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也说“知足知止”(随笔)
知足知止是老百姓民间智慧的精华,是老人劝解别人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也符合儒家“过犹不及”的思想。《宋史•张齐贤传》里有一则“换舍止讼”的故事,说的是皇帝的外戚因财货分配不均,在地方上打了多年官司。地方官耍滑头,两家都不得罪,多年不下决断。最后,两家将官司直接打到皇帝那里,皇帝也不想蹅这“烂泥”、惹这麻烦,也深知“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又将这皮球“踢”给了御史府。御史府本为审案最高机关竟然不敢接这个“活儿”。幸好,有个叫张齐贤的大臣,主动请缨,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多年的陈案,分分钟搞定。你们猜,他是如何断案的?他问双方:“你们不是都怀疑对方分的财货多吗,那好了,你们双方互换房宅,里面的财货一律不动,签字画押,不得反悔”。双方无语,只好“就范”。至此,多年未决的皇帝外戚财货纠纷案成功止讼。
诉讼双方都是皇帝外戚,即便财货比不上皇帝多,也富得流油,都不差钱。为什么这官司打成了“马拉松”,不光双方丢人现眼,还让皇帝尴尬蒙羞,为什么不早早地各让一步及时止讼呢?根本原因是双方都不知足、不知止。
这里的“足”是指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甚至还有剩余;这里的“止”是指做事要视可而止,见好就收。在“足”了之后就要知足,知足了才会快乐;在“止”了之后,才会化解风险,才能“止损”。可生活中这不知足、不知止的事多去了。
从前有个地主,拥有很多土地,粮食大囤满、小囤流,吃香的喝辣的,却很不开心,总觉得还缺点儿什么。而他的长工和老婆儿子每天干活累得满头大汗,却哼着小曲,洋洋得意,非常快乐。地主对此很不解、很是嫉妒。于是,就让管家想个办法,让农夫不快乐。管家煞费苦心,想出个馊主意——他让地主拿出九十九两银子,扔到农夫干活的田间,农夫捡到银子,当时非常开心。可是,很快就不开心了,他老是认为这丢掉的银子应该是一百两,不是九十九两,他怀疑那一两是儿子拿去了。儿子没有拿,坚决不承认,倍感委曲。于是,农夫对儿子就棍棒相加。从此,农夫家里充斥着哭喊声。农夫为凑够一百两银子,每天加倍劳作,可祸不单行,上天不救穷人,由于干活回家太晚,被放在门口的锄头把儿碰破了头,看医生又花几钱银子;老婆拉架,不小心打了一个碗,又买了一个碗,这几个花项一加,连九十九两银子都凑不够了。
地主知道了农夫一家不快乐的事情,很惊讶,问管家其中道理,管家说:“只要给农夫一种贪欲,让他有贪念,他就不会快乐。”管家这一招着实够狠、够损的。
其实,九十九两银子也是外财,应该见好就收,也应该快乐才对,可他为什么偏要凑成一百两而自寻烦恼呢?这都是不知足惹的祸。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有半缸米的米缸里,老鼠喜出望外,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鼠也曾想过跳出米缸,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底,自己想跳却跳不出去了,活活被饿死在米缸里。这是不知止给整的。
可见,不知足是一种折磨,就会沉入贪欲的沟壑,不知止还会有生命之虞。
人们不光对于财富的追求要知足知止,而且对仕途的追求也应如此。当了副科想当正科,当了正科想当副处,当了副处想当正处,如此追下去,没完没了,也很疲惫、很心焦。再说,升不上去也不一定是个人不努力、没本事,这里边还有很多个人不能左右的其他因素。因此,升迁不能如愿,也要知足、知止,见好就收,以平常心态干好平常事就行。
靠奋斗追求钱财也应知足知止,不要因达不到预设目标而苦恼。今年挣一百万,下一年想挣二百万,后年想挣三百万,如此追加无止境。很有可能,下一年还没上一年挣得多,甚至会赔本。挣钱多少不是个人说了算,市场无情,很难把控。这个时候,也只能降低期望值而知足知止了。
一些贪官平日里贪钱留不住手,刹不住车,最终贪的钱多到累死好多台点钞机,贪心不止,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直到“东窗事发”,后悔莫及。早应知足,早该知止。少贪就会罪轻,当然最好不贪,应惮于法纪,一点儿不贪。
人的贪欲不是一下子就膨胀起来,而是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台湾作家刘墉说过:“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个边座就好了┅┅有了卧铺的人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好了。”用句鲁西土话说,这叫“得了灶火窝,还想上炕头”。
人的贪欲还会来自盲目和别人攀比。《庄子》里有一则小故事: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走起路来毫不费力;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不用动脚也能前行;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可以来无影去无踪。它们都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攀比,永不知足。岂不知它们都没有发现自己拥有的,正是别人所羡慕的。
知足知止绝不是禁欲,禁欲人类就会停滞不前。有贪欲不是过错,过错在于不懂得“刹车”。贪欲不要过头,过头就过犹不及,还会回到原点。唯有以“知足知止”为始,方能以“有得”为终。
知足者常乐、知止者止损,这是人应该追求的高境界,如此就需要去除更多贪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生,若断追求尽诸苦。”去除贪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靠人自我克制、抑制,如此,到了一定的境界才不再感到痛苦。
佛教把“贪,嗔,痴,慢,疑”归结为“五毒”,其中,“贪”是根本,是不知止、不知止的外在表现,其他四“毒”都是由“贪”所引发的。因为“贪”,两眼只盯着权势金钱,只盯着物质享受,把入党誓词、初心使命忘到了脑后。为了保住“贪”的成果,不信马列信鬼神。“五毒”缠身尚不自知,焉有不病入膏肓、锒铛入狱的道理呢。令人痛恨,也令人唾弃。
贪欲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能装衣食住行、金钱、美女,更要装“文化”、“艺术”、“品德修养”等。后边这些高级“营养品”,装少少快乐,装多多快乐!如此,就能从票子、车子、房子、高级饰品、灯红酒绿中解脱出来,就能进入不为物役,不为物累的“超然物外”的境界,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一个人知足就不会抓住无形的烦恼,一个人知足就会懂得开解宽恕自己。一个知止也是人生高境界,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人生多半就不会走偏、留恨,就会止损。由此,知足知止都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