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沙地桑柳(散文)

精品 【东篱】沙地桑柳(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3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2发表时间:2023-07-22 00:04:23
摘要:“大眼沙,茅子草,蒺藜狗子满地跑……”这首带有自虐性质的民谣,是沙坨地貌的真实写照。   

“大眼沙,茅子草,蒺藜狗子满地跑……”这首带有自虐性质的民谣,是沙坨地貌的真实写照。
   我的家乡位于滦河冲击平原。古老的滦河从蒙古高原走来,凿穿横亘在面前两百多公里宽的燕山山脉,击碎无数顽石,裹挟着它们一路而下,相互碰撞、挤压,使它们终成沙粒。经年累月,塑造着脚下这片土地,也塑造着滦河自己。由于滦河历史上多次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了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糠帮沙底浪荡河”,是滦河沿岸人民对滦河的印象。这里地势北依燕山,多山地丘陵,南部逐渐过渡到了平原。河出山脉,河道宽阔,无拘无束,沙粒开始沉积,形成一望无际的沙海。
   沙子是最小的石头。记得小时候,春三四月,南方已经“花开花落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了。可家乡却是另一番景象:六七级西北风,在滦河的指引下,越过燕山山脉,摇天撼地,一刮总得三四天,受风剥蚀的地块,一天能下去半尺;淤沙的地方,转眼筑起一个沙坨。
   家乡是风的世界,沙的海洋。
   我的村庄东、北两个方向各有一座土山,南面有一块儿可以用滦河水浇灌的“大渠地”,西南方向穿过一条狗尿河,就是沙坨地的西部边缘。小时候不觉得,走的地方多了,突然咂摸一下,小小的村落居然有山坡地、水浇地、盐碱地(狗尿河河滩地)、沙坨地几种形态的土地,这也让这个小村庄的生活和物产变得丰富了。如果说河北是中国地形最复杂的省份,我们村子是不是可以算作滦州地形最复杂的村落!
   我不知道古代的风沙是否也像现在这么肆虐,刮得人睁不开眼,但遍植桑柳的记载已近两千年。具有“南宣北迁”美誉的迁安造纸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时期,又据光绪《滦州志》载,滦县早在4世纪初(东晋十六国时代)即由江南引种植桑。而养蚕并没有随着种桑的推广而兴盛,史书县志鲜有养蚕记载。而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料就是桑皮。如果没有充足的原材料,是不可能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
   日伪时期,伪蒙“铁石”部队进犯路南,他们依仗骑兵神速机动,大肆杀掠,横行无忌。我十三军分区十四团和路南群众,利用桑柳行青纱帐与敌人的骑兵周旋,终于获得全歼伪蒙骑兵团的胜利。有诗这样写道:“莫道倭寇逞顽凶,自有绿海藏雄兵。路南桑柳争助战,伪蒙骑兵俱丧生。青纱漫帐仗持久,烽火弥天映旗红。渤海滩头辞残雪,待到滦河唱柳青。”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打响,驻扎在滦州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开始沿滦河修筑防线,到处抓丁拉夫,大牲口也在征调之列。当年我的一位太爷爷家有一头牤牛,最紧张的时候太爷爷不敢让牛在家,他让家里三个孩子轮流在狗尿河边放牧。轮流放牧的孩子兜里会放上一块银元,太爷爷嘱咐孩子们,如果被征调的兵抓到,就用这块银元试着解围。一次,赶上我的大爷爷沿着狗尿河放牛,也许是捉鱼分了神,等看到国民党兵冲过来,已经很近了。他舍不得牛,又怕那一块银元不管用,急中生智,他把缰绳盘在牛头上,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牛屁股,声嘶力竭地喊“快跑——”那牛也颇通人性,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冲过狗尿河,一溜烟扎进了桑柳行躲了起来,气得国民党兵直瞪眼。
   我小时候的桑柳行依然葱绿。每隔10-15丈就是四五尺宽的桑柳行。
   春天,桑柳行光秃秃举着它的拇指粗细白森森的茬口,它隆起的根部阻挡了大眼沙的流动,淤积起一道道沙墙。待春风减弱,桑柳条和小草开始吐出鹅黄的嫩芽时,人们就开始了“挑壕沟”的工作。“挑壕沟”就是沿着桑柳行两侧挖一锹多深的壕沟,一是斩断桑柳的根须,不让它与地里庄稼争肥,二是把淤积的黑油沙土送回低洼之处,让土地平整。
   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就到了下种的季节。沙坨地保水保墒极差,肥力不足,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沙地最适宜花生的生长。产自滦州沙土地的花生皮白,粒大饱满,出油率高,早在清末就已蛮声海外,被称为“东路花生”。那时候种植花生是费时费工的活儿,必须男女老少齐上阵。沙坨地离家最远,中午回去吃饭太耽误时间,都是小脚奶奶往地里送饭。有一次,奶奶送饭忘了带筷子,饿坏了我直抱怨,正欲下手去抓,被爷爷拦住,顺手折下几根桑条,拧去表皮,就变成了光溜溜的筷子。爷爷不急于吃饭,而是拿起镰刀,把桑皮做成笛子,在低头吃饭的我的耳边突然吹响。
   母亲则趁着休息的间隙,在桑柳行寻找马齿苋、荠菜、苦麻菜、涝藜等,为下一顿一家老小的吃喝做些打算。我喜欢吃母亲用焯过水的涝藜加些韭菜做的玉米面菜团子,滋味清香扑鼻,世上的野香皆不如。这些年我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把我当成客人接待,都是大鱼大肉,哪里会想到她的年过半百的儿子还惦记着这一口!母亲还会掐下嫩嫩的柳芽,撸下鲜嫩的桑叶放进筐里,这是为家里的鸡鸭猪羊带回些新鲜吃食。母亲说,桑叶多奶汁,鸡下了蛋也会格外清香哩!
   北方春季多旱情,真的是春雨贵如油。人们盼雨,也怕雨,这雨一下来,草比苗还欢实。耪上两三地,桑条就开始挂果了。桑树的果实学名“桑葚”,我们这里叫桑粒,一颗桑粒是由无数的小颗粒组成的,所以我觉得叫桑粒比发音蹩脚的桑葚更加贴切。小孩子跟随大人下地多是不情不愿的,可大人一句“桑粒黑了”,小孩子就来了劲头,屁颠屁颠地跟着上了坨。这个季节的男女老少回到家,往往都是手上嘴上满是黑紫色,那是被酸酸甜甜的桑粒给染的。
   黄鹂鸟在我们这里叫黄雀,也叫牛牛眼,它属于季节性候鸟,这个季节正好途经此地,它们喜欢柳林,叫声婉转悠扬。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保护意识,上坨的孩子往往偷偷在腰里别了弹弓,趁大人不注意就悄悄奔进了柳林,快活地耍。村里的张老伯心灵手巧,他有很多自己用柳条去皮编成的各种形状的鸟笼。最神奇的是他在鸟笼上设置机关,里面放上一只母黄雀,隔间里放上从高粱杆里翻出来的肉虫,把笼子放进柳行,静待公黄雀上钩。张老伯的农活没耽误干,临了还能逮到几只黄雀,真是一举两得,让孩子们羡慕不已。回家时,我们小孩子总爱追着张老伯看他的鸟,听他的鸟叫。
   夏天一到,几场透雨,桑柳行蹭蹭上长,已经超过成人的身高。花生也开出黄色的小花,往地下伸出一根根须子。这须子入土就会变成一颗颗花生。这时候有些桑柳稀疏的地方就可以补苗了。这个简单得很,只要把去年发芽带叶的老枝条压进湿土里,就能重新生根发芽,变成一株一丛新的生命。
   花生地的草似乎永远也除不尽,几天不来就能没过花生秧。骑在花生秧上往外挑草像是给扎了刺的皮肤往外挑刺。要捋着草尖往下找草根,轻轻拔起,防止带出花生秧,随手覆盖在身后的秧子上,或者扔进桑柳枝杈上,要防止它再落地生根。小孩子干一会儿就腰酸腿疼,我和长我五岁的老叔经常借着撒尿的理由,钻进桑柳行开始捉知了,逮蝈蝈,螳螂的游戏。桑柳行也多蜥蜴,长得和墙上的壁虎除了颜色略浅,大小外形几乎一样,只是不能爬高,它们吐着信子,长得恐怖吓人。老叔说它那是长虫(蛇)的小舅子,他拿着土坷垃追着砸,结果砸掉了蜥蜴的尾巴,那尾巴一下一下跳得欢,能跳上好久,老叔说那是召唤他的姐夫——长虫给他报仇。老叔还拿起那会动的血淋淋的尾巴朝我身上扔,吓得我晚上直做噩梦,长虫缠身。
   天空中飞过几行雁阵,八月十五的月亮将要圆的时候,就到了花生收获的季节。花生秧绿叶上渐起了黑斑,逐渐枯萎。秋风一起,寸草生籽,那些躲过无数次农人眼睛的野草又在花生秧上冒头了,不过它们头上都顶着一株株草籽。最多的是被称为热草的野草,桑柳行里面也属热草最多。刨花生的时候,父亲把那头老八口的草驴缰绳盘在它的脖子上,让它自由觅食。都说人老奸,马老滑,这驴子也不例外,专挑冒尖的草籽吃。
   奶奶说,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粮食,孩子又多,拆了枕头吃里面的谷秕子,吃碾碎的花生壳。最好吃的就是热草籽。年轻时的奶奶来到沙坨地,先是撸下较嫩的草籽直接填进嘴里,草籽带着绒毛,剌嗓子,有时候不得不嚼出汁水后吐掉,而大部分还是强忍着吞下,好让自己有些饱腹感,然后再沿着桑柳行行走,慢慢撸下成熟的草籽。回到家,奶奶会把草籽放进锅里略微炒一炒,待它变成金黄色取出放凉,就开始揉搓,再用簸箕簸去草皮,就得到白嫩细小如针尖的草籽。往往一天的劳作也仅能得到小半瓢草籽米。草籽米香甜珍贵,奶奶说的时候,舔了一下嘴唇,仿佛又闻到了米香。但这也不是想吃就吃,她把这草籽米留给没牙的太祖母吃,全家依然吃糠咽菜。
   收花生是个非常辛劳的活儿,那时候粮食是非常金贵的,必须讲究颗粒归仓。花生收到家后,人们往往还会跪趴着用五齿小耙子在地里搂上三遍,捡拾遗落的花生。这么珍贵的粮食如果被小偷偷去是不是非常懊恼和愤慨?这个小偷不是别人,正是隐藏在桑柳行里面的老鼠。
   地里偷粮食的老鼠和家鼠长得完全不一样。家鼠褐色,长尾巴,地里的多是灰色,短尾,反正我统统叫它们耗子。挖鼠洞找粮食不像捉知了,摸鱼捞虾要受到大人训斥,因为一是可以得到宝贵的粮食,二是灭鼠,要不来年鼠患可能更猖獗。
   老鼠很聪明,它把窝做在桑柳的根部,错综复杂的树根无意中成了它盗窃的保护伞,这让挖鼠洞变成了十足的力气活儿。
   我和老叔轮流上阵,清理浮土,斩断树根,顺着鼠洞延伸方向一路追寻。突然,鼠洞开始分叉,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那是老鼠的把戏。有的是它的卧室,有的是它的厕所,还有的是它的育儿室,有的是它的粮仓。我们目的明确,图财也害命,一条鼠道也不放过。我们先用青草先堵住岔路,然后逐个扫荡。往往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撅屁股猫腰的劳作,至少要清理出半个炕头的面积,才可能有所收获。等发现它的粮仓时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此时往往都已大汗淋漓。赶上“勤劳”的老鼠,粮仓里会堆满白花花的花生角,而且花生个个都是粒大饱满的,多者能挖到二三十斤,也是对辛苦半天的回报。
   有时候我们在外面挖,里面的老鼠在里面拼命地堵,一锹下去,鼠洞不见了,这时候就要用小木棍儿在浮土上试探鼠洞位置。有一次,老叔着急了,把半个身子探进挖开的斜洞,用手直接试探,一下子被老鼠咬住手指,血立马下来,疼得他嗷嗷直叫。老叔来了狠劲,把老鼠打死后,让我去拾些干柴来,说是给我开开荤。这时候在桑柳行拾些干柴简直是太容易了。茅子草做引柴,干柳枝做硬柴。等我划来回一大堆,老叔早就挖好了一个土坑。土坑边上还有用狗尾草串起来的几只肚子饱满,长满籽的挂大扁和螳螂,我都没见到老叔什么时候捉来的。
   点燃火焰,老叔把老鼠、挂大扁、螳螂、花生统统扔进坑里,用小棍不停地翻动燃烧的柴草。火里面先是发出焦臭味,那是鼠毛散发的味道。不一会儿,老叔挑出黢黑的挂大扁和螳螂分给我吃,一肚子的黄色籽和油膏,真的味道非常不错。然后是吃烧花生,最后是老鼠才被烧熟。这是这桌的主菜,老叔扯下老鼠的一条黑黢黢的后腿,撸去外皮,递给我,我犹豫了一下,没敢接。老叔说,地里的老鼠只吃粮食,干净得很,说着自己津津有味地吃下这条后腿。我也不再顾忌什么,拧下另一条腿开吃。鼠肉细腻多汁,心和肝脏也是美味。火焰炙烤,加上美味烫嘴,我们都流下不少的汗水,手一抹,都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
   霜降一过,桑梢柳梢上还残存着几片枯叶,被风一刮,发出“日——日——”的声响。砍梢子的时候到了。
   桑条,柳条统称为梢子,如果当年不砍,就会给两侧的花生地遮住大片阳光,影响收成。而且当年的梢子粗细长短合适,正是桑柳编的优质材料。如果谁家想用它做锹镐柄,可以在几株直溜的枝杈系上用红布条做记号,告诉其他村民这棵已“名花有主”,等它明年渐渐成材。
   等我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散了生产队,土地分到个人手里,但桑柳行依然是集体财产。每年大队都会组织人力砍梢子,编成各种农具和器物,各家各户有需求可以分到一些桑柳条,大部分卖了钱,算是大队一笔不小的收入。
   砍梢子,要用特制的梢镰刀。不同于普通的割草的镰刀是向内形成月牙形的凹槽,梢镰是个腆肚子。短把,宽刃,厚背,是它特有的特点。砍梢子的人要全副武装,绑腿,套袖,手套,口罩,防止刃口砍伤腿脚,梢子回弹伤到脸上。父亲每年都要参加这场盛会。只见他揽一把桑柳条,压低,用一只脚踩住,抡起左手(父亲是左撇子)上的梢镰就往桑柳条根部猛砍下去。这看似简单的劳作,也有它的技巧在里面。如果一刀下去不能斩断,梢子就会回弹,炸出茬口,影响使用。几天的劳作下来,父亲得到的回报就是一排子车桑柳梢子。
   视家里的情况而定,父亲会把桑柳梢子做成各种器具。大的如栅子,粪箕子,三袖框,盖片耙犁,梢门等,这些多用桑条,不需要去皮,结实耐用就行,干这活儿,父亲会用到一把斜开的光溜溜的牛角,辅助编织。柳条较细,适合去皮,编成常用的篮子,小浅,簸箕等,看的是花色,是家里主妇对外炫耀的脸面。父亲手巧,那段时间编了大的编小的,梢子干了就泡在水里沤着,所编的器物大多都送给了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

共 61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片沙地,因为种植了桑柳,而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据史料记载,沙地种植桑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体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回忆了小时候沙地桑柳的各种趣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该文以春夏秋冬的时间为顺序,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春天时,桑柳的枝条吐出嫩芽,并慢慢抽出绿叶,发达的根系阻挡了大眼沙的流动,淤积起一道道沙墙,作者和父母到沙陀地种植花生,奶奶送饭时忘了带筷子,爷爷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随手用桑条变化出两根筷子,用桑皮做成了一个笛子,并吹出美妙动人的旋律。母亲在桑柳行寻找各种野菜,回家后包成鲜美可口的玉米面菜团子,至今都让作者怀想那种清香的美味。当桑葚成熟的时候,树上挂满了紫里透着红的桑葚,小孩子们欢呼雀跃,酸甜可口的桑葚,让孩子们一饱口福。桑柳林中,不时传来黄鹂鸟婉转的歌声,张伯心灵手巧,不仅会编鸟笼,还是捕捉黄雀的高手,让孩子们羡慕不已。夏天时,桑柳生长速度加快,沙地种植的花生开花结果,作者拔草的间隙,和老叔去捉知了、蝈蝈、螳螂等,趣味无穷。秋天时,花生成熟,作者和父母开始收花生,花生收到家后,人们还会去捡拾遗落的花生,作者和老叔一起去抓偷粮食的老鼠,有时候还真能在鼠洞里挖到很多白花花的花生。霜降一过,人们开始用桑条和柳条编织各种用具,作者的父亲心灵手巧,编制的物件花样繁多,所编的器物大多还送给了左邻右舍和亲戚。冬天时,父亲经常用大搂耙搂草,收集的柴草用来烧火做饭或取暖。在困苦的年代,尽管沙地贫瘠,但淳朴又勤劳的人们竭尽全力在土里刨食,生活不易,勉强度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富裕了,千年的桑柳行变得可有可无,沙地的桑柳也被连根刨起,砍伐殆尽,如今沙陀地种植了大片的白杨取代了桑柳,那如绿海般的桑柳行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这篇文章内容厚重,构思巧妙,语言精粹,文采斐然,叙述从容,娓娓道来,场景描写细腻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捉老鼠的过程,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还有父亲用镰刀砍桑柳条和搂草的动作描写,生动感人,一个勤劳、懂得担当、吃苦耐劳的父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作者的详细描述和介绍,让我们了解到,桑柳不仅有防风固沙的功效,在日伪和解放战争时期,桑柳青纱帐还发挥了藏兵助战躲避国民党征调的重要作用,而且桑柳有很高的价值,比如桑树皮可以用来造纸,桑条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器具。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农人尽心竭力在贫瘠的沙土地刨食的不易,也写出了农村孩子们的快乐和情趣。字里行间漫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淡淡的乡愁。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7-22 18:25:10
  桑柳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我们这里有那种长得一人多高,滑溜不分叉的条子,也可以编篓子,筐。但它没有果实可吃。老师的文厚实有味道,特别耐读。真佩服天方老师小时候的事记得那么清楚,花生从下种到收获都写得那么那么清楚,我几乎都忘了秋天的花生叶子上黑色的斑点。好文拜读!问候老师!
回复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7-22 22:26:13
  怪我交代不清,没想到这桑柳行是地域性比较强的东西。桑是桑,柳是柳,都是扦插一丛丛成排生长的,一年一收割,就是您说的条子,我们也叫梢子。有的根部也有几十上百年年龄。桑条只有去年没砍干净的老枝条上才挂桑葚,非常少,味道远比不了市场卖的。感谢老师驻足留墨,敬茶!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