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芬芳】乡村媒婆(散文)

精品 【神舟·芬芳】乡村媒婆(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785.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0发表时间:2023-07-17 13:00:12

【神舟·芬芳】乡村媒婆(散文) 八九十年代,大姑娘找婆家,小伙娶媳妇,离不开媒婆牵线搭桥,自由恋爱的很少。我们村说媒的不多,也就三两个。一个是北屯的吴婆子,五十来岁,风韵犹存,腿长腰细,走路风吹杨柳,扭搭扭搭,像一条水蛇在蠕动。瓜子脸,嘴巴下有一颗绿豆粒大的黑痣,算命先生说,吴婆子那颗黑痣主贵,有吃福。但凡说媒的,没有把死得说活了,巧舌如簧的能力,那就不行。吴婆子不仅能言善辩,还会掌控局面。懂得对方心理,顺水推舟,就坡下驴。经过她撮合的,十有八九准成。吴婆子那些年,每天都打扮得利利索索,手里捏一块粉色帕子,若夏秋节气,穿一件高开叉的蓝色旗袍,头发挽个簪,用一只蕾丝网遮着。抹一层友谊雪花膏,香气距离人六七米之外,便可闻到。
   那时候,乡下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出来几个发家致富的人,上门提亲的踏破门槛。吴婆子有个毛病,说媒不挑穷富,谁个请到她,也不废话,告诉来人,三天后听信。到了那天,吴婆子果然传来信儿,叫男方择黄道吉日,相亲。别的媒婆,将相亲地点放在村口小河边,或者石桥上。吴婆子偏不走寻常路,她让小伙子骑一辆自行车,拎着四样礼物,烟酒糖茶,价格都不贵。新旧自行车无所谓,要的是气氛。去女孩家坐一坐,见过女孩父母,亲人。双方如有意,吴婆子就向男孩使个眼色,男孩心领神会,推上自行车,载着女孩在洒满阳光的大街上,林荫小道慢悠悠穿行。鸟鸣,花香。水流潺潺,天高云淡。来到一片草坪,野花星星般在绿草间蓬勃,男孩弯着腰,摘一朵一朵花儿,编成花冠,双手送给女孩。这样的氛围,场景,不动心也难。一来二去,在乡间的阡陌上,总有年轻男女,骑着自行车,幸福,浪漫地穿梭,抑或背靠背坐在杨树下,互诉心音。
   吴婆子很聪明,她明白女孩的心思,暗示男孩投其所好,哄女孩开心。那时候,乡村经常演露天电影,一旦遇到说媒的事儿,又恰逢屯里演电影。吴婆子一拍大腿,妥!不成就是天老爷不允许。白天男女见了面,吴婆子怂恿男孩,邀请女孩晚上看电影。两个人独处,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不过,那阵子的女孩很保守,能留下来和男孩一起看电影的,寥寥无几。这难不住吴婆子,她家一个亲戚在乡电影院放电影。近水楼台先得月吗,她就委托那个亲戚,搞到票,一旦给双方牵了线,哑巴吃饺子,心底有数了,就和亲戚打招呼,弄到票,一场电影下来,基本成双入对。
   吴婆子不像其他媒人,一门亲事成了,又要钱,又要物。她要男方家的三尺红布,图个吉利,好运。另外,一头小猪仔。实在没有小猪仔,送一只大公鸡也中。她一年说成七八对新人,就有七八头小猪仔送上门。吴婆子哪有时间养?叫儿子媳妇养着,养大了卖了,或者杀年猪。吴婆子家的小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头猪,养大了,二三百斤,有时请屯里的刘四杀了,劈扒劈扒,卖给左右邻居,烀肉的汤子,煮血肠,再切几棵酸菜,一块五花肉。慢炖,那一顿,老亲旧邻围一桌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热热闹闹,像过年。
   吴婆子的丈夫,不用出去打工,守着家,种着几亩地,管理几十棵果树。他家的日子,都是吴婆子撑起来的。吴婆子说媒,也不全是一帆风顺,也波澜起伏的。有个李姑娘,在我们屯住得,快二十六了,横挑竖挑,挑花眼了,在乡下,女孩过了二十四五岁,就是剩女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有钱有权的不会要岁数大的,李姑娘又看不上。李姑娘的母亲急得嘴上起一串大燎泡,不敢吃东西。有人就怂恿李姑娘她母亲,何不去请北屯的吴婆子,让她撮合撮合,参谋参谋。李姑娘的母亲想想,也只能这样了。到供销社扯了三尺红绸布,提着一篮子土鸡蛋,月上柳梢头时,敲开了吴婆子家的门。白天,吴婆子几乎不在家,东家说媒,西家说媒,小嘴吃锃亮。屁股扭搭出水儿。吴婆子正在炕上抽大烟袋,吧嗒吧嗒嘴儿,很香的样子。李姑娘的母亲一来,她心知肚明,扫了一眼李姑娘母亲手里的东西,眸子暖了几分。关于李姑娘找婆家的事儿,吴婆子答应了,不是那么爽快。她自然知道像李姑娘这农村大龄剩女,不好扒拉。李姑娘操蛋,不是省油的灯,南屯,北屯,只隔着一条河,谁不清楚?吴婆子也犹豫过,怕弄一身狗屎。架不住,李姑娘的母亲,软磨硬泡,好几个小时,月亮偏西了,才磨磨唧唧走了。
   扒拉来扒拉去,给搭了一个。孙木匠,老婆前年得病死了,没留一男半女。木匠是手艺人,吃香。孙木匠住着五间大瓦房,大院子,冰箱,彩电,家庭影院都有。还有一辆小面包车,去哪做木活,都开着。
   李姑娘要了一万彩礼,一辆新摩托车,一条金项链,在那会够牛了。怎么说人家是黄花姑娘,孙木匠不肯委屈她。从相亲到结婚四十天。吴婆子也算尘埃落定,接了孙木匠的两头小猪仔,一块红绸布。孙木匠清楚吴婆子的脾气,没给赏金,多一头小猪仔,她高高兴兴收了。大家皆大欢喜,李姑娘进了孙家门。各过各的日子,哪曾想,两人过了不到半年,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为啥?孙木匠不能生育!李姑娘就觉得吴婆子和孙木匠合伙骗了她,李姑娘隔三差五跑来找吴婆子闹,骂她就是个骗子,骗吃骗喝骗钱,没有良心,生孩子不长屁股眼儿。什么难听骂什么?吴婆子反驳说,孙木匠和李姑娘隔着一条河,南屯北屯住着,又不是纸里包着的,你眼珠子是喘气用的吗?我负责给你们牵线搭桥,结了婚,进了门,就不归我管。
   李姑娘说,你不牵这个头,啥事没有。解铃还须系铃人,怎么办吧?吴婆子说,你爱上哪告,上哪告,没人拦你。李姑娘说,你再去说媒,说一家,我豁一家。吴婆子说,做人积点德好吗?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你不知道?李姑娘说,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舒服。
   从此就杠上了,吴婆子走哪,李姑娘逮着机会就去那搅合。
   弄得吴婆子的名声一下子臭一百里地,吴婆子的男人就不许她说媒了,吴婆子呢?不去说媒,待在家里。没了精气神儿,后来,金盆洗手不干了。
   在乡村,媒婆队伍八九十年代最兴盛,我和老刘也是通过媒婆,扯了结婚证书,一只碗里,一个屋檐,一张床上过了二十八年。也打打闹闹过,气头上都说过,离婚,离了谁,地球照旧运转。不料,离了快一辈子,也还在一起过。从乡村到城市,一路走来,争争吵吵,一地鸡毛,却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我就埋怨我三舅妈,就是她给我与老刘保的媒,还言辞凿凿,拍着胸脯说,老刘这个人会过日子,会心疼人。殊不知,从小刘到大刘再演变成老刘,火爆脾气,点火就着。碎嘴子,比女人还能叨叨。命!上天安排好的,我改变不了。仔细想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首难唱曲,理解万岁吧!老刘不易,我也很难。活着,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
   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手机,智能机的普及,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通过社交软件平台,认识,交流,直至成婚。媒婆已经淡出人们视线,成了一个沉睡在字典里的名词。
   纵观社会变迁,经济发达了,人均生活水平也上升几个档次。但离婚率却居高不下,那些所谓自由恋爱的男女,婚姻不比媒妁之言的牢固。我手机里的联系人,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有三分之二离了,我认真调查过,离婚的大部分是自由恋爱的。无论自由恋爱结婚,抑或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婚的,来的是一个缘分。缘在珍惜,缘去不送。
   再看看,九零后,零零后们,他们压根就不用人说媒,对爱情的态度,仿佛一碗快餐面,讲究的是速食,速战速决。合则来,不合则去。简约,简单。好像小孩子过家家,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和七零后八零后们相比较一下,后者还是很稳当,很谨慎的。
   大概在九十年代初吧,就有婚介所,有人收了费,专门给人介绍对象。到了现在,网络空间辽阔,网上出现大批的中老青年交友择偶群和平台,鱼目混杂,上当受骗的也屡见不鲜。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缺乏安全感。不由的缅怀乡村那些媒婆们,他们穿梭在土街古巷,手里扬着一方帕子,人未到,声先到。接着,是一阵雪花膏的香风扑来。说一千道一万,不得不承认媒婆保的媒,还是很可靠的,牵手率也高。
   那天,回老家探望父母。饭口上,听母亲说,吴婆子被儿子接到城里了,她家的房子,空了。院子里,长满荒草。空下来的房子,替吴婆子一家人坚守着村庄,只是,那一家人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至于我三舅妈,值得一提,她一碰到我和老刘,就撇撇嘴说,小青啊,怎么样?我没骗你啊?!你过得不幸福吗?
   是啊,我不幸福吗?扪心自问,我很好,老刘也不错,儿子孝顺,我又有了稳定工作,还奢望什么?我想,这一切也是老刘带给我的。你说不是吗?

共 3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村媒婆是上千年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在交通和通讯落实的年代,媒婆对年轻人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媒婆有时对剩男剩女的姻缘配对牵线搭桥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作品主要叙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下一个叫吴婆子的说媒故事。作品中的故事较为典型,且趣味性强,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语言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启迪意义。佳作大家享,问候作者。【编辑:紫云朵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7-17 13:13:12
  祝贺新作发表,每次阅读老师的作品,都有一次新的收获。收获不仅是你优美的文字,还有你那新颖的构思,很受启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3-07-17 17:23:22
  精彩的故事,精湛的文笔功底令我赞叹不已,学习了。感谢满山红叶老师投稿支持神舟征文,期待老师创作丰厚继续把精彩文笔投稿神舟,让神舟大放光彩。问候老师!遥祝夏安!
峥嵘岁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