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崇祯皇帝的亡国之路(随笔)
崇祯帝十七岁登上皇位后,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拨乱反正,让官员和老百姓拍手称快,看到了希望所在。
如果崇祯帝能顺应民心民意,顺势而为,励精图治,明朝仍可重振旗鼓,实现中兴之象。
奈何崇祯帝没有抓住机遇,错失良机,抱恨终生。造成如此结局,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崇祯帝作为人君,在治理国家方面,虽殚精竭虑,试图重振大明雄风,却在施政的过程中,颇多失误,造成混乱,最后陷入绝境,身死国亡,令人唏嘘。
铲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崇祯帝拔除毒瘤,无疑大功一件,但令人遗憾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并没有被完全肃清,仍有一部分漏网之鱼,隐藏在朝堂上,他们蒙蔽圣上,搬弄事非,排除异己,使明朝陷于困顿而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主要是崇祯帝年轻,缺乏智慧,威严有余,温和不足。他刚愎自用,自认死理,不肯虚心听取大臣的忠告,善恶不分,连诛股肱大臣,自毁长城,把国家弄成一个烂摊子,无法收拾残局。
袁崇焕是位智勇兼备的帅才,具有丰富的临敌经验,威望极高。崇祯帝启用袁崇焕时,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扭转危局。他亲切地询问袁崇焕:你要花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收复辽东?
袁崇焕见崇祯帝如此性急,随口回答说:五年时间就够了。
崇祯帝闻言,大喜过望。要知道,满洲在东北兴起,攻城陷地,烧杀抢掠,是明廷的心腹大患。袁崇焕保证在五年内解决边患问题,这令崇祯帝喜出望外。
袁崇焕深知,要收复辽东,困难重重,所以他进而向崇祯帝提出要在粮草、兵员、军械、军饷等方面要满足军队的需求。崇祯帝爽快答应。
当时,有位大臣在旁悄悄提醒袁崇焕说:五年之内,你哪能解决边患难题呢?你这样忽悠皇上,到时候如何收场?
说句实话,后金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它从一个部落发展为一个新兴国家,羽翼渐丰,国力强盛,绝非五年之内就能解决的难题。
关于这一点,袁崇焕比任何人都明白。袁崇焕在崇祯帝面前夸下海口,确实犯下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能逞一时之气,欺骗圣上,蒙混过关。
要知道,崇祯帝小肚鸡肠,他会清清楚楚地记住你说过的每一句话和你做过的每一件事。后来,这件事成为袁崇焕被害的主要诱因。
自古以来,君无戏言,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说话,千万要小心谨慎,要三思而后行。袁崇焕即使有十成的把握,也要多预计一些时间,不能把话说死,这样才有转寰的余地。
袁崇焕得到崇祯帝的信任,手握上方宝剑,出任蓟辽督师。他雄心勃勃,走马上任,立即召集镇守东江主将毛文龙议事。可毛文龙态度傲慢,大大咧咧,不听将令,根本没把他看在眼中。袁崇焕大怒,用崇祯帝所赐上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令人大吃一惊。
毛文龙平日里虽然骄纵,但他也是一员有本事的战将,他镇守东江皮岛,固若金汤,堵住后金军队的进犯,让他们无功而返。
令袁崇焕没料到的是,他杀死毛文龙后,毛文龙手下的骄兵悍将大多数投靠后金,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后金终于在明朝边境上撕开一道缺口。
袁崇焕在没有请示崇祯帝的前提下,突然擅杀边关大将,这着实让崇祯帝吃惊,他心中非常不悦,但事已至此,他表面上没说什么,可心底里已记下这笔帐。
还有两件事情,同样惹崇祯帝不高兴。其一,袁崇焕督辽其间,在没有报知崇祯帝的情况下,私自与后金议和。我估计,这可能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或者,袁崇焕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自己赤胆忠心,问心无愧,就无须多言。袁崇焕心里明白,可朝堂大臣不一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这对袁崇焕的处境非常不利。其二,袁崇焕“市米资敌”,也被朝中大臣视罪状,他们揪住不放,向崇祯帝告状。其时,蒙古、后金发生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袁崇焕为防止蒙古倒向后金,把粮食卖给蒙古,期望把蒙古稳住。哪料,蒙古人得到粮食后,又把部分粮食转卖给后金,让后金渡过难关,间接上助了后金一臂之力。——这是袁崇焕事先没有料到的结果。另外,朝廷财政困难,没有足额拨付军响,导致军心不稳,袁崇焕在边境上卖粮食,也是为了解决边关将士的军响难题,实在是不奈之举。
袁崇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看他服务的君主属于哪种类型。如果君主胸襟开阔,用人不疑,袁崇焕可以安然无恙。可恰恰相反,袁崇焕遇到的是崇祯帝,他本性多疑,总是疑心疑鬼,怀疑手下大臣不忠于他。袁崇焕遇到那么多大事,事前没跟崇祯帝进行沟通和汇报,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导致辽东大门洞开,后金军队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当后金军队直逼京都时,崇祯帝大惊失色,迁怒袁崇焕。袁崇焕虽及时返道回师,护卫京师,但崇祯帝恼羞成怒,禁止袁崇焕率军进城。
从这件事中,可见崇祯帝对袁崇焕的误会极深,态度已由爱生恨。更要命的是,祸不单行,皇太极趁机实施反间计,递出一把无形的利剑。崇祯帝果然中计。
为保卫京师,袁崇焕只好率军与后金军队在城外死战,在他的感召下,明军奋力杀退敌兵。可崇祯帝无法原谅袁崇焕,反将他打入大牢,最后以“通敌叛国”罪将他残忍杀害,似乎仍不解恨。
袁崇焕戴着镣铐,被如狼似虎的刽子手解往刑场。面对死亡的降临,他从容吟出一首惊世诗篇:“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在这首绝命诗中,袁崇焕面对死亡,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之情,可他意志依旧坚定,依旧充满信心:“哪怕我身死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大明勇将站出来,为大明效力。我的魂魄也不会散去,依旧守卫在辽东大地上。”
可惜,袁崇焕的美好愿望最后落空,他被冤杀后,再也没有像他一样的勇将站出来,竭尽全力,挽救大明江山。
可怜袁崇焕一代将才,没有死在两军阵前的刀剑之中,却死于敌手的反间计,真是千古奇冤!
袁崇焕虽是书生出身,但他治军有方,深受将士的拥戴。他统率的明军战斗力超强,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京师保卫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后金铁骑,令敌手绝望。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尚可以苟延残喘;袁崇焕既死,敌手再无忌惮,更加坚定了攻打明朝的决心。
除了后金严重威胁明朝外,明朝内部矛盾不可调和,危机重重,天灾频发,底层百姓缺衣少吃,无法生存,各地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持续不断。农民军斩关夺隘,声势浩大,他们所向披靡,杀死贪官污吏,放粮救民,势力越来越大,对明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崇祯帝不断加大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力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战火熊熊燃烧起来,官军一时无法扑灭。
更重要的原因,崇祯帝对征剿农民起义的统兵大将驾驭不力,当他听到边关大将取得胜利时,则喜;当他听到边关大将遭到败迹时,则怒,甚至动辄拿他们下狱,或取其性命。如此,所有统兵大将莫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每当战局进入关键时刻,崇祯帝更是频繁换将,并用太监充当监军,参赞军事,监督主将。这可是兵家大忌,让统兵大将仓促上阵,无所适从,无法扭转颓势。
实际上,明朝不乏忠臣良将,在与后金军队的对诀中,不少将士表现神勇,同仇敌忾,视死如归,为国尽忠。可到了最后,不少统兵大将不是被内部处死,就是被迫投降。这也是崇祯帝一手造成的。崇祯帝忠奸不辨,拥有良将而不能用。如此,大明哪有不亡之理?
连年征战不断,天灾人祸降临,让明朝举步为艰,雪上加霜,加上官员们贪婪成性,大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掏空了明朝的国库,明朝经济捉襟见肘,再也无法运转下去。崇祯被弄得焦头烂额,只能仰天长叹,徒呼奈何。
有人评价说,崇祯帝是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严于自律,生活简朴,不近女色。他坚持早朝,每天勤上班,在金銮殿上决断大事,为国事操劳,堪称是一位好皇帝。客观上说,作为一位皇帝,崇祯帝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比他前几任皇帝好多了。
可别忘记了,崇祯帝虽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他身上缺点不少,有些是致命的。比如,崇祯帝心胸偏窄,生性多疑,忠奸不辨,寡恩薄义,动辄发怒,轻言杀戮,令忠臣良将寒心。
在国家陷入困境时,崇祯帝没能团结文武大臣,上下齐心,励精图治,导致明朝积重难返,无力东山再起。
崇祯帝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思己过,他在煤山吊死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一份遗诏,其中有句“此皆诸臣误朕”,他的意思说的很明白,明朝灭亡,是身边的大臣们害了他,而不是他自己本人的过失。
唉,本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崇祯帝倒是例外,他为何不说他误了大臣和国家呢?真是至死不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