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活出雅致(散文)
一
原本是喜欢“优雅”这个词,包括这样的状态。突然发现,这词来自拉丁文eligere,原本的意思是“挑选”,达到这个标准是要资历要气质,要被岁月精致沉淀后的韵味精神,甚至是有着仙风道骨、风轻云淡、云闲鹤野的情调的。可能只有“出类拔萃”可替代吧,于是感到惶恐起来。
我曾用汉语的解析方式解读这个“优”字,其中应该有“优渥”之意吧,也只有养尊处优才可。想想,多少人都要却步的。
按照中国文化的析字,“雅致”挺好。雅,美而不俗,精而不粝。致,情趣兴致。高雅逸致,是从世俗中努力跳脱可争取的人生之境。虽在别人看来未达,但争取的过程足以让人生有了绮韵隽味。凡事,可能都需要一个结果来证明做得怎样,而人生并非要活出什么结局,所以我们在乎的是活出雅致来。
高中教学时,我曾回避这个词,学生需要刻苦,雅致简直就是消磨意志的词语。那种心理太逼仄,更不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格言。如今,我要活出雅致,莫怪我使用了“双标”,其实,我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取向。
一个说法叫“优雅地老去”,我偷换词语吧,说成“雅致地老去”,可能适合每一个老去的人。不必有什么优渥丰厚的物质条件,只要心存热爱生活之念,哪怕条件不容易,也可以从容些,抵达雅致的境界。
二
人老了,岁月赐予的可能就是皱纹多了,腰背佝偻了,青丝变霜白;牙齿透风,说东道西,言语不利索了;最好的就剩下忘性大,转眼可以忘记一句不中意的话,一个不善的眼神;穿衣不讲究了,化妆打扮从生活时间里跑了……
这种老相里,要找寻“雅致”就像沙里淘金,难度极大。
但对于一个从容的人,雅致的人,这些都是可以在自己的理解里被消弭掉的。曾和身边的老者谈及。我把他们的说法整理一下吧。皱纹,是在岁月里思考所致,是一袭老绸缎被风吹成的涟漪。如果看不懂,那是审美格调有问题。佝偻,是深秋的菊瓣,无需工笔描绘的那种自然弯度,是向岁月致敬。银发,那是夕阳余晖的赠与,陌上轻烟,滚滚红尘,我从中来,是地老天荒。言语,吐字几个,平平仄仄,不去言透而已。忘记,是一种品质,斤斤计较,凡事上头,每言入心,多费劲啊,累不累?衣服,打扮,已经代表不了一个连这些都不在乎的人了,朴素的外衣,才配雅致的灵魂。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对敌的方法,而对于来袭的岁月之兵,时光之将,唯有悦纳,化敌为友了。这样的心态观念的转换,就是最美的雅致,既然时光无法击倒,自己就更不会将自己置于必败的人生节点上。
想起“岁月不败美人”的话,那倒不是娇美的容颜依然光鲜,而是一种雅致的姿态,早已经取代了这些表象的东西,内涵和气质占据了上风,给我们的视觉依然是当年。这是我读到严幼韵(现代外交家顾维钧的夫人)百岁时还穿着高跟鞋去买菜的故事,看到那幅摄影配图,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她的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龙钟之态没有随着她的步履,颓废的样子,不属于一个雅致的女人。她百岁时,我还可以对着那幅照片喊出“岁月不败美人”,不是谎言,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她的美的赞许。
三
我也年轻过。这句话是多少人老了之后看着曾经的相册的感叹。也许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读出年轻的故事,但真正深刻的理解是,曾经走过年轻的时光,不再悲切已经失去,一切都是岁月的恩赐,这是一句原谅自己的温情之语,是轻松的释然,这种雅致的心态,不是简单的怀念和留恋,而是平静面对,是对当下状态的安慰。原谅别人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大度的修养,而真正原谅自己,则需要一种淡然和诚恳,因为我们谁也不接受对自己虚伪。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很多中年人在一起,举起拳头喊着“我不想老去”,是对岁月的抗拒,还是让时光驻足?我只能理解他们感受这么好的时代,想拉住“老”字的最后一撇而已。但时光把他们造就成老爷爷老太太,一样可以喊出“我也年轻过”,向雅致的方向去寻找自己。狂热到沉静,俗气到雅致,需要一种沉淀的功夫,不然不会享受到那种人生意境的。
活成雅致的状态,谈何容易!雅致,有谁可以确切地理解呢?其实,雅致的人,首先要面临着孤独,世俗都羡慕那种自在,或者是过得滋润,一个人抱住雅致不放,可能是要吃苦的。我想到了张爱玲,名声遐迩,完全可以达到优雅的人生境界,可以到处去讲几句话,作报告,所言皆成名言警句。但她懂得雅致的含义。她拒绝媒体的打扰,一次次搬家,为了静心翻译和写作,其中的孤独,她视为上帝的恩赐,她并不想以这种方式打破孤独,相反,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这是贵族式的孤独,是以雅致的气质才能驾驭的。我想起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来。谪居永州,仕途坎坷,心情糟糕,繁华的市井,有味的人间烟火,反而成为嘲笑他的雅致气质的氛围,于是他选择寒江垂钓,他把自己画成诗画,来理解自己的孤独,找到雅致的所在,并非为了宣泄和打发。清高,此时也是雅致。雅致并非某时可得,而是自创的,用素心感知而得,这样的雅致,红尘不染,岁月奈何不得,仕途多舛也不左右雅致。不必别人理解,内心认可,才得雅致臻境。“好风如扇雨如帘”,别人往往把风雨视为苦难,而诗人李方叔却找到了美,这种美的发现,源自他雅致的审美观。人生的任何美好享受,都是赖于有一颗雅致无瑕的心。
四
老去容易,雅致很难。每个人都会老,即使不老,也面对是否活得雅致的问题。终究会老,糟糕的日子,可能暂时,但可以摧毁一个人的雅致。只是我们怎样去获得雅致的境界呢?太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就老了,一把皱纹,不再计较;一身老态,无可奈何。老得很不雅致,也不细腻,活得很不精致,尽显粗粝。
大起大落的人生,可能更能表现出是否雅致来。雅致莫如林徽因。当丈夫梁思成患病卧床,林徽因放下所有的事业和文学,意味着灵魂要重新安装,她围起主妇的围裙,一根簪子斜插在发髻,将那些体面的事都放下,专心侍候丈夫,回归到一个普通的主妇位置上,当体面的朋友拜访她,依然笑呵呵地,把粗糙的手放在围裙上擦擦,恭敬地端茶,笑盈盈地相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归于普通;荡气回肠并非诗人的情怀,甘于平凡,才是最雅致的形象。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放下了架子,而雅致的气质没有放下。不安,焦躁,甚至委屈,都被雅致征服而隐去。唯有雅致的气质,才可以承受生命之重,坦然于戛然而止的荣华。这不是一种惯性,而是一种气度。雅致,不是演戏,而是在境遇里的从容和适应。
心存善念,安然所遇,灵魂有趣。这是雅致的内涵。新生到北大报到,向一位老者相求,要求看包,他去办理入学手续。两小时回来,老者把包还他。在开学典礼上,他惊奇地发现这位老者是北大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受人所托,忠人之事,善良的心地,必然养着一颗有趣的灵魂,于是故事成为美谈。
相信时光之好,当下也是最好,别的都是次要。这是雅致的臻境。一个85岁的老太太,一个普通人而已。不认识她的,看不出她的年龄,依然是妖精一般。卷发披肩,红巾斜搭,项佩珍珠项链,手背上还纹着紫色小蝴蝶。年龄永远不存在和衣着不搭配的窘态,她说这是尊重宴会,也给了她再次光彩照人的机会。所以年龄在其次。她的妖气,她的佩戴,适合她的灵魂。于是雅致的风采尽显。谁能说她老不自重呢,她的雅致是气场的焦点。时光温存着她的内心,宴会给了她光彩动人的一刻,不一定朴素才是她的本色,不一定矜持是她的气质。
五
每个人选择雅致的生活样子是不一样的。作家孙犁说,老了,什么也不想写了。我怕留下垃圾文字……我要优雅地老去。他给自己一个理由,想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过一段雅致的老年。不一定都要学他的样子。我退休了,年轻时对文学就有“手痒”之疾,动不动就写点什么,片言只语罢了,大把的时光放在我眼前,于是我选择在江山创作的方式,让自己在文字里雅致起来。没有人喝彩,自己有看着自己诞下孩子的溺爱,读着在别人看来还幼稚的文章,自己可以摇头晃脑,我喜欢的是这种雅致地看着心底流出的文字。
我希望用文学使自己老出风骨,慢慢地熬煮成一锅文字的老汤,无人知晓,不妨碍我雅致的文学创作生涯,哪怕生涯短到明天就停止,我得到雅致的昨天,足够了。
其实,雅致的生活方式,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无关。
我所居的楼西,有一户人家,夫妻两个,应该界于退休年龄了。每晨四时左右就驾着一辆三轮车,妻子坐在车斗里,带着炊具等,跑到街头做小吃卖。九点钟便骑车回家。我发现,他的衣着只有两套,白色和淡蓝色的,一尘不染,那是典型的厨师装束。他的日子不应该是优渥的,应该在维持温饱的限度,但那种雅致的装束,慢腾腾地蹬车上街的节奏,都彰显着一种平民式的雅致来。我常常设身处地想,假如我这样,能如此雅致吗?他感谢的是时间给与了他一个美好的清晨,每天的早晨属于他,他的情趣逸致一点不比任何人少。
我曾给自己设计出雅致的将来。
30几岁时,游览天尽头,路边买到一挂佛珠。当时是为了纪念,将来我可以摘下,放在手心,捻上几下,不必求得佛意,但得一颗禅心吧,用佛珠回忆故事有几个如珠一般,佛珠就用来计数吧。我的雅致,在于用过往的时光慰藉着当下,不必愤老,不必怅惘。
不到30岁时登泰山,买到一根精致的拐杖,那时只是觉得好玩,老了,应该不久会用到。拄着拐杖,缓步上街,到那条卖菜的街上走一走,一定不会抬起我的拐杖,指着菜摊问价,也无多少言语,只用和善的眼神,咨询菜价。我相信菜摊主人一定懂得我。
活出雅致。年老成妖,年老做一段时间的家仆,年老为他人做一点善事,虽不大雅,却是生命中的雅致,点滴聚集,生命才厚重。
衣着有价,配饰会褪色,而雅致的灵魂却是无价可衡量。
可素衣淡心,不能失去高雅;可无奈无力,但不能无趣。
2023年7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