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三顿饭(散文)
推开岁月的窗看时光流转,停不下的是脚步留得住的是记忆。串联起整个人生的着重点的总会深藏于心,万千事物各不相同。记忆里的深刻最初最原始的就是味道,吃可以果腹可以续命,这是最原始的本能。后来吃是一种回忆一种情怀吃是承载一些感情的载体。砂锅,初听它是就是一种器皿,在我们老家是一道久负盛名的烫菜。人们喜欢那种小火慢炖的感觉,喜欢热气蒸腾的气氛。喜欢热气鼓动着砂锅发出哒哒哒的节奏感。喜欢吃透过陶土做出来的别样滋味。砂锅豆腐、砂锅丸子、砂锅排骨、砂锅鱼,包罗万象,皆可炖煮。也许吃的少的缘故,所以特想细品,把家乡的味道留在嘴里记在心头。峰峰盛产陶瓷砂锅,却没有用砂锅做出的代表地理标志的菜品,老家不产砂锅器皿,却用砂锅做出来一道代表地理标志的名菜。这也许就是相互成全吧。吃砂锅不需要多人聚餐,两三老友一知己,走,吃砂锅去!这也是家乡人独有的喝酒方式。一杯小酒一份砂锅,足矣醉心。慢慢喝细细品,一锅一菜一杯酒,一场人生大戏,酒至酣畅,便是江湖。
吃饭是一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某一方面能看出一个人的脾气性格甚至修养。有时候一顿饭都会成为一个故事,也会闹出很多笑话,也会留下很多回忆。
我和老公是媒人介绍认识的,亲事定下来之后,按照老家的规矩他要来我家认门吃顿饭。我们家请上我们家族的长辈,他家也要有父母或者长辈同行。规矩是规矩也要因人而定,他是自己回的老家,家族长辈不在身边,再就是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有病也不能陪他来。虽然他们家人来不了,但是我们家待客之道不会少,该请他吃饭还是要请的。好在老公老家有个姨妈,也是亲人长辈,他回老家一直在他姨家住着。姨妈也是妈作为家长也是合情合理。
说来也巧,本来他姨打算代表男方家长来的,可是家里临时有急事实在脱不开身。他姨就让她的儿子陪老公一起过来认门赴宴。他姨也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礼数上该注意什么,老公从小在邯郸长大,老家的规律他也不懂。他姨嘱咐他吃饭的时候啥时候该吃啥时候不该吃。小姨又嘱咐他儿子,看着你哥哥,别让他多喝酒,吃饭的时候别光知道吃饭,要有眼力劲儿,记得给长辈满酒倒茶。小表弟一一点头记下。当年老公二十二岁,小表弟十二岁。我们家参加这次认门宴席的是三爷爷、大爷,我叔我爸爸,大哥二哥,平均年龄六十多岁。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酒席一般女的不参加,何况这是新亲,都是家族的男长辈作陪,在一起吃顿饭认认亲戚,从饭桌上看看这个男孩子会不会待人接物,有没有眼力劲儿,会不会说话会不会来事。现在听起来跟笑话似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层层都有大人把关,用他们的话就是说,我们走的路比你们过得桥多,我们吃的饭比你们吃的盐多。原来根本就不认识也不了解,相亲只是看到了表面。再借吃饭的机会对他的从正面了解一下,也是一种考验。
那个年代也不兴去饭店吃饭,再说村里也没有饭店,都是自己在家做。我叔就是一位乡厨,村里红白喜事谁家都少不了他。自家的事更是提前来忙乎,清早我叔就过来操持饭菜了,炖肉,煎鱼,炸丸子忙的不亦乐乎。九点来钟,老公和小表弟骑着自行车就到了,一进门老公看见我叔也不知道问问这是谁该喊啥。就喊了一声,哥哥好,我叔赶紧说,我不是你哥我是你叔!我赶紧告诉他,那天相亲不是见过的嘛,他说,那天太紧张了没记住,何况叔叔看着这么年轻以为是我大哥呢。因为酒席女的不能参加,所以桌面上的事我也不知道。通常情况下是等亲戚走了,家族的人再坐在一起说说饭桌上的经过,这个男孩子做的周不周到。漏了什么礼数,哪句话说的得体,哪句话没有接上来之类的事。有很多人家一顿饭就看出来很多事,亲戚黄了也是常有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酒席完毕几位长辈各自回去休息了,由于中午老公喝了点酒,父亲担心他和小表弟回家不安全,吃完晚饭让大哥负责把他们送回他姨家。好在两个村相隔八里地,吃了晚饭回去也不迟,安全最重要。
晚上我们一家子在一起吃饭,母亲和大嫂一直让老公多吃饭菜,他一直推辞说不饿不饿。大嫂诚恳地说,兄弟,中午有外人你肯定没敢吃饱,现在都是自己家人,别拘束快吃吧,别饿着!他还是说不饿,母亲也说,你这孩子别见外,成了亲戚就是一家人了,挨饿怎么能行呢。快多吃点。多吃点,母亲一个劲儿地给他夹菜。他说真的不饿,我中午吃了四个馒头,现在实在不饿,我都吃了这么多也没有陪大爷吃完,最后我实在吃不进去了,再一看大爷手里还有一小块馒头,我可陪不了啦!大嫂愣了一下问,为什么吃四个馒头,老公说,我姨说的,让我陪着长辈吃饭,他们吃我就一直吃啊!他话一出口,大嫂一口汤水喷了出来了,我们都笑的直不起腰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小姨家里有急事来不了,让她儿子陪表哥一起来,临来的时候小姨嘱咐他不能多吃,你是新亲戚,这是长辈们陪新亲戚吃饭,新亲不吃了,主家就不吃了。结果他记错了。小姨又嘱咐小表弟看着你哥别让他多喝酒也不要多吃饭差不多就行。小表弟也记错了,他刚要不吃了时候,小表弟就拽他衣服,小声说,哥,你吃啊人家三爷爷,大爷还没吃饱呢。他就赶紧接着吃下去,他以为大爷没吃饱,大爷出于客气必须陪亲戚一起吃。大爷是敷衍着吃,人家这位是大口吃啊。吃到实在吃不下去一看大爷手里还有一小口呢!这事儿闹得,头一次上门就傻吃,跟那个啥进了高老庄一样。于是老公为人实在的大名就此诞生。
亲事定下来了,他着急回去上班所以想和我去县城逛逛。去照相馆拍个照片回去也让他娘看看。那天家里农活不忙我们就去城里了,找个照相馆拍了个照,我们那个时候的拍照片很简单,简单的化妆,简单的衣服,拍出来跟俩傻子似的。拍完照从照相馆出来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坐在马路边商量吃什么饭。这是我们第一次单独一起吃饭,商量了一会达成共识,吃砂锅去,有汤有菜馒头免费。说句心里话,我也是第一次吃砂锅,平常都在村里干活哪有时间来城里闲逛。就是有事来城里也舍不得吃砂锅,一碗老豆腐就打发了。这是和对象去还以为吃顿好的呢,结果他点了一个砂锅豆腐五块钱,给我要个砂锅丸子八块钱,一个人两个馒头还是免费的。第一次和对象出来吃饭,没有温馨的场面,没有浪漫的鲜花,没有语言的铺垫,一顿约会午餐吃出了赶点上班的感觉。本该是恋爱对象浪漫的午餐,也吃出了老夫老妻平谈的味道。就像这份素砂锅,只有豆腐的清香白菜的平谈,还有透过陶土炖煮出来的那种泥土特别味道。像极了平素的日子,也是大多数人离不开的生活。生活中不需要惊艳,平淡间品味着柴米油盐。
再一次吃砂锅是多年后,我有病回老家手术,术前大哥二哥大姐来医院陪我。安排好医院的一切事项,我们去吃饭,我因为明天手术不能吃任何东西。儿子代表我请舅舅大姨们吃砂锅。那年儿子二十二岁,他点了砂锅排骨,砂锅鱼,砂锅酥肉,和砂锅五花肉。现在再也没有免费的馒头了,馒头一块钱两个,油饼一块钱一角。砂锅的价钱也翻了好几倍,那次花了七十六块钱。我在旁边看着他们吃饭,闻着随着热气蒸腾起来的味道,这顿砂锅又多了一层亲情的味道。哥哥姐姐们慢慢地吃着饭菜,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安抚儿子紧张的心情。其实那顿饭吃的挺伤感的,当时老公工伤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刚刚能自理更没办法照顾我。病情不等人,儿子陪我回老家做手术。哥哥姐姐怕我因为恐惧配合不好明天的手术,一直都在给我打气鼓励,劝我要勇敢面对。有他们在就没有过不去的事。在他们的陪伴下我心态比较平稳,
由于这次病情的原因我又和砂锅失之交臂,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怪,越是吃不到得不到的越是心心念念的忘不了。想念砂锅也不是非馋的不行,是那吃饭的场景吃出了别样的心情。哪天有机会我们放下手里的工作,放下家庭的繁杂琐事,再去老家吃一次砂锅,还吃豆腐白菜,经过多年生活的洗礼看看能不能吃出当年的味道,会不会还是那样平淡无奇,还是吃出生活的本味就是平淡。柴米油盐中相濡以沫才是神奇。多想和哥哥姐姐约好咱们再去吃一次砂锅,哥几个围桌而坐,看着热气煮沸砂锅盖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聊聊我们的成长足迹,感受亲情的温暖,品味这人生的多变。那怕我们白发苍苍,聚在一起我们还是相互陪伴的少年!
亲人们,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