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涵】北京纪行(散文/外一篇)
一、北京纪行
回来了,从北京,历时4天。
7月7日,早6:00从睢宁出发,8:48乘D356去北京。在车上给朋友打电话,9:00的论坛肯定是赶不上了——深表歉意。
暑期初至,人流量特大,中国真的人很多。
午后1:25到达北京南站。
本想再与朋友联系,说明并问讯一些情况,但转念一切似乎都成多余……
下午游天坛公园,看古木参天,刚骨盘旋,苍郁遒劲,树型奇特,形态各异,给我最突出的也是在北京几日印象最为深刻的即古树多。最典型的是古松(柏、桧)、古槐、古榆,特别是针叶松、蛇皮松别一番韵味。其间“九龙桧柏”,伸掌相向,飕飕风凉。
7月8日,晨登八达岭长城,于长城顶端览群山、观四野,历史风云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有一夫当关之慨。刚往下回时,接朋友电话,相关之事已作妥善安排是嘱,谢了。
7月9日,上午。天安门前,于广场久久伫立,观华表巍巍,红旗猎猎,缅历史巨擘,怀先烈先贤,殊心潮澎湃,无尚景仰;回首去故宫,看宫墙壁垒,庭院深深,感血性、闻血腥;接着往恭王府,扑眼帘一片穷奢极欲,叹历史封建朝廷庙堂权术权变,三公六卿心计、心机。
7月10日,游颐和园,此堪称北国西湖,毕竟古代皇家园林、行宫御苑,也名清漪园。其水面平阔,远处山青、林幽、水碧,风光旖旎,景致特宜人……逛王府井大街外文书店,出店门去对过见三件铜塑:黄包车夫、理发匠、京韵大鼓(北京琴书?)艺人——于此,古老京都风情风俗文化真昧尽得之矣!
下午4:42离京,乘D355。是记。
二、连云港记游
日前去连云港,9:35出发,15:40抵达。
一路耗时长达5个多小时,都怪那不争气的“导航”。
不知是不是因为缺乏经验找近路。导航一味遵循走“近路”,于是乎道路崎岖不平,整段路况一塌糊涂,有时就像刚发生地震似的,道路半边凹了下去或者从中间断裂开来,车速提不起来,一快就颠簸不堪,甚至几乎要飞将起来,极危险。本来是上高速走的,谁知上高速与走近路是互为冲突的两码子事,刚过宿迁导航就指引下了高速,一路向南,再折向北,呈“几”字形大弯,一个多小时也没有走出宿迁地界,结果还返回到了原地方。
接着继续向北。有指示牌指直达新沂,谁知接下去就是没完没了,怎么也找不见去新沂和连云港的道了,只好一个劲儿的向前摸索。也许是因为近路小道,信号不好,导航只顾卡壳,黑屏,没法子一路上停车问了无数次的人,直至3点多才到达东海。此刻下车吃了点饭,炒青菜蘑菇、芹菜肉丝,烧个荤素杂拌,然后再上路。本计划去花果山水帘洞拜会一下齐天大圣,怕时间紧去不了,于是直接找连云港海滨浴场。这回还总算顺利,虽然远些,还是没怎么费劲就到了。
连云港,古称“海州”,其面向大海、背倚云台山,景色尤美,无限风光。这里集“海”(海滨浴场)“古”(海州古城)“神”(花果山)“幽”(云台山)“奇”(渔湾)“泉”(温泉)于一体,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镜花缘》《西游记》文化发源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享“东海第一胜境”美誉。无论盛暑隆冬,游人无声相约,冠盖相望,纷至沓来。
停好车,下海岸,走海滩,捡贝壳,买小铲挖螃蟹不见,乘小游艇,50元一人,极刺激也极惊险,鞋子衣裳皆被海水打湿,算是与大海作一次亲密接触。
生平第一次见大海。读过汉末曹丞相的《观沧海》知大海雄阔,还有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的静美,“三万里河东入海”,宋 陆游笔下海之气势宏伟。此时伫立大海岸边,掀襟临风,极目放怀,看天地相接,烟波浩渺,感人生之短暂,叹宇宙之无穷,方知先贤诗句真昧,我辈此行不虚。
风大,回岸上,上车走海堤去左面再看看。只见海边礁石嶙峋,惊涛拍岸,远处海天一色,雾气蒙蒙,无边无际,渺远而壮阔。回首岸边沿堤卖小工艺品的小摊比比,一个挨着一个,货色大都相同,无非海龟、海虾、贝壳制品类等。
天色见晚,打道回府。有来时教训,回时直接导航高速路,走连霍高速,至邳州市西下左转入邳睢路,2个多小时至8:30即回到睢宁,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