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匡庐毓秀观音桥(散文)

精品 【东篱】匡庐毓秀观音桥(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198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18发表时间:2023-08-17 06:29:51


   “匡庐夏之天堂”。匡庐,庐山也。走,登临庐山,徜徉夏之人间天堂去。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汇的地方,三面环山。大凡高山有水衬托,山巍峨,水荡漾,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大多显得雄壮、深沉、浑厚,而庐山,清逸、秀颀、动人。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山川。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这些叫人牵肠挂肚,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还是留给下一次吧,这次专门来庐山观音桥。准备好,等待“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心灵禅悟。现在就奔着夏之天堂,感受夏风的清爽、沐浴溪水的清凉、享受自然的风光。听人说:匡庐毓秀观音桥,天堂庐岳古幽道。显然,观音桥,夏天最好,不仅是祈福的道场,更是纳凉、静心、避暑的天堂。
  
   二
   从尧城出发,大约四个钟头,便来到庐山北面的旅游景点。眼前是蓊郁连绵的大山,山脚下停车场,十几辆大巴车一字排开,旅客纷纷下车,鱼贯向景点检票口走去。检票口是一座巨大的门厅,门楣红匾上五个镀金大字“观音桥景区”,阳光的照耀,闪闪发光。出了门,由北向南,面对高耸的山,满眼碧翠,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屏障下面是一条小径通向山里。径口木牌上写着“庐岳古道”。抬眼望去,入口小径,蜿蜒径伸,说古不古,完全是人文景观,沿途用水泥柱做成的“n”型长廊,外边绿色铺就,形成绿色通道,仿佛让人感觉从绿色通道里进入森林深处。大约过了两百米曲折长廊,便是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望不到尽头的森林里,高耸的树间反而空旷了许多,根根粗细不等的树木,像卫士一样守着不老的青山。头顶飘逸的树枝,遮得严严实实,只有风来时,洒下斑驳的阳光,林子里忽然亮堂了许多。阳光照在脸上,没有燥热,只有温柔的感受。继续前行,看到森林远处,一片葳蕤的草和矮小的树,这大概是高树林与高树林之间,或一座山与一座山之间的隔断吧,我不知道丛林的规则。但竹与树、花与草,高与矮,曲折的溪流和山林的动物,成就连绵的山峦,成就和谐的山脉,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吧。人在林中,如同氧吧间。氧离子撞击着五脏六腑,浑身有着说不出的舒坦。凉风悠悠,真想坐下来,背靠大树,美美睡一觉。做回神仙,梦游山林。
   拐过弯,沿石板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儿就可听见水流撞击的声音,即可见一座石桥横跨高崖,这就是千年石桥——观音桥。桥旁边的巨石上,行书雕刻三个大字“观音桥”,字体遒劲飘逸,落款是,北宋大中祥符七年。桥长25米,宽4.5米,高10.7米。桥面铺以大石,两侧砌有石栏。用长方形条石,凹凸相接,不用泥掇粘合,坚如磐石。桥为单孔石桥,如半弧,像彩虹,造型美观,气派雄伟,结构精巧。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泄,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安然无恙。大教育家朱熹来此为桥赋诗:“两岸苍壁对,直下成斗绝。一水从中来,涌潏知几折。”苏轼则以“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的诗句来描绘此地胜景;黄庭坚来此,在观音桥南砥石上,挥毫书写“三峡涧”三个大字,气势磅礴。面对拱桥,历尽千年风雨,依然无损,游人赞不绝口,真的是“鬼斧神工,天然巧夺”。它是“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江南第一桥”之誉,史载“北有赵州桥,南有观音桥”之评赞。
   观音桥,曾经叫“栖贤桥”。因为这里是一处山谷,名叫栖贤谷,谷道曲折渐升,上游岸边有一座栖贤寺,因此称为“栖贤桥”;浩瀚的鄱阳湖与高耸的匡庐山,在庐山北部相遇,山与湖之间,生出数谷,涵养数溪,其中,庐山五老峰与大汉阳峰夹峙的三峡涧,因神似“三峡”而得名“三峡涧”,所以,三峡涧上的石桥,又叫“三峡桥”。
  
   三
   传说,原先这儿并没有桥,过路的、打柴的,行走很不方便,常为涧水所隔。当地的老百姓渴望在这里建座桥,每当洪水暴发,激流飞湍,势不可挡。没有民师高匠,谁能建这座桥呢?他们四处打听,获悉江州(今九江)著名石匠陈智福三兄弟,手艺盛传一方。大家便省吃俭用,凑了一些钱,请他们来建桥。据说,建桥的过程那可是叫“一波三折”,我很相信将桥命名为“观音”的,在艰难面前,人们付出了多大的毅力和牺牲,怎样表达这种气概气魄呢?于是就有了神话的力量,感动了观音,看看,够厉害的吧?当然,观音桥,更蕴含着当地百姓的愿望,仁慈济世,安保一方平安。据说,横跨三峡涧的石拱桥,不费一根木料,不用一根铁钉,也不用泥浆粘合,全凭巧手夺天工,把“银河倾泻,起蛰惊雷”的三峡涧水,踩在脚下,驯服地流淌。
   不过,当地百姓演绎了一段可信的逻辑:造这座桥的时候是观音菩萨驾着彩云来帮助的,后人便在桥头造了一座观音庙,并把这座桥叫做观音桥。
   过了桥,继续前往不足百米,有一口好泉。名曰“招隐泉”。泉在观音桥的东边,于三尺见方的天然石穴中,游人取瓢舀水畅饮,泉水清冽,品之味甘,大旱不枯,大雨不溢。唐代茶神陆羽,当年评定二十泉时,把这口泉评为“天下第六泉”。以山之隔,遥遥相对的另一面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两泉呼应,水分两边。滋润匡庐。泉旁建有陆羽亭,琴志楼。清中期,有乡绅于石穴上建亭,名曰“第六泉”。泉水亭前50米左右,有一路亭,亭边有个牌子,上面是一幅放大的照片。那是1961年9月17日周恩来总理刚参加完庐山中央工作会议后,一行来到观音桥,在到达景区前的周家湾村,他们遇到13岁女孩周桂花,周恩来邀请周桂花带路前往观音桥,一路上询问周桂花学习、生活情况。他在周桂花的口袋里塞满了糖果饼干,并带着周桂花在桥前金井合影,回途时,送周桂花到家。
   观音桥南,沿溪而下,便见一醒目牌坊,曰“匡山草堂”,过牌坊,下台阶,一条小路,向西延伸。路边,一排小楼,高低不等,其中最显眼,最坚固,最时尚的玉渊楼便是蒋介石的行馆。其次就是警卫楼。1926到1937年,蒋介石几乎每年都要来庐山避暑或开会。为奉承蒋,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就为他在观音桥头“匡草上堂”原址上修建行馆。每次蒋介石入住行馆,从桥头到山后都布满了警卫,晚上更是禁止百姓从观音桥经过,戒备非常森严。警卫楼于上世纪80年代翻修,现存一根栓警犬的铁桩,是那段历史的见证。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11月,国民党淞沪会战失败,日本占了上海,12月8日,蒋介石飞抵这里,第二天,就在这里签发了国民政府撤离南京的命令。不久日本攻陷了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此,蒋介石与这个行馆永远告别了。
   行馆四周,高山环抱,东临山脚,北靠青山,门对峰峦,西稍开阔,门前深壑,小溪潺潺,终年不绝,环境清幽,风景如画。馆前,两棵柳杉,足有四尺围,十几米高,参天耸立。1934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请人从庐山植物园运来树苗,与蒋介石一同亲手栽种于此,作为夫妻恩爱的见证,故称“夫妻树”,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大陆、台湾栽种了多株“夫妻树”,目前大陆现存的“夫妻树”中,这两棵长势最好。漫步溪边,倾听溪声,欣赏流水,小溪清清澈澈,晶莹剔透,像会流动的水晶。他的身下是细细的沙粒,是碎碎的卵石,卵石光滑滑的,沙粒黄灿灿的,小溪踏着沙粒,抚着卵石,潺潺湲湲,叮叮咚咚,撒着欢儿,唱着歌儿,欣欣然一路奔向远方。眼前的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直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坐在树下石凳上,山中没有城市的喧嚣,心渐渐平静下来,西边山风阵阵吹来,头顶汗渍全无,浑身说不出的舒服。坐下来就不肯挪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夏之天堂。怪不得蒋介石选择这里避暑消夏。
   一座观音桥,让匡庐有了灵性,留下了庐山之行,留下了太多人物的足迹,它不亚于一本书,打开就是满满的沉重。历史的转折,也从一座桥开始,或许我们不记得那些片段,但桥在,桥留住了。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他创造了太多的名胜古迹。让人惊叹不已。匡庐毓秀观音桥,只是庐山名胜中一颗小星星,但它却是夏季人间的天堂。
   祖国的山水钟灵毓秀,岂止是一座桥,只要我们怀着诗意,走到哪哪都有风景,都有故事和传说,都有精彩绝伦。
  

共 33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的此篇游记构思巧妙,内容丰盈,布局精美,词句清新雅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风景秀美,作者此次主要踏访观音桥。听人说:匡庐毓秀观音桥,天堂庐岳古幽道。显然,观音桥,夏天去最适合,不仅是祈福的道场,更是纳凉、静心、避暑的天堂。观音桥是“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江南第一桥”之誉,史载“北有赵州桥,南有观音桥”之赞誉。观音桥,造型独特,气势如虹,桥身坚如磐石,桥下水势浩荡。此桥曾名“栖贤桥”,因为这里是一处山谷,名叫栖贤谷,谷道曲折渐升,上游岸边有一座栖贤寺,因此称为“栖贤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常常暴发山洪,老百姓苦不堪言。某天,老百姓请著名石匠陈智福兄弟三人前来修桥,陈氏兄弟使出浑身解数,付出汗水无数,但说来诡异,三建三毁,陈氏兄弟后来改变策略,不建石墩,直接建成彩虹状,从此固若金汤。原来之前是妖精施妖法破坏此桥,罪孽深重,后来观音菩萨驾着彩云来帮助造桥,后人便在桥头造了一座观音庙,以示纪念和感恩,并把此桥命名:观音桥。过桥不远有一泉,名曰“招隐泉”茶神陆羽称之为“天下第六泉”。观音桥南,有“匡山草堂”,这里曾修建过蒋介石的行馆,后来在南京大屠杀中销声匿迹。蒋宋合植的“夫妻树”,见证了二人天长地久的爱情。这里风景如诗如画,溪水潺潺,盛夏清凉,怪不得蒋介石当初选此地消夏避暑。该文以娴熟的笔触,写出了庐山观音桥的造型别致之美,背后的传说故事为这座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读者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作者将秀丽的自然景色与历史人文景观交错融合,极显此地的历史厚重,文化内涵沉淀之深,蒋宋的爱情故事很温暖很动人。一处风景,关键要写出独有的情调、韵味、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做到了。此文思维缜密,情感充沛,描述细腻唯美,意境深远,诗情禅意并存,启人遐思。盛赞文思情怀,力荐赏读,问候吴老师早上好,祝秋祺文丰!【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821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8-17 15:11:06
  一篇很美的游记散文,观音桥、招隐泉的历史传说很美很精彩,蒋介石与宋美龄栽的夫妻树很有情调。一路风景一段历史一本书,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好文章,学习点赞。祝老师秋安!
1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8-17 17:23:51
  红花老师,下午好!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感谢你的鼓励!观音桥历史厚重,环境优美。“夫妻树”高高耸立,令人震撼。要读董庐山这本书,还待时日。祝秋安!
1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08-17 18:26:32
  庐山,我90年代就去过一次,但庐山具体有啥,早就记不得了,幸亏还有一个电影《庐山恋》,还能让我回味。老师这篇有关庐山观音桥的散文,写出了韵味,写出了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非常棒!
回复1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8-22 09:28:01
  谢谢江南老师关注点赞,《庐山恋》拍摄景点没去,这部电影看过,若身临其境,感受肯定不一般,打算下次重游庐山。谢谢老师鼓励。敬茶!遥握秋祺!
1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8-17 20:23:32
  吴老师笔下的观音桥,自然风光旖旎秀丽佳木成林秀色可餐凉爽舒适。更有感人的传说,让这座桥有了温度。加上历史故事,观音桥骨肉丰满,形神兼备,既厚重又灵秀,既敦实又清雅。真美!拜读老师好文!问候老师!
回复1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8-22 09:34:27
  月亮老师,早上好!因近段时间工作较忙,没有上网,回复怠慢了,敬茶!感谢你的精彩点评,感谢你的鼓励,庐山是个好地方,山水靓丽,风景如画,下次有机会,来赣旅游,我当你的导游,哈哈。遥握秋祺!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