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泾川味道(散文)
泾川是我的家乡。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泾川人,据父亲讲,泾川史姓人都是元朝史天泽的后裔,祖籍应是河北正定人,天泽有八子:长子名格,颇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据父亲讲我们应是其八子彬的后代,史彬也官至中书右丞。而母亲是解放前泾川县城最大财主高家的三小姐,当时在泾川有句顺口溜说“高完家,有钱家”。高家上可追寻到高闯王高迎祥,而完家就是泾川的完颜家族,大金皇帝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后代,史家和完家都有其祖祠及画像,当地人叫“影”,每年正月初一供后人瞻仰和祭祀,史天泽和金兀术曾征战多年,而他们的后人则在泾川这块土地上相居相邻数百年,甚至通了婚,都成土生土长的泾川人。
按照史氏的名字命名的要求,父亲是荣字辈,我们弟兄则是建字辈。父亲有兄弟姐妹4人,在6岁时爷爷奶奶相继病逝成了孤哀子,一生没念上书,但聪明伶俐,很会做生意,也可能是受了没读书识字的影响,即是在大集体年代,那怕有多困难,都让我们兄弟姐妹读了书上了学。
泾川人除罐罐蒸馍、火烧子、泾川面筋外,最让人回味的还是泾川的细长面。我从18岁考上学离开家,这都多少年了?身在其中的时候你不觉得,离开以后,才会想念。人的嗅觉是离记忆中枢最近的,对味道的回忆会让你立即想起多年前的场景。空气里一股飘香的味道,我们泾川人会闻出来那是泾川的味道,就像听到一首有很多回忆的老歌,一下子融在其中。
食物带来一种乡情。当你吃不到家乡特别诱人的细长面时,你会觉得那碗面真好吃呀,特别好吃。虽然泾川细长面没有走出泾川,没有像兰州牛肉拉面在任何城市都能看到它的的招牌,但舌尖上的味道是骗不了人的。不是泾川人吃不出来,那真的是有特别大的区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美食。就好像虎跑水才能泡出清香淡雅的龙井美茶,用泾河水做出的泾川细长面味道也很独特与众不同。
泾川细长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泾川女性擀的长面。泾川女性她们一代又一代把面擀了千年百年,把面擀得线一样细一样白,面之细之长之白,使你分不清是面是线,线是面。人们说,长面不是擀出来的,是从棉团般的面团中抽出来的。凡是泾川女性都会擀细长面,不会擀细长面的女性没有资格得以泾川女性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泾川女子已经擀不出如母亲擀出的细面那样,调不出那样的汤来…
其实,泾川的细长面以细、长、韧为特色。调面要用荞杆灰水,逐渐加水,不断搓揉,合成块状,严封回性,然后再反复揉丸,表面达到光亮,再搭擀杖擀,薄厚要均匀,切面用长刀。调料突出味醋和油泼辣椒面,吃时一般配辣椒丝、大蒜片、咸菜等小菜。长面之细之长,之韧之软,让你分不清楚,是面、是线,面有多长爱有多长,面有多柔情有多柔;面有多细心有多细,味有多美人有多美,叫你吃十几碗还不饱还不满足,那细而长的面,那浓浓的乡情,让你永远也忘不掉,不仅仅是面,而是泾川人的情。
泾川这块土地是西王母发祥地,是中华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文明与文化从这里发源,而源头的先祖们就格外严格的要求自己,因为严格要求严厉指教才造就了这些小吃和做小吃的人,才有了这小吃既高且难水准,要不然,天下各国人人都会做了。
小时候,不论是逢年过街,还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下乡的工作组,都喜欢吃母亲做出的长面。母亲早早地就要先把面和上,和面,我们也叫调面。面要石磨磨的三遍面,三遍面指磨一次用绸箩箩一次,磨三次箩三次后的面。现在的优等粉不行,要有筋丝的麦子磨的面最好。好的面要用荞麦秆烧成的灰淀成的灰水调,现在用少量的碱水,适量以人吃时尝不出有碱味,但要起到精与韧的作用。调面要用黑瓷盆,瓦盆搪瓷盆往往因用力过大而使面盆受伤断裂。调面水一点一点那么往面内溅,另一只手快快地动面,摸搓,不久,面成了索子,索子极细极长,大小均匀,然后挽高袖子,放下水碗,盆放在风箱上,人高高的站着,那么用手搓,一直是搓,二十分钟过去,搓了再搓,满盆还是面索,不要怀疑一直搓到什么时候,就这么搓下去,搓了再搓,同有了块形,许多面索粘成了团状,但随时可散,再用力搓,半小时过去了,加几滴水,再搓,反复多次,面看起来很干,但水不能再多加,就用手那么压、搓、挤、揉,从外往内,如包包子,口子在中心。一小时过去,一块面成了,约五六斤,用湿毛巾包了,放在无风温暖处,再调另一块,一块面正好擀一案板,面的单位是“案”,一般人家每顿擀三案面才够吃。
然后是醒面,也叫回面。就是将调好了几大块面,将面块放二三小时,就可以擀了。
最重要的是擀面,擀面最关键,我家的案板是用百年的四尺宽六尺长的枣木板做成的,母亲站在案下还要站在小凳子上。与案一样长的擀杖先不用,先揉面,不用撒面泼(干玉米面或小米面,防粘),那么揉了又揉,面已比刚才柔和了许多。揉二十分钟,用拳头压成饼状,用小擀杖从外一点一点、一圈一圈擀开去,再卷到擀杖上,推到前拉到后,一下一下边推边搓,力用在掌心上,不能轻不能重,轻不见效,重使面裂纹。再换上长擀杖,以满案的幅度,大跨度大力度地推进去,拉出来,出--出--地响着。每一次拉开,均匀撒了玉米面面泼,防止粘,每卷一次,让一点,一让一让的作为擀杖卷面和这次来去擀的起点,面始终是圆的。有的人擀面面起了大泡,边上有了口子,中间裂开,便是外行。要在四乘六尺大的面积时时里擀成一样厚,不烂不硬不软即好。
切面是母亲的最拿手的手艺。面擀好后,再撒一次面泼,卷在擀杖上,一前一后叠起来。切面刀有尺五长或二尺长,十斤左右重量,是专门切长面的。一只手抡起来,是抡不动的,只有拖在案上,一下一把,左手压在面上,指甲盖要弯曲得看不见,四指的第二骨节突出,以此骨节与刀紧逼,骨节每次往后让的距离,就是面的宽窄,让一下,刀抬起,切一下,让一下,切一下。外地人一刀一刀切,一天也切不好面。她们切,只听咣当咣当响,以一秒钟切一次的节奏,切一会,停了,将那面提起来,一样的长度,无一根断的,宽窄适中,中间一折,便是一把子面,一案面切四五把,直到擀四案切完为止。
最后是做汤,汤做的如何,直接影响着面的味道。那时候我们都住窑洞里,灶窑是锅台连着炕,前大黑老锅里正烧开水准备下面,后锅里开始炒汤,即炝臊子汤,将不足半斤大肉切成琣粒大的方块,倒一点清油,很少很少,倒入葱花和大量的辣面一炝,倒入臊子肉再炝,速加鸡蛋饼切成的菱形小块,以及黄花节,薄薄的豆腐小丁,白萝卜小丁、这么炝三五分钟,再加上少许鸡汤,红红的辣子面就油油地漂起来,吹一口有洞,不吹便漂着罩着汤的表面,将臊子汤舀出来,再兑上鸡汤、开水,扔一点绿色小菜点缀。大锅的水早已沸腾了,一次下一把面,只沸一次,就捞,在凉水盆里冰了,手抓起面,高举过头顶,面的下头还在盆里,脚踮起来,胳膊不能举得再高,提起面,水淋干,一折一折放在碗里,只有少半碗。用汤浇三次,倒三次,上面搁少半勺汪汪的辣子臊子汤,再加一勺汤水,这便好了。四个茶杯口大小的小碟里,大蒜切成纸厚的片状,浇了盐醋,咸韭菜、芹菜,加一个黄瓜丝或其他小菜,就着四个小菜“吸溜”、“吸溜”吃起来。
黄土高原以陇山(现在叫六盘山)为界,分为陇东陇西,泾渭河流域盛产小麦,泾川古时称安定、泾州、是华夏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长安的门户。在这片广茂的大地上,都是以小麦面食为主,山西的刀剥面是剥出来的,兰州的拉面是拉出来的,热干面是蒸出来的,挂面是挂出来的,饸饹面是压出来的。而歧山、灵台的臊子面与泾川的细长面又是同宗同祖,都是擀出来的,只是泾川的长面之柔之韧之细,那汤之鲜之荃之味长,你无论如何不相信是用很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改革开放了,人们居住的条件改善了,母亲也离开我们几十年了,每次回到老家,不论是几个姐,几个嫂都会做泾川细长面。但总吃不出母亲做出的味道。
泾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又盛产水果,除桃、杏、李子、枣、柿子、核桃外,最著名的是泾川大水梨和齐梨,齐梨主要在泾汭河的川里,以王村、汭丰产的为最好。一到秋季,其颜色是一律的黄色,成熟在秋天的同一个早晨,只黄一点,已诱得人涎水不止。而形更吸引人,形如立起的罐子,上下小,中间稍大,结结实实,只这形状就让人产生内涵实在的信任感,似乎一次吃不尽一个梨,想起罐子,又太结实,吃不了,咬不动,不免发愁。但咬一口,极酥。酥得使人觉得劲用过量了,嚼起来极省力,却不是软绵无味,而是酥中有脆,越嚼越甜越香,香气沁人心睥,略略带酸味。
每年八、九月份,我家的梨就长大了,热透了。父亲总会一个一个地摘下来放进竹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麻纸包好盖好放到窑洞里。藏到腊月、正月、二月,担到泾川县城最繁华的汽车站前去买,记得父亲身穿羊毛毡做成的外衣,头戴西爪皮型的帽子,在左公柳下,“泾川大水(fei)梨,一毛钱sang个。”、“好梨”、“好梨”地叫卖着.父亲的叫卖声音甜之极很有特色,而一声“秤锤梨”,叫卖声却是闷闷的响雷一般,声也如秤锤。事实上叫卖声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东西过往的哪辆车子不停下,能不买了带去?父亲曾说过,买了他梨的司机,刚东出泾川窑店,西出泾川王村镇,到达长武或平凉的地界,就有一种奇香奇香之味在车中散发出来,似木瓜桔子,似香蕉,似苹果,一似杏似桃,什么东西如此馨香?众人围了车子打问.司机久久地纳闷,忽然,自己长唉一声,发现是车中之物生发香味,是泾川梨的香味。呀!泾川梨这么香?卖不卖?不卖?众人用极高的高价硬是买了去,司机好歹留下一点,开车再走,走到西安兰州,愈发出香,香气成了旋风,车过去引起的风全成了香风,走到哪里人围到哪里,走到杭州上海,走到新疆四川西藏,如一车香瓜走遍大江南北便引来一条横贯南北的蜜蜂长阵。司机这才后悔买的少了,再返回已来不及,而闻到香的人牢牢记住了“泾川齐梨”四字,去不了泾川,见有人往泾川方向去,就千言万语叫一定带上泾川梨。于是,来泾川的人必带泾川梨,走出泾川的人必带出泾川梨,三带两带,就带出了名声。
事实上在泾川这块土地上,一点也闻不出齐梨之香,如进了酒窑闻不出酒香一样。刚走出泾川地界,味便出现,越远越纯越鲜,越是走遍全中国,越有不可替代的味,完全是得益于一方水土啊!人人大叫:这是泾川的水土香,不是梨香,只有离开泾川,才显示出在全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泾川齐梨香。这种香是集中了世间所有水果之香而又不失梨之特色的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