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跟着父亲砍树(散文)

精品 【流年】跟着父亲砍树(散文)


作者:周仓 童生,97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2发表时间:2023-07-07 14:40:01


   作为一个生在70年代的农民儿子,我17岁前几乎把所有的农活全都干遍了。割草放牛砍柴这类属于小活,多数人五六岁开始就要干,耕田插秧耙番薯陇等重活,那得大点时,约莫十二三岁起接触,因为这类活不单单靠体力,还需要技术,再者,像耙番薯陇这样的事,你没有达到一定的身高,连锄头柄都够不着。我父亲是那种你干不好就不让你干,宁可自己多干的人。他对农活要求很高,庄稼地里的杂草需要拔除干净,麦田四周必须保持清清爽爽,不能有柴草遮掩小麦,稻苗的行距和列距要能拉出一条直线,父亲认为,与其让他去修正你干出来达不到他要求的活,倒不如他自己直接干掉,就像一款产品,第一次没做好,需要返工一样,父亲不愿意返工。他也不认为“没有人天生就会”这句话是正确的,在他这个方圆几个村庄里,号称“圆里圆蹋(意思是什么都会)”的人眼里,无论什么农活,你似乎都要天生就要会。于是,当我开始涉足插秧,没把秧距插直;当我开始握住那张耕犁而没能将犁耙恰到好处的插入泥土;当我刚刚长到够上锄头柄那般高,开始耙番薯陇,结果没耙出一条深沟就喊腰疼时,父亲断然喊道:“你的腰在哪里?”于是,这类带点技术的农活,我没开始好好学习和锻炼,就被喊停了。
   “技术活”父亲自己统包统揽,只让我打下手,比如计划犁田时,他让我把牛牵过去,把犁扛过去,然后牛的脖子被挂上牛轭时,便被派去割草了,就为了给牛完工时吃上现成的草料。其他也是,比如拔拔秧苗,跟在犁耙后面捶捶大块的泥巴等等。直到我长到16岁,自己对这类农活还是没有学会,但不能因此就说我没干过苦活累活,砍树就是苦活累活。
  
   二
   十六岁那年,父亲决定要盖房子了,申报了地基,叫上亲戚自制了砖瓦,还拍卖来一座村里边公用的“灰爎”。灰爎建在田边,是村里的公用设施,供农民存放柴灰、牛粪等无机肥用。那年村里要出让这个唯一的集体资产,本着公平公正原则,搞了场竞拍会,连同地皮,谁出价最高归谁,父亲估好灰爎的价值,再看地皮的位置离家近,路也平,于是以280元的高价竞买成功,现在这块地皮是父亲和母亲的“安身”之地。
   父亲在众多的竞买者中出高价拍得的灰爎,看中的是灰爎的柱子和椽檩,还有上面那一批历经二十多年依然发青的瓦片。
   父亲批到了三间屋基,要造三间两层楼的房子,靠那个竞拍得来,只有四五十平方的灰爎上的材料,还远远不够三间屋子的木材用料。他毕生最大的梦想是在他自己手中盖起房子,来解决全家九口人挤在一间奶奶分给他的旧木屋里的窘境。他平时上山只要有机会,就想尽办法,弄一根椽木回家。父亲对木头的贪恋,或者说对木头的渴望,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根直一点,手指粗的木头都会被父亲收集起来,他说,小的木头可以用来做窗户的栏栅条。
   几十年下来,家中楼阁上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木材,只是,看起来很多,但正式算下来,则还远远不够。那天大木老师看过父亲收集的木材后说:“上横梁6根,在哪呢?栋柱要30公分大,7米高,哪条够上?楼板用哪块木头锯板?”父亲讪讪一笑回答说:“是还不够,是还要去砍些树来。”次日,我被父亲带去砍树了。
  
   三
   自留山分在“山后自然村”,离家约莫五公里。我跟着父亲和父亲叫来的几个亲戚,拿上锯子和一袋母亲做的麦饼,爬山越岭来到自留山。山上树木参天,有杉树、有松树、还有樟树。以松树居多,松树是盖房子的主要木材,它外形笔直,质地坚硬,无论严寒酷暑,都全年常青,且挺拔。盖房子用到的栋柱、栋梁、以及楼板,全部用的是松树。我们先在两座山之间的沟壑处找到一处有泉水的平地,将午餐用的麦饼安顿好后就开始对山上的各种树木进行观察,父亲很有经验,哪棵树做栋柱,哪棵树可以锯成楼板,都一一分析。栋柱是房子的关键材料,它承受着整座房子的全部重力。立柱起梁,柱不立,则无法架梁,可见栋柱在土木结构的房子中起着最最基础的作用,它对树木的要求是粗、直,这样方能撑起整座房子,立天地百年不倒之间。父亲和几个亲戚定下栋柱之树后就开始行动,在我的理解中,砍树是很简单的,认为只要从树的根部砍断就好,用的只是一番蛮力,不曾想,砍树其实也饱含技巧。父亲在树的周边察看过地形后,跟两位亲戚指指点点说:“这棵树让它倒在这里。”我在旁边觉得好笑,认为父亲有点“盲目自大”,心想,你想让树怎么倒就能怎么倒吗?你又不是树神,树砍断后怎么倒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会受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认为,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地势哪里低树就会倒向哪里,父亲分明是想改变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可我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事实证明“盲目自大”的那个人是我。树砍断后的倒向十分关键,如果不人为干预,任由树木随意倒下,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操作,因为砍倒树木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要把树木弄回家,如果一棵树倒到深沟峡谷里去,人就没法在山上将它搬回家了,所以树木的倒下位置必定要人为设计。这听起来很悬,但是父亲却胸有成竹。他选好位置后抡起斧头,在计划让树木倒下的方向根部砍出一块大豁口,然后用手指了指树被砍的另一面,往上高于豁口约一寸的位置说:“你们就从这里锯。”
   锯子是双人长锯,两位亲戚按照父亲的指导,一上一下坐好位置,开始一来一往地拉起锯子。他们一人往自己这边拉的时候,另一人就将锯子往前推,等到锯子完全到了一边后,原先拉锯子的人换作推锯子,就这样。两个人循环往复,你来我往,动作单调又机械,从他们气喘吁吁的表情看,原先我也想试试的念头打消了。
   树木锯口一点一点地在深入,树木开始往被父亲砍掉几板斧的方向倾斜,随之,锯的口子也开始变大,两位亲戚拉起锯子也变得轻松了起来,他们趁势加快速度,把锯子拉得猛烈了起来,“哗啦啦”一声巨响,一棵参天大树向着父亲预定的方向,带着一阵“山呼海啸”轰然倒下了。我瞬间就明白了,父亲运用的是地球引力的作用原理,人为干预了树木下倒的方向,先砍几板斧的就是为了将树的重力引向这边,父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啊!
   树砍倒了,我的事来了。父亲让我把树枝砍掉,再把树皮削掉。又是打下手的小活,又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计,我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接受,大活拿不起,小活不愿干,就像时下一部分人,大钱没本事赚,小钱又不愿赚,高不成低不就,这样是不对的。
   我拿着柴刀,将树枝和树顶砍去,再拿一把削树皮的小叉子,将树皮削下,一番操作后,又喊腰疼了,父亲还是那句话:“小小年纪,腰在哪里?”于是,我只有“忍痛削皮”,直到一棵树木在我的善后处置下成为树干。原以为可以休息一会的,没想,这棵树皮刚削完,那棵树又倒下了,接着干。好在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中饭时间一到,父亲就带我们回到放麦饼的山沟处开始吃中饭了,这个时候,母亲煮了稀饭和一些咸菜送过来,大家一边啃着麦饼,一边呼呼地就着稀饭,默默地吃着,初秋的天气依然闷热,热气腾腾的稀饭着实喝不下,我吃着麦饼,跑去喝着旁边的冷水,倒也舒坦。
  
   四
   三间屋子对木材的用料需求很大,我们一行四五个人连续在自留山上砍了三天树木,算算基本差不多了时,父亲要计划把树干搬回家了。
   家与山的距离太远,中间要过一条小溪,光从自留山到小溪的距离就有三公里,如果一棵一棵地顺着山路先抬到小溪,再过溪抬回家,这样既费时又费力,父亲的智慧再次闪现。他组织大伙将树干抬到自留山上的一个山凹处,这处山凹的底下恰好是小溪,我们将光溜溜的一棵棵树干放在山凹的顶部,找好位置,用力推下,没有了任何“牵绊”地树干,在惯性的作用下,顺着山上的斜坡,像一条条巨大的赤练蛇,扭着身子向着山下冲去,直到树干直挺挺地躺在溪滩上。偶尔有一两根被强劲的荆棘丛卡住时,也大概率被后来冲下来的树干所“解救”。
   我们空着双手,从被树干滑过的斜坡,像幼儿坐滑滑梯那样滑到山脚,将从山顶滑下来的树干抬到水里进行组合捆绑,最后,大的树干自成一体,小的树干被编成一排,像一叶简陋的小舟,每人负责一捆,涉水将树干往下游推进。浅水区域,大家齐心协力,一捆一捆地推出,深水区域,每人趴在树干上顺水而流,身上衣服是湿了,但比之于一根一根地抬下山,那简直就是现代化了,这又是父亲的智慧体现。
   树干上岸后,在溪滩上呆上数日,直到风干,我们才一根一根地将它们搬了回家。
   木头物尽其用,有的被做成柱子,有的成了椽檩,有的被加工成板材,成了楼板,我家的三间砖木结构的房子盖成了。
   父亲笑了。
  
   五
   时间一晃,三十年便过去了。如今的自留山又是一片葱茏,农村后来盖的房子几乎都是混泥土结构,盖房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减少,山上的树木便也没有人去砍伐了。
   前些天回到故乡,闲来无事时,想去看看那个曾经在自己的少年时期流下过汗水,播下过辛劳的自留山,却发现,往山上的小径业已无法行走,远远看去,氤氲在浓浓雾气中的茫茫大山,间或可见几棵枯死的树木,兀自矗立在翠绿的山海间,问一问路旁经过的大叔,大叔说,连续三年疫情,没有人上山打理过树木,整个浙南地区的许多松木都在经受着病虫的侵害,这种情况或许将会持续了,听后,我怅然若失了。
  

共 36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生动的文笔记叙了父亲为盖房子准备木材的经过,字里行间展现着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形象。开篇作者先对父亲形象做了整体描述,他做事认真,孩子做得不好他宁愿自己多干,也不愿意返工,以至于“技术活”父亲自己统包统揽,只让作者打下手。在作者重墨记叙与父亲一起去自留山砍伐树木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的确令人称道,他可以想办法让树按照他设计的方向倒,便于树木的搬运。而搬运树木时,他又很好地利用了溪水的浮力,减轻了搬运的工作量。作为参与者的作者,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父亲这位了不起的农民的智慧,令人读之,仿若身临其境,也情不自禁为聪敏的父亲喝彩。真情洋溢的美文,推荐赏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23-07-07 14:42:42
  作者的父亲真了不起,他的人生智慧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更是他自己聪颖善悟得来的。
   问好作者,夏日安康笔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周仓        2023-07-08 09:06:28
  感谢风逝老师的精彩编按,解读十分到位。夏日炎热,祝老师安康,敬茶。
3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7-08 10:33:56
  还没看够居然就结尾了。人们常说的高手在民间,估计就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吧。父亲的智慧高出了作者的认知范畴,作者小小年纪有着不服输的天性,但每次都被父亲的智慧折服。看似写的是和父亲砍树的故事,实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夸赞自己的父亲。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老师是最棒的,向您学习。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3 楼        文友:周仓        2023-07-09 08:30:09
  感谢疏影老师的留评,天气炎热,向老师敬茶。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7-09 16:00:3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7-12 20:46:02
  从父亲身上,可以读出一个普通山民的智慧和勤劳,而他的智慧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再一次印证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作者跟着父亲砍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真切体会父亲艰辛的过程。父亲对家人的爱就在他的辛劳里。
闲云落雪
回复5 楼        文友:周仓        2023-07-14 11:50:04
  感谢闲云老师的来访与留言,祝夏日安康。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9-01 07:21:18
  这位农民的儿子一生都为自己勤劳智慧父亲感到骄傲。在作者看来,正是沉默寡言并不善于表露自己对孩子挚爱的父亲,教给了他勤劳、助人、真诚、乐观的种种美德。相信他们之间的父子深情让千千万万的儿女拿起笔,回讲述有关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所给予的无言而深厚的爱的感动,同时也记录了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一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让人真正体会为父心肠,珍惜为父本分,领悟“为人父、为人子”的智慧。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6 楼        文友:周仓        2023-09-02 11:00:23
  谢谢素心若雪老师的留评,祝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