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旧时光】通电(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旧时光】通电(散文)


作者:陌小雨 进士,630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21发表时间:2023-07-30 10:05:08

一、
   一辈子习惯了煤油灯的穷山村,当看到乡里亮堂堂的现代化灯泡时,那兴奋的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时,内心的震撼。电灯泡比煤油灯亮堂多了!自从乡里通电后,住在崇山峻岭里的农民就日盼夜盼,幻想着有一天自家的房间里也能安上一个明晃晃的灯泡,照亮房间里的角角落落,看清小说里的那些细小的文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住的竹子寨用的照明设备依然是以煤油灯为主,蜡烛次之。蜡烛可是稀罕物,平时舍不得点,只在灯里没有煤油的时候,用来接替照明。在穷苦人家家里,每家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煤油灯。如再穷一点的人家,就点桐油灯。桐油灯很暗,没有煤油灯那么好用。在农村的田野里,有许多梧桐树,梧桐树长出的梧桐果可以卖钱,可以换点桐油回来做灯油。我们村比较偏远,通电也是一个老大难题,山高路陡,线路不好架设。
   煤油灯花样繁多,家庭条件好的,会有那么一两盏煤油马灯。马灯的好处是不怕风吹,全身都用玻璃罩子和铝架包裹着。而用玻璃高脚瓶做的煤油灯就简易许多,上边也有个玻璃罩子。玻璃罩子摔破后,就只能一只手拿着煤油灯,另一只手护在灯芯处,避免被风吹倒。桐油灯就更简易了,低矮的小铁圆锅或者陶瓷类,有点像烟灰缸或者缩小版的炒菜锅。不管这些照明设备做得有多精致,也敌不过通电后那亮堂堂的白炽灯,在夜空下放射的光芒。听说有的探照灯,能照去很远,能将夜空变成白天一样明亮。
   煤油灯的光线太暗了,亮度不够好,许多东西都看不清。尤其是缝衣服穿针引线的时候,穿针的那个小孔,特别考验眼力与经验。往往每次穿针线时,要来回穿插几次才能成功。在小的时候,母亲缝衣服就会叫我来帮她穿针线,线穿好后再递给她。所以小的时候,就特别期盼家里能通上电,这样母亲缝衣服的时候,就不用那么费力了。
  
   二、
   乡里通上电后没几年,县里派人来,把电线杆一根一根地扎在了大山里的土地上,连成了一线。那时施工人员都很认真,十几人抬着粗大的水泥电线杆上山下山,干得热火朝天。电线杆立好后,电工人员就用脚扣一点一点地爬到电线杆顶部架设横杠,安装绝缘陶瓷固定桩,将三根粗大的铝丝高压线固定在绝缘陶瓷上。
   感谢祖国的英明政策,对偏远山区的扶贫支持,才得以让山村日新月异,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也是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公卓越的眼光,才让幸福走入千家万户,才让家家有饭吃,家家有电照,让祖国走入繁荣昌盛。
   主电线杆线路架设好后,就剩各村通电了。很快,各村村干部都开始忙碌起来,看谁先申请通上电。那时候的农村刚结束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都还是一穷二白,兜里没俩钱,拮据得很。但好在国家有政策扶持,县里运来了庞大的变压器设备,安排给各个村落,以减轻山区农民的压力。那时候变压器是用汽车运到乡里的,到了乡里后再用拖拉机运回村里。我们村的变压器是存放在土地坳小卖铺的一间空房子里,还落上了一把大大的铜锁,以防被人偷了。
   有了变压器后,安装变压器就成了头等大事。于是村里许多村干部就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商量变压器安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可是村里讨论来讨论去,每个村干部的意见都不统一,都想将变压器装在离自己寨子近的地方。作为每个寨的村领导,都想为寨子的利益做贡献。在那个每个寨都穷得叮当响的年代,能省一点是一点,谁也不愿意多凑一份钱来拉线。你可以说有许多村民有点自私,但你不得不考虑人性,人性的特点就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村里开会吵了许多天,也没有吵出个结果,吵着吵着不欢而散。由于村里每个寨都离的比较远,安装的位置就成了争吵的对象。争吵的争议结果就在三个地点,谁也不让着谁,都想尽量地安装在离自己寨子近一点的地方。
   一个村四个寨,还有零星的小组和独门散户,地理位置比较复杂。而在这几个寨子里属我们竹子寨的人数最多,是一个大寨,也是最强势的一个寨。在偏远地区不同于城里周边附近,因为大山的阻隔,所以农村人都以寨为中心,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在村干部们开会讨论的同时,寨子里的年轻小伙们就开始聚集在一起,商讨着如何把变压器偷偷抬回来的计划。果然没过几天,竹子寨的人终于动手了。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吃完夜饭后的小伙子们,个个都溜出了家门。
  
   三、
   竹子寨离存放变压器的土地坳也不过两里路程,十几条汉子在手电筒与火把的照耀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出发了。他们想着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偷偷把变压器抬回来。
   计划很完美,走到存放变压器的大门前后,一根撬棍对着锁头“哐”地一声,用力往下压,锁头连带着铁环一起被撬开了。几人一拥而上,一根长长的棺材杠就穿过了绑着变压器的钢丝套,八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起就走。可正当他们抬出门口没多远的时候,就被小卖铺里起夜的人发现了。于是,小卖铺起夜的人开始大喊起来,叫声很快惊动了小卖铺里睡着的其它人。听到喊声,小卖铺里顷刻间亮起了光亮,房间里的人纷纷穿上衣服急急忙忙跑了出来,手电筒一顿乱射。见到有人抬变压器走,小卖铺的人很快明白了原因,于是几人分工明确,朝着不同方向跑去。他们要去其它寨子里喊人,把竹子寨的人拦下,不让他们抬着变压器走。
   没过多久,山里响起了嘈杂的声音,火把在晃动,每条路上都亮起了手电筒。看着这漫山遍野的光亮在各处飞奔而来,抬着变压器的竹子寨村民心里也有点慌了。当其它路的村民赶到时,变压器已经抬到了河边,过了桥。桥对面是几丘很大的农田,是整个村子的最低洼处。此时正值初夏,农田里都长出了葱葱郁郁的禾苗。禾苗整齐地排列在水稻田里,像一个个精神焕发的卫士一样,守着那一弯夏夜,看着这热闹的场景。
   突然一阵风吹来,夹着河床里的一丝凉意,给抬着变压器满身大汗的汉子们和前来阻止的村民带来些许清爽。他们呼喊着,吵闹着,人影来回穿梭。从来没有过这么热闹的水稻田,此刻热闹极了。只见四处都是火把晃动,人影穿行,整个现场乱哄哄的,杂乱得很。人数太多,田埂根本挤不下,只好在田里到处乱穿。随着村民不断增加,农田里已经炸开了锅,不断的有人向变压器涌去,阻止着抬变压器的人。以前两里地的路不用多久就能走完,但今天,这条路却显得那么漫长,怎么走也没能挪腾出多少步伐。
   刚开始村民们都还很克制,没有发生什么械斗,只是赶来的人不停地趴在变压器边上,拉着变压器的边角不让走。眼看情形不对劲,于是竹子寨的人分出了一个人回去喊人增援。半个小时后,竹子寨来的路上亮起了长长的火把,像一条长龙一样奔袭而来。随着支援赶到,变压器又开始挪动了。竹子寨支援的人员分出了一部分人去拉变压器周边趴着的其它寨的人,另一部分人则阻挡在后边,互相对峙,推搡着,谁也不让谁。但很快,对方也不断的有人赶来增援,整个农田里都站满了人。但即使如此,我们寨子在人数上还是略微占了一点优势,所以抬变压器走走停停,越来越靠近上坡路段。
  
   四、
   抬变压器时,我父亲也收到了消息,带着个手电筒就往事发地跑去。小时候的我也爱看热闹,不嫌事大,父亲前脚刚走,我后脚就跟着出了门。我们寨一共四个组,我父亲是寨子里的一名小组长,那时刚好三十七八岁,正值壮年。父亲一去不仅不帮忙,还在阻碍了寨子里的大好事,在中间充当起老好人来,两边劝架。
   看到父亲这样不知好歹,寨子里的年轻人就开始谩骂父亲不要多管闲事,有在我身边的就劝我去叫住父亲回来。听到寨子里的人一说,我焦急不已,急忙大声喊父亲回来,让他不要参与。父亲听到我的声音,就往回走,责怪我不该来。我强词夺理要求父亲不要去掺和他们的事,这样会被寨子里的人骂的。可父亲还没消停一会,前边又闹腾起来,越闹越凶,甚至还开始扭打了起来。父亲见状,又冲了出去,无论我怎么叫,他也没听,只能干着急地在那里跺着脚埋怨他。
   人越聚越多,其它寨连妇女都上了阵,拿着把镰刀在那里叫嚣着,给自己人摇旗呐喊助威。然一切都是以实力说了的算,整个村子最有脾气和有武力值的年轻人都在我们这边。很快,变压器就被抬出了水稻田,往山路上走去。
   抬变压器的村民,许多人都弄得满身是泥,田水湿漉漉地粘在裤管上,还带着几只蚂蝗。最可怜的是那丘水稻田的主人,刚插了秧,就被弄得一片狼藉,许多禾苗都被踩坏了。那丘水稻田是其它寨的责任田,可以想象,第二天他是有多么无辜与无奈。
  
   五、
   变压器被抬上小路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复杂的情况发生。山里山路陡峭,地势狭窄,不方便施展身手。就这样,因为路况,许多其它寨的村民不得不被堵在后边,再也无法前进一步。眼见变压器就这样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抬走,其它寨的村民气得牙痒痒的,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变压器被抬走,急得站在田埂边上骂起娘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变压器被抬到了寨子里,就放在我们组的晒谷场上。为了防止变压器被雨淋到,寨子里的村民就拿来一张薄膜盖在上边。
   本以为好不容易将变压器抬回寨子里,大伙应该高兴一场。可谁知没过几天,这事捅到了乡里。乡里出面解决,衡量各寨的利益,将变压器安装的位置定死在了一处,这事就再也没了争端。
   轰轰烈烈的一场闹剧,在无声无息中,变压器又被抬了回去。很快乡里的电工人员就来村里组织村民一起安装。变压器安装好了后,各寨纷纷采购水泥电线杆和铝线,然后又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开始了。
   没过一个月,我们寨也通上了电,家家户户亮起了透亮的灯火,将天空照得通亮。紧跟着,随着打工人员带回许多电器,一个个村寨灯火阑珊一片,将山沟沟里映射得美轮美奂,美极了!

共 38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村通电,这个工程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创举,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偏远农村依然是以煤油灯照明为主,于是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基建工程,让国家电网走向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让千家万户都能通上电。竹子寨也是一个偏远山区农村,在国家的支援下,也展开了热火朝天的通电工程。农村通电就需要变压器,电线杆,高压铝线的主要设备。然而竹子寨所在的村落因为县里送来一台变压器而发生了争议,都想让变压器安装在离自己寨子近一点的地方。在那个刚结束集体经济走入改革开放的年代,老百姓是很穷的,都想给自己节约一点拉线的钱。于是在村干部商榷无果后,竹子寨的村民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把变压器偷偷抬了回来。然而在抬的过程中被其它寨发现了,就发生了一个寨民与寨民争抢变压器的闹剧。好在乡里出面耐心解决,平息了各方纷争,终于得以让各寨都通上电。文章主旨明确,内容朴实。记述了上世纪农村通电的一个片段,充分表达了农村农民对通电的迫切愿望。一篇佳作,力荐共赏!【编辑:何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3-07-30 10:06:50
  问好小雨,感谢支持社团。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7-30 10:20:55
  感谢社长的精彩按编,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范明秀        2023-07-31 11:19:01
  仿佛回到小时候,回忆童年小雨老师改了文风,不错不错,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7-31 13:10:28
  谢谢老师来访!哈哈!敬茶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