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西施”的诗与咏“西施”的诗(赏析)
提起“西施”,国人皆知。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西施善于歌舞,人所尽知。其实西施还会作诗,可惜她做的诗都是现场激情发挥,没有得到记录,仅有三首流传下来,但是就是这三首,也可见一斑。附录与此:
其一《谢王轩》
妾自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
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
其二《西施诗》
高花岩外晓相鲜,幽鸟雨中啼不歇。
红云飞过大江西,从此人间怨风月。
其三《西施诗》
云霞出没群峰外,鸥鸟浮沈一水间。
一自越兵齐振地,梦魂不到虎丘山。
后人多有描写西施的诗,现选录唐宋以来的几首,也见一斑。
唐代诗人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大诗人李白有《咏苎萝山》,吟诵比较详细: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代诗人万楚写《五日观妓》,对西施的描写很有特色: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西施滩》,这样吟诵西施的: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唐代王维有《西施咏》,为西施叹息: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宋代诗人 梅尧臣写西施是这样的:
溅溅溪流散,苒苒石发开。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门上子胥目,吴人岂不哀。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
宋代梅尧臣梦还有《与公度同赋藕华追录之》写道:吴王旧宫阙,水殿芙蓉披。浊泥留玉骨,疑是葬西施。西施魂不灭,娇艳葬清池。
宋代诗人 钱时有《比得牡丹谓常品耳开花乃醉四施甚奇》
姑射山人玉雪肌,是谁污作醉西施。
草间天艳无人识,不到花开总不知。
宋代诗人宋伯仁有《丑女歌》
梳风杨柳笑,沐雨杏花羞。看看三十余,不敢不妆楼。
待媒媒不来,对娘娘共哭。何时王右军,来坦东床腹。
君不见西施绝色天下白,能使麋鹿走吴宫。玉环一笑百媚生,能使渔阳鞞鼓惊玄宗。无盐无盐形貌恶,当时一段议论千古生清风。美妇未必美,所美貌徒美。丑妇未必丑,所丑行不丑。丑妻恶妾寿乃翁,何须能劝羊羔酒。
宋代诗人王义山在《王母祝语•芍药花诗》中写道:
倚竹佳人翠袖长,阿姨天上舞霓裳。
娇红凝脸西施醉,青玉栏干说叠香。
晚春早夏扬州路,浓妆初试鹅红妒。
何如御伞掖垣中,日日传宣金掌露。
明代诗人徐渭有七律一首写西施:
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
娇来靥靥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楼。
不受三郎催羯鼓,好当一梦入罗浮。
今来斫尽谁家圃,鼙负山人扁额休。
明代唐寅有落花图咏:
蛰燕还巢未定时,村翁散社醉扶儿。
粉粉花事成无赖,默默春心怨欲私。
双脸胭脂开北地,五更风雨葬西施。
匡床自拂眠清画,一缕茶烟扬鬓丝。
明代 诗人陈第在《述史叹》中写道:
无财有至乐,岂不在读书。朝夕坐展卷,何必论三余。
无位有大权,岂不在作史。上下古今间,褒贬由一己。
左氏本彬彬,马班亦继起。文采烨以光,直笔垂千纪。
云胡魏晋来,祗以饰怒喜。所恶西施媸,所好无盐美。
鉴别昧人伦,传闻凭口耳。掘井得一人,渡河乃三豕。
编简虽浩繁,君子意所鄙。
明代诗人 董少玉《题西施浣纱图》
白石澄流水,春来坐浣纱。青杨愁隐凤,玄发乱飞鸦。
倚玉浑无色,传神赖有花。蛾眉如淡扫,不在野人家。
明诗人高启《姑苏杂咏》
功成不恋上将军,一舸归游笠泽云。
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
清代作家曹雪芹有【七绝】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些历代诗人都只是把西施作为一个写诗的题材,把西施作为自我抒情的一个发泄,并没有谁去研究或考察西施这个人物是否存在的真实。我这样说是因为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录,就是《史记》中记载勾溅卧薪尝胆终灭吴;范蠡泛舟,化身为陶朱公都没提到有西施这样的美女为伴。西施留给人们却有一段发人深思的传说,以倾城之姿被送入吴宫,在吴亡后又被范蠡携入江湖,过完后半生。先苦后甜,是为可欣。但是也只是传说中的一种美好意愿而已。传说的美丽,美丽的传说,都是心目中的理想化身而已!
2023年7月15日卧薪斋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