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走进余华老师的《在细雨中呼喊》(随笔)
我一把抓起起草帽,盖在头上,走进了厂区。与田间地头的忙碌一样,赤日炎炎似火烧,还未伸出手来薅草,汗水就已经把短袖衫浸湿透了。
思想,游离出了夏日的炙烤,伴随着耳边一声声《在细雨中呼喊》,好似我也在经历着人生的起起伏伏,在不同的角色中转换着,痛苦地呻吟着。
几天来,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一幅看似并不宏大,却能将人的灵魂击穿的情节,游魂般地充斥在周围的世界,让人为文中的人物命运唏嘘感叹的同时,也把人性的弱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它就像一面镜子,和周围的环境相对照,将书中遥远的世界拉到你的面前,看看里面的人物有多少成分是现实中的自己?又有多少人是独自一个人时的自己!
书中的孙广才是一个面目可憎,自私而又暴力的家长。外表的狰狞却掩饰不了内心的虚空,极度自私,却又不得不面对一大家子人的困顿生活。有人说时代造就了人,也有人说,人创造了时代。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无从说起的背景里,人的挣扎,在摸索中一步步走向前方,而生活的彷徨,造就了人格扭曲的孙广才吗?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与之重叠的年代,孙广才样的父亲又何止十个,百个呢?不过与故事中人物不同的是都披着一层别人看不透的铠甲。刚刚从封建主义泥淖中抽出身来的普通农民,他们也渴望幸福,渴望像封建家长那样树立自己的权威,管束萌生了个性的孩子的一言一行。孙广才是家里的“土皇帝”,对女人,孩子,和父亲的冷酷,是基于骨子里的人性丑陋的具体体现。余华把这种根毫不留情地拔了出来,晾晒在太阳光下,更多的是让人警醒,留出更多的空间让人性的大善大爱来填充。
这部作品的气氛是压抑的,每个人的灵魂都在这种压抑中呼号,挣扎,挣脱人性的扭曲,环境的冷酷,呼吁光明的到来。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沉郁交汇,交汇在一个大时代的拐角里,交汇成一曲社会前行的苍凉有力的乐章。
品味这部作品,思绪顺着它的脉络延伸,有时觉得不是行走在作品中的世界里,而是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父亲,母亲,哥哥,弟弟,爷爷奶奶,以及周围许许多多有关的人物。他们的命运,生活,喜怒哀乐,就是我们周围活生生的案例。在那个群体中,又有几个孩子没有经受过父亲的暴打,又有多少个邻里不为琐事争吵不休以至于大打出手。人们的生活,不是风平浪静的西湖,更不是惊涛拍岸的赤壁,而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你我大家依旧维系在家的这根主脉上,向着希望前行。
而赖以生存的家呢?又被更大的根所吸附,这就是村庄,村庄又在社会的洪流中滚滚向前。
父亲举起的铁拳,弟兄几个佝偻着身体,用最顺从的方式承受着,即使弟弟因为锯断桌腿,被父亲打得一个月都坐不了凳子,他也不会抱怨。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宰。既然父亲供给着他生命和生活的来源,那么父亲所有情绪发泄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的,再天真活波的性格在父亲的暴怒下也只能是一只绵羊。当作者把孙光明被打的情形展示在大家面前时,有人会指责他的父亲没有人性,对孩子下那样狠的毒手。其实,在那个时代,父母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非常普遍。这是当很多家长和孩子无法想象,难于接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大人与孩子的关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今的孩子们都成了家长手心里的宝,别说打骂,就是犯了错误,大声呵斥也觉得过意不去,唯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当然过度溺爱也不可取。当我重新回味这个场景的时候,为两股时代浪潮的冲撞,一个新的观念的出现而惴惴不安。大人与孩子应该这样相处,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祖父孙有元,是那个穿透时代的灵魂人物,从年轻时的英姿飒爽,到晚年的悲凉境遇,值得我们研读思考。旧时代,让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被生活逼成了滑稽的混混,他是那个时代的悲情人物。可是,经受一生磨难的他到了晚年,又不得不弯腰低头,低三下四生活在儿子巨大的阴影中。人哪!活着不易,年轻时与旧时代抗争,风风火火,铿锵悲壮。老了,老了,当身体的机能下降到不能创造财富,不能为下一代劳作奔波谋幸福的时候,就只能像一个蜷缩在角落里的狗一样生活,不能呼喊,不能反抗,只能委屈巴巴地活着!活成一具行尸走肉。可孙有元不愿意,他用微弱的狡黠反抗,即使伤到了无辜的亲人,也没有羞愧感。与其说是老人太无情,不如说是现实把他逼成了一个为了自保而不择手段的冷血动物。纵观现实中,孙有元的身影飘来飘去,像云一样在我们周围游荡。
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可怜巴巴的人活成了孙广元,他们不甘心岁月的捉弄,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无奈中把头低的更低。试想一下,青壮年时期的我们面对那一个个弯下去的脊梁的时候,那冲上心头的孝字会把你的良心击打出来吗?就在孙有元快要死去的时候,我看到了孙广才的忏悔。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会良心发现吗?如果是,为什么偏偏在他父亲死去才会有呢?是恐惧还是其它别的原因呢?
孩子的心就像泠泠作响的山泉水,清澈纯净,他们的友谊也像湛蓝的天空一样纯洁无暇。走过来的童年,我们也有着国庆,小青与那样纯真的友情,天真无邪的童年,也有些故事像小说中那样,经历背叛,疏离,最终重归于好。我喜欢这样动人的情节,喜欢对童年那样的生动的描写。他们没有大人心理那样复杂,尽管有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会让小小的心灵之间产生隔阂,可那种隔阂是暂时的,过不了多长时间,友谊就会像水一样冲开横亘在人们心上的堤坝。大家又会把自己的心交给对方。善良,天真的本性,是连接彼此心中的纽带,也是涤荡心中郁闷和苦恼的浪花。
所以,孩子是上帝带给这个世界的天使。年龄,会使天使的色彩渐渐淡去,让纯洁无暇的心灵上染上越来越多的世俗的尘垢,难怪人们会那么疯狂地追忆童年的生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有的时候,几个胡子拉碴的老头挨在一起,目光迷离,话题转移到几十年前的自己。从父亲的耳光到妈妈的心疼,从昏天黑地的嬉戏到玩过头时彼此拳脚相加,再到老师和父母那里去告对方的黑状,从老师惩处自己到放学时彼此恩怨的解除。作品中,余华老师真切而生动描绘的,就是我们逝去的童年生活,让人感同身受,引起强烈共情。至此,我们也不会去怨恨张清源老师,也不会记恨林老师,因为那都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有的人物,都是章节中匍匐前进的小角色,构成了时代的边边角角。
点开作品,王立强,孙秀英,翩然而来,他们露出了牵强的微笑,迈着沉重的步伐把那个时代的每时每刻都踩得那么深,压抑得人不敢大声出气。关上手机,苏氏兄弟,王跃进,还有大大小小各色人物在眼前粉墨登场,为那个时代的自己奔走呼喊。
倏地,我有种莫名的期待,期待余华老师再次挥起感天动地的妙笔,用文字的力量为他们打开厚重的精神之门,让温暖的阳光把他们心头的沉郁清扫一空。
忽然,眼前的浮草舞动起来,风来了,它把酷热冲淡了一些。夏日之风,你能把我的期待带到余华老师的身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