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温风因循小暑来(散文)
小暑节的到来,拉开了炎热的帷幕,节令的舞台随之激情四射:“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随着帷幕的拉开,阳光、雷暴、高温,还有令人生厌的潮湿纷纷登场,携手群舞。“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在热烈中张扬着狂躁。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诠释了小暑的特点:“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如果说立夏是万物的初长时段,那么小暑则是万物的疯狂期,“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小暑在“雨热同期”中按下了万物繁盛、繁茂的快捷键。
一、心期溯小暑
古人把小暑节划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的热浪是循着旧年的轨迹而来,像是熟识的老朋友,省去了事先打招呼的繁琐。“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代诗人元稹对小暑的物候特征给予了诗意的描述。当老鹰因地面炙烤,翱翔在清凉的高空;当蟋蟀受不了炎热,躲到庭院的墙角;而作为万物主宰的人类,却没有被动逃避暑热,发明了能够带来凉爽的电风扇和空调,缓解了酷暑的困扰。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炎热和光照促使五谷繁育结实,拯救了在饥饿线挣扎的黎民。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古人寻觅着心灵的寄托,炎热的太阳和火也被赋予了神的存在,炎帝称为太阳神,其玄孙祝融则称为火神。光和热作为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神话传说蕴含了浪漫的理想和祈求上苍保佑的虔诚,试想,倘若没有了光和热,生机勃勃的一切还会存在吗?
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像立夏、夏至等时令节气,帝王都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拜;小满、芒种等节气,民间也要自发敬拜,而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却寡见被帝王或民间垂祭的幸运。少了繁冗缛节,不再受尘间祭祀而矜持,小暑更显恣意旷达和纵情豪迈,我行我素的彰显出时令的特色,在空中云蒸霞蔚,在地面瑞彩喷薄,在水中几近沸腾。
小暑期间的“三伏”横跨于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之间,对应了时令节气“三暑”。三伏叠加三暑,充盈了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档。此时,南风中没有了凉意,拂面而来的是波波热浪,“南风曰巨即温风,至极至来训不同”,初夏之风的温文尔雅不复存在,小暑的风夹裹着原酒似的蒸香,在酣醉里变得亢奋激越。山野被蒸醉了,田园被蒸醉了,汗流浃背的行者也被蒸醉了,昏昏沉沉地只想寻一方绿荫。
二、晴雨皆成境
小暑季节的北方偶尔会静悄悄地降一场小雨。洗刷浮沉旧埃,带来一片爽朗的清新。“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那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是小暑送给尘间的清凉剂吧,而那啪嗒啪嗒的雨声是小暑的宣言吗?盛夏其实并不狂躁高傲,也充裕着尘世间的繁华与喧闹,也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葱茏锦绣和葳蕤多姿。
“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夏季降雨鸣锣开道的时候居多。一阵电闪雷鸣,雨往往会下得很大很急。这时,听到雷声的路人撒开脚步,寻找避雨的场所;觅食的小鸟飞回鸟巢,展开翅膀护住幼雏。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对不期而遇的雷雨抱有好感。太阳出来了,在天边映出一道亮丽的彩虹,驱走思绪的块垒,驱散心中的憋闷,聚集在村口的张张笑脸如同彩虹般灿烂。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伏旱期的一场小雨是难以缓解干旱的。“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鸣蝉的长吟和紫燕的呢喃,在乡村上空愈增“勃勃旱尘气,炎炎赤日光”的焚灼气氛。此刻,绿荫下的人群、亭榭中依偎的伴侣、广场上晒得黝黑的孩童,似乎都有一个共同心愿:痛痛快快地来一场透犁雨吧!
与北方人盼雨不同,南方人讨厌的热带气旋在小暑前后悄然形成、登陆。于是雷鸣伴随电闪,暴风夹裹骤雨,突袭着一座座城池,一块块农田。这是南方每年小暑季节的常态,“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季风气候的自然脚步,怎么会因人的喜好而停顿?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处在农耕时代,接连几日的阴雨会让人心烦意乱,农田荒芜,生意停摆,做饭的柴草湿漉漉的引不着火,感染的心情也湿漉漉的一片。
“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早已习惯了不期而“雨”的姑娘小伙,在存怨中撑开雨伞,顿时株株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橙色的伞花,盛开在大街小巷,伴着馨香氤氲,在风雨飘摇中缓慢移动。当抱怨渐变为适应甚而喜欢,疲惫的街巷便陡升活力,窃窃私语声在伞花下传出,是抱怨还是畅想?一会儿咯咯的笑声便荡漾在街巷,飘逸于田野,连沉默的小鸟也受到感染,在枝叶间鸣啼起来。
四、辛勤耘夏野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小暑时节,东北、西北地区进入冬、春小麦收割期,晴朗的天气为收割带来有利条件。只见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麦田往来穿梭,带有节奏的机器声响彻原野,农人们悠闲的坐在地头,等着接收脱粒吹净的小麦。慢悠悠地啜一口香茗,品评着到手的粮食,丰收的喜悦渗于内心,连说出的话里都带着底气和自信。
在西北地区麦收的同时,新疆一带大面积的棉花进入打顶施肥期,无人机携带设备空中作业,面广而快捷,省却了人力的辛劳。“却忆良农方炙背,三耘努力卤田中”,农耕时代的顶烈日、斗酷暑的一页已经翻过,轻松愉悦的农人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描绘生活的画图、去攀登心中的高峰。
当东北、西北地区踏步麦收秋种之际,南方的早稻、玉米则进入灌浆期,有望赶在大暑前收获;中稻也开始拔节、孕穗。小暑时节,生命的接力在江南塞北有序进行,气候给予了每方土地平等的播种收获机遇。从幼苗到成熟,再从收获到播种,一轮轮循环往复,一代代繁衍不止。
行走在大自然的节律里,只要把握准气候机遇,用心用情地去经营一方土地,那么汗水浸润出的果实就不会辜负你,你就是丰收的主宰者。
“白水茫茫出稻田,凯风逐浪涣晴川”,南方频繁的降雨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条件,但适度的干旱同样是水稻成熟的前提。保持稻田的干干湿湿,才能让水稻的根部呼吸,促进晚稻的分蘖。如果一味地满足表面条件,而忽视另一层面的需求,那么稻谷就会随之减产。在长期的耕种过程中,农民对农田的旱涝、收种已经谙熟于心,没有人比他们会更自觉地运用这个辩证法。
小暑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田管理是比较轻松的,除草、施肥、喷药都是追随节令按部就班。此时,农民处在修养生息期,或在树荫下聊天,或修理、改进农具,为秋收做着准备;牛羊在高温下懒散散的,鸟雀也失去了鸣啼的兴趣,也许它们都在积蓄步入秋季的能量。
五、习俗萦乡愁
小暑节的饮食习俗,基本沿袭了夏至节的“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由于“入伏”日期与小暑节相近,因而入伏的饮食习俗也就挪用为小暑的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炎热、潮湿、高温时节,人们食欲不振,难免消瘦乏力,这就是民间俗谓的“苦夏”,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增加营养,而鸡蛋恰是农耕时代的上补食品。在开胃解馋的同时,尽情享受汗水换得的劳动果实,你能不佩服先民们犒劳自己的智慧吗?
小暑节恰逢传统的“晒伏节”,习俗起源是唐僧所取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六日晒干恢复如初,从此六月六被视为晾晒物品的吉利日子。《燕京碎时记》载:“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因而流传千年的“六月六,晒红绿”习俗颇受民间重视。
“长夏村墟风日清”,说来奇怪,六月六这一天大多晴空万里,正是晒物品的最佳时间。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将衣物、被褥、书籍等搬出来暴晒,彩头是讨一份吉利,关键是处在梅雨的季节,衣物易生霉变,暴晒后可以防霉变、防虫蛀。同时把陈粮、新粮也搬运到场院暴晒,老人说:粮食经六月六的太阳暴晒,存储一年都不会生虫、霉变。
习俗里蕴含着乡愁,而乡愁促使着习俗更广泛的流传升华。民间的晒红绿的习俗,蕴含着朴素的科学:阳光可以杀菌、除霉、驱潮,经过暴晒的衣物、书籍散发出阳光的味道,飘逸着收获的麦香。“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晴天暖风微拂,新收的麦子气息迎面扑来,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在闷热潮湿中感受阳光的味道,感受缕缕乡愁,对回到故乡的游子来说,应该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吧!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宋代诗人苏轼这首词描述了端午节彩线缠臂、七月七牛女相见的习俗。六月六那天,人们要解下端午节缠于脚脖、手腕的百索子扔到房顶,让喜鹊衔到银河架起彩虹一样的弓形长桥,以待七月七日牛郎织女过桥相会。这是现实与美好和谐对接的千年传说,经受过两地分离的伴侣,谁不期盼与心爱的人儿相见厮守呢?倘若今天要论及情人节的深邃度,那么“七月七”才是我国最具传统、最富内涵、最显浪漫的情人节。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处在热浪中的小暑,情怀是热烈、奔放的,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相伴下,也时露矜持、清秀和清高。人的养生也和小暑节气一样,人体消耗不易过度,要注重解热防暑,补充体力,在矜持、清秀中轻松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