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立秋(随笔)
午梦中,隐隐听到窗外的蝉鸣声声,一浪高似一浪,像极了夏天的告别演唱会。
记得木心说过,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的秋天吹来的。读后禅意十足。转眼间,热情四射的夏天就要徐徐落下帷幕,尽管立秋节气即将来临,可天气估计还要热上一阵子,常有“秋老虎”的余威发作。老家人常提及,立秋熬热十八天。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想想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劳动人民的智慧多是来自长时间的观察积累,经过了岁月的检验。印象中,这样的话语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说起立秋,又想起来一句谚语: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据了解,农历六月立秋为早立秋,即公秋;农历七月后立秋为晚立秋,即母秋。也有一说认为,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
昨天,到城东的宁城公园转了一圈,发现湖里的荷花凋零了不少,可能过了盛花期吧,荷叶丛中倒是挺立着大小不一的莲蓬。梧桐一叶动,天下尽知秋。对节气来说,植物往往比人敏感,哪怕轻微的悸动,都有细小的变化。春华秋实,院外的几颗石榴愈来愈红了,像是吃醉了酒,在风里呆呆地挂在枝头上,默默地等待着成熟的那一刻。
经过一夏的烤验磨砺,田地里的庄稼又将迎来了丰收。眼下棒子(玉米)正顶着天樱,好像古代头戴盔甲的士兵,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地等待人们的检阅。行走在田间的小道上,看到无边的青纱帐,心中不由得想起了“震撼”这个词。清香的泥土气息,让人禁不住深呼吸。这种久违的乡土味间杂着芬芳的甜蜜,棒子散发的气味吧,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时的故乡。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这个时节少不了去庄稼地里干活的,比方说,下地薅草、劈棒子叶、打农药之类的,有时也去放羊。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或许忘不了那些看似简单,实为劳累的农活。尤其是在棒子棵里薅草或是劈棒子叶。由于棒子地里密不透风,酷热难耐,身上的衣裳如水洗一般,再加上棒子叶还剌胳膊,那滋味真是不好受。为棉花打农药更甚,烈日下披上塑料布背着几十斤重的农药桶,缓慢在棉花垄间走动,还有刺鼻的农药味,现在回想当年打农药的那一幕,仍心有余悸,因为,听说过有人打农药中毒的。不过,劳动也有意想不到的快乐,我就特别喜欢在豆地里捉豆虫,感觉很好玩,干起活来也不觉得累。肥嘟嘟的豆虫多为绿色的,也有极少黄褐色的,它们藏在豆叶下比较隐蔽,不仔细看的话,很难发现它们。一旦被捉到,它们会激烈地扭动着身子想要挣脱。胆小的女孩子见状会吓得尖叫着扔掉它。当年,感觉老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像,小麦、棒子、豆子、花生、红薯、谷子、绿豆、芝麻、棉花,还有秫秫。现在明显少多了,比如,棉花、谷子、秫秫之类的,鲜有大规模种植。比较常见的不外乎,小麦、豆子、棒子、花生几样,也许,与现在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关。
其实,在田地劳动,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也让我们早早地知道父母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有人说,年轻时吃点亏、受点累不是坏事,能磨练人呢。想想也是,少时苦要比老来苦好点吧。苦尽甘来,这多半是人们所追求期盼的。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庆幸的是自己有过一段难忘的农村生活经历。
立秋了,早晚上会明显感到有些凉了,可中午头还是热。老人常说,天不热怎么长庄稼啊。为了秋的收获,我们不能拒绝老天慷慨无私的恩赐,毕竟,万物生长靠太阳。记忆中早年在老家,母亲喜欢三伏天里腌酱豆。待炒好豆子,她会叫我去田地头捋苘麻叶回来,捂酱豆用。当把捂好的酱豆放进坛子里密封了,放到太阳底下晒,接下来便是耐心等待了。过上三四十天左右,也就是立秋前后,酱豆就可以开坛吃了。喝糊涂就着酱豆,美得很呢。有好多年没有吃过母亲腌的酱豆了,有点怀念。
四季轮回,岁月流转,没有比春夏秋冬的次序更如人意,所有的美好都将在秋天呈现----瓜果飘香,丰收在望!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