评卷也是公平的,不要责怪阅卷者不懂你,一篇临场作文,见智见仁,不要埋怨老师笔下太狠,文采分值,都是最好的评判。只要你能够站在国家挑选的线上,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多么精彩的人生机遇。任何分数,都是少年搏击的结果,都是一段华章云锦。
站在蓝田牌坊,我也会想到我的当年。1978年的我,一介农人,学业懈弛,文采已废,遇到高考,不弃机遇,时代恩遇我,浅才寡学的我,依然中榜,接受国家的培养。常拿“何德何能”几个字拷问自己,真的是一片空白。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我是草芥,硬是被雕刻成屋椽,未做栋梁,能耐不具,努力以达,不负争取,足以让我感到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眼力眼光,是以他的阅历做基础的,跳出空谈不得志的怪圈,志在凌霄,固然可敬;甘做园丁,也有人生之乐。这种报效国家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对时代的感恩和报答。
五
我一定要携领学子绕古城而走,让他们看看古城在自己心中到底是什么。
自古城东门行,“潮海”之门,可放眼眺远,东临沧海,浩瀚扬波。时代的精神,被这样两个字浓缩写真。临南门“环秀”,崂山迤逦,墨水汤汤,我能为即墨再添何样锦绣?站到“通济”西门,这样两个字,我们会生出什么样的感慨?“虚窗通晓景”,寒牖出通才。练就报国之功,身怀济世之愿。每一个字,都如击鼓般铿锵;每一个城门名字,都是一道励志的横幅。即墨古城无北门,真的没有吗?密闭的城墙,可以用心志去穿透,开辟一扇心之门。这座城门的名字,学子们或许心中各有答案,交给他们去取名吧。
记得作家冯骥才先生在谈到即墨古城复建的时候说:“为什么要复建古城?即墨人民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文化身份。古城应该既有历史元素,更要有时代精神。”我想,文化身份并非是一种贴金,并非一种复古陈列,文化身份,需要一代代即墨子孙的努力,才能使之更加厚重。于此说来,学子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规划个人前途的担子,而且还要为打造即墨人的文化身份做潜心修炼,怀才显能。最好的时代,每个人对于时代都不是空白,尤其是在逐梦的今天,学子们对于即墨的责任是不能旁贷的。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学子奋发读书,就是一份可敬的文化担当。
在我心中,古城已老,尘封三千年,即墨很大,用才学来建设古城之外的城墙吧,这座城,没有高墙厚壁,但有高于这些的伟大责任和担当。学子们领会了吗?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一个人不一定需要一座功德牌坊,但需要把自己竖成人生的丰碑。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专注于学科教育,其眼光不能不说是短视。把学生放在振兴文化的担子下,才可能肩负而行。
或许,我的眼界是狭隘的,一个教师去游览这座古城,并非是步景观景那么简单,应该带着教育者的智慧和任务,找到我们教育的短板,用古城的资源来弥补。眼光之邈远与逼近,完全在于一个人的情怀,教育者自身的情怀,不仅可以让他安于平凡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还可以使人寻寻觅觅,发现教育资源,成为一个探宝挖宝的人。职业习惯,代替不了人文情怀,我就想继续做一个有情怀的人。有情怀才不累,总有美好被拥抱在情怀里。
从即墨古城归来,疾笔写下了一篇教案,留下一点体会——教师应该具有脱俗超俗的眼光。我在古城里打开了自己的眼界。
2023年7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