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流年】悲悯,是一泓温情的泉水(散文)
一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泉水
只有你,只有你
有一颗悲悯的心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泉水
当所有的上位者
都愿意营造这样的静水
我们的人间
才会有永不凋谢的春天
……
这是早些年,我读冯至先生的《杜甫传》,随意写在扉页上的一组分行文字。
天色傍晚,草丛之上,蚊虫嗡嗡,如黑云漫卷。
一辆破卡车上,凌乱摆放着音响设备,锣鼓铙镲,刀枪剑戟,一架边鼓,二三把二胡,四五只戏服箱子。
“河南洛阳豫剧团”的表演舞台,就临时搭建在这样的一片草丛之上。
近日,阅读轻舟大哥为“民间戏曲人”鸣不平的散文《草上戏台》,我又想到了那年写的那组文字,同时也让我的思绪飘向不知名的远方。
那晚,回到家的轻舟大哥,躺在自家的乳胶床垫席梦思床上,还在担忧,那些演员,在大量蚊虫叮咬之下,如何安睡?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恭敬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我不会探索它罢了。
世界上,人应该有些高贵的东西。如人之品性,而我认为这“恻隐之心”就是人生中宝贵的东西。恻隐之心,不仅仅是对下的,也是对上的,不仅仅是对丑的,更多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消失。
三十多度的高温,那些“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戏服,汗流浃背,在台上拼了命地演出,下了戏台,竟然连十元钱一碗的大锅菜都舍不得吃。他们的生活至于如此不堪。犹如这满地荒草,兴盛衰亡。
在古代中国,从事歌舞表演、滑稽调笑、戏曲和说唱艺术等职业的人,有一个独特的称谓,叫做“优伶”。“优”和“伶”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优”指俳优和倡优,俳优专指滑稽调笑的一类艺人,像今天的相声小品演员;倡优主要指以乐舞为业的艺人。
轻舟大哥美文《草上戏台》中的“河南洛阳豫剧”团的演员,实际就是古人眼中的唱优。
《说文解字》将“优”训为“倡”,而“唱”“长”在古书中相通,《礼记·乐记》中有:“一倡而三叹。”故歌舞乃“优”之本义。
“优伶”作为职业名称在古代中国延续了数千年,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称谓慢慢淡出,已经不作为一个统一的名称了,取而代之的是“演员”“艺人”或者“表演艺术家”等称呼。
在中国古代,优伶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娱乐性是优伶文化的根本特性。供人娱乐,给人消遣是古代优伶最为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依据。他们始终是以一种“娱乐工具”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以优伶为“玩物”、为“消遣物”的观念在世人心里根深蒂固,且引以为常理。故在世人的观念中,优伶是下贱的、低等的和无主体意识的。
新中国成立后,演员、艺人,特别是授予“表演艺术家”的文艺工作者,地位大大提高。此时,他们工作的性质不再是“娱乐”为主,教育、感化、歌颂、激励等作用放在主要位置,尤其是在“样板戏”普及的年代,许多戏曲演员成为大众的“偶像”。
那天,读完轻舟大哥的美文,由于特别共鸣,我当即在文后写下:
我们这一代人的戏曲启蒙都来源于“八个样板戏”。想当年,作为戏曲演员是何等的风光啊。人生大舞台,风云变幻无常。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看到轻舟大哥的文中的“河南洛阳豫剧团”演员们“睡在荒草之上”的现实生活,深深理解轻舟大哥的“不寒而栗”。也曾看到网文“何赛飞大声呐喊”的影像新闻,当时没有用心关注,也不知道“呐喊”什么?中国戏曲的衰落,是一篇大论文,确实难以言尽。但读轻舟大哥的美文,我看到了一颗悲悯的善心在文中跳动。文字娓娓道来,细腻生动,比“何赛飞呐喊”更有力量。
这篇《草上戏台》是从轻舟大哥胸腔里发出的沉重的声音。
二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诗圣杜甫先生的名诗《江南逢李龟年》。诗成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此时,我们的诗人杜甫,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但诗人依然不忘为饱经沧桑的那个时代的著名艺人李龟年,发出这诗意的永垂不朽的悲悯之声。
诗中说到的“岐王”与“崔九”都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人物。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是当时的文化名流。崔九,又名,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又叫崔九,玄宗开元时期,他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值得一提的是崔九的另一个身份,他是“诗佛”王维的妻弟。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崔氏也就是崔九的姐姐病故,三十年间王维再未续妻,只身孤居,素食布衣,过着禅僧的生活。
这是题外话。
我要说的是,正是从杜甫的这首诗中,我知道了唐代最有名的优伶李龟年悲欣交集的人生。同时,这也是诗人杜甫用最最精练的诗意语言表达心中对最最美好时代的落幕,无限伤感和悲悯之心的诗证。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了。回到近现代。
过去看戏是享受,是欢乐。而这些自以为享受过的欢乐,现已不复存在。如今所有的文化都是消费,一方面是生活走向审美;另一方面是艺术消亡。中国文化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断裂,在戏曲舞台和艺人命运的身上尤为明显。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正以令人炫目的方式走向衰微。
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他们的种种表情和眼神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社会的巨变,将其托起或吞没。
台上的,是虚拟的人生。台下的,是真实的世态。虚拟悲剧,可以供人当作艺术欣赏。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呢?
轻舟大哥说:“这需要人一点点承受钝刀子剜肉一样的痛楚。”
此话再度共鸣。
三
认识轻舟大哥已经有好多年了。然而真正让我了解、敬佩轻舟大哥的,是在读了他的散文《与病同行》以后的事。这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写自己与病魔抗争的散文,读之让人心疼,也让人肃然起敬。这里不妨摘录一段原文:
去年,它(指病魔)就暗使魔法,在我六年前摘除患了肿瘤的右肾所在的区域,悄悄散播邪恶因子,引诱我肿瘤复发。年底,我住院摘了肿瘤,它又在我服用的药物里,偷偷添加副作用,让我吃麻麻苦,胃里泛酸,食物反流,腹泻,呕吐,声音嘶哑,听力减退,把我的全身毛发染白。
屈指算来,轻舟大哥与“癌症”病魔抗争了近十年了。
黄永玉说:人老不怕,就怕意志颓废和消沉。读轻舟大哥的散文《与病同行》,我深切体会到:疾病不可怕,就怕意志颓废和消沉。
轻舟大哥说,病魔虐我一整年,我依然读书码字儿一整年。打开轻舟大哥的江山文集,精品推荐文高达258篇。自2020年1月以来,三年精品文就有118篇,平均每月向江山文学网奉献精美的精神食粮三篇以上。除了“江山文学网”,轻舟大哥还在“齐鲁壹点号”上开辟了个人专号,一周最少发两篇,一篇小小说,曾获得45万点击量。为此“齐鲁壹点号”官方向轻舟大哥颁发了“新人奖”。
精神高于物质,正如轻舟大哥所说,实属人生小确幸。
一个年届七十而有重病缠身的“老翁”,其精神动力、写作渴望来自哪里?
我想寻求答案。最理想的答案,还是来自轻舟大哥的文字。
他站在菏泽的水边,予我回应:“读书吧,读书可以静心,码字儿更需要专心致志。这是转移注意力减轻疾患痛感的最好办法,也是让我最心灵愉悦的人生修炼方式。”
他独自一人登上凌云台,面对群山,他说:“人活得是精气神,是毅力。精气神旺盛,毅力坚强,爬点儿山应该不在话下。”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个作家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心灵,也是写作的内在生命需求。
纵观轻舟大哥近三年的118篇精品美文,特别喜欢他的两篇心灵对话,一篇是与苏轼的。
是的,如果要挑选一位最受当代人关注的古代文学家,非苏东坡莫属。作为北宋第一高产作家、中华文化奇人,从享受尊荣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热议不绝。因此,要说好苏轼,实在太难了,难在海量资料披览无尽,名家论文无数。当然,要说易也易,共识借鉴,最可敷衍成文。而轻舟大哥却独辟蹊径,以苏轼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起兴,有代表性地选择苏轼的三首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自题金山画像》,二篇散文:《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展开论述,夹叙夹议,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经,以苏轼的诗文为纬,隔空与大才子展开心灵的对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宦海沉浮,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苏轼能以超凡之心视之,实在令人钦佩。
欣赏轻舟大哥的人生态度:与美好为伍,与快乐同伴,以满腔热情,拥抱阳光。这篇散文格调昂扬,思维纵横捭阖,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可信。读之让人思索启迪。心灵的对话,表达的是崇敬,是感谢,当然也有人生经历的共鸣和惺惺相惜。
另一篇是与沈从文的,这篇对话写得非常入心,轻舟大哥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觉,通过对沈从文先生七张不同年代照片的解读,让我们普通读者,对先生的人生阅历和生命的光影线形有了非常感性的了解,对先生的文思哲思之理解,好像有了一把捷径的金钥匙。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沈从文先生墓碑上刻有的两行字,也是先生的箴言。先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了解另一个人,首先要在心中理解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在文学中理解历史,在行走中理解世界,死读书不能改变人生,实践才能创造世界。
众所周知,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之路,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新路;先生的文物之路,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精湛研究,提升了我们对文明进程的理解水准。然而,要真正走进先生的内心,理解先生人生之路上所蕴含的价值,与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才智。
轻舟大哥显然知道与先生对话的不易,他一颗崇敬之心,一颗朝拜之心,不远千里,走访先生故居,两个多月来,大量阅读先生的小说、散文、传记。随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实地考察,先生从外在到内在的形象,逐渐在心中立体而丰满,“照我思索”的模式也在心中荡漾开来。
这篇散文语言精练,情感真挚,对话入心,激情澎湃;咫尺篇幅,可见万里之遥;情趣高雅,内蕴崇敬之心;构思精巧,错落有致,显示了作者的文字与思想之厚度。
悲悯之心,在轻舟大哥的多篇散文中可以切身感受到,《草上戏台》更甚。为弱势者发声,为美好事物的消失而呐喊,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抽象的立场,这确实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作家生命的内在需求。我想,轻舟大哥配得上这样的作家称号。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泉水。谨以此文向轻舟大哥致敬。向轻舟大哥的悲悯之心敬意。
明月前辈用真情谱写出了如此好听的声音。在明月前辈心中,轻舟前辈就是永远为弱者发声,为美好呐喊,善良正直。和疾病作斗争的一名快乐的、坚强的战士。
问候明月前辈,祝秋安!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