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巧姑哭(散文)

精品 【东篱】巧姑哭(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82.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34发表时间:2023-08-23 06:12:38
摘要:七月七,巧姑哭。巧姑哭,是一场七夕雨的代称。关于巧姑哭的民俗,有着太多的生动,顾不得等这个日子过去再回味。午后就写,给巧姑送去一夜相会的贺笺吧。

阴历的七月七,叫“乞巧节”,主角自然是一位仙女,人称“织女”。或许人们觉得“织”字过于劳累,不忍如此相称,便给了一个“巧姑”的名字。称“巧姑”更觉亲切,视巧姑为姑亲,亲上加亲了。这一天下雨是大概率的事,于是,胶东半岛人称这天的雨为“巧姑哭”。
   还要补充几句。也有称织女为“巧子”的,那时的女人乳名诸如栀子,谱子,卓子,满子……我的母亲叫“粉子”,甚至有女人不怕重名,干脆也叫“巧子”,将织女列为平辈,透出一股亲昵感,引以为同类和榜样,故这天下雨又叫“巧子哭”。
  
   一
   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应该下一场雨,必须落几滴泪。
   今年的“巧节”,沿袭了往年的惯例,巧姑就像如约一般,自夜间就开始“哭”了。
   夜里,看不见“巧姑”的脸,是掩面哭泣吧。窗外,没有雨打芭蕉的诗意,没有雨滴秋荷的美妙,只有微风细雨摇着树,几滴雨珠爬上窗,不忍看,睡中谁去看巧姑哭,多少人心中咯噔一下,明白是七夕节来了。
   其实,七夕节的前一天,巧姑就“哭”了。不是正式的“哭”,大家不经意,至多算是个前奏或序曲,是为七夕酝酿感情吧。带雨的云,从西南西北而至,那是巧姑的两袭飘逸的衣袖,衣袖揣着的情书变成了雨泪,天上找不到知音,人间遍地“过来人”,懂得。哭得稀里哗啦,这是中午时,我以为这是高潮。压抑的云,黑着脸,低垂着,满含怨气似的,地面上的垂直的雨线雨柱,砸得地上都是疼的声音,敲在心中,也为巧姑的千年遭遇而伤心起来。电视剧里有的情节,很不错。太伤心了就哭,不要制止,一脸伤感的闺蜜坐在哭者的对面或身侧,安慰着说,哭吧,哭出来就好了。我也只能这样安慰天上的巧姑。
   我不喜欢把这一天的哭者叫“织女”,织的是布匹,日夜不息地织,也织出了哀怨的眼泪。所以我喜欢民间给一个雅致的名字“乞巧节”,能将锦线织成一袭嫁衣,一天雨幕,人们崇拜她。我母亲活着的时候,遇到乞巧节,如果巧姑不哭,谁家这年娶了媳妇,母亲就说,怕她拙。话锋一转,问我将来娶个什么样的?当然跟巧姑差不多的。母亲笑。美好的希冀,总是要借助形象以寄托,就像山间采一把野花,要有个花盆,哪怕这番话明天就没有了意思,母亲还是要唠叨。母亲还找到了证据。巧姑和牛郎,相望一年,只有这天晚上可以见面,有的话就这天晚上说才灵。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母亲恨牛郎。巧姑哭成这样,牛郎无动于衷。母亲很少浪漫,都是巧姑哭才有了这般想象。我安慰母亲,牛郎去干活了,待晚上抽时间相会。
   母子闲话,我是有心说这话的。那时家中贫困,没有劳动力,母亲犯愁,我安慰母亲,母亲听得懂“干活”这个词。唯有老实勤奋,这也是那个时代女子求亲的最高标准。我相信这个标准在今天依然管用。
  
   二
   七夕是情人节,还是谈感情的事吧。在过去的胶东半岛农村,人们很看好这个日子,相亲的事一般安排这个日子,“鹊桥相会”的故事的寓意,起了很大的作用。相亲叫“过目”,叫“走动”,叫“哈面”(哈,喝的意思),面条要擀得无限长,意思是要拴住女方。对方即使是一个村,或邻村,几里地,也叫“千里姻缘一线牵”。这天,最好可以遇到“巧姑哭”,哭声就是挽留声。订亲成功的,自然也看重鹊桥相会的寓意,但夜晚不属于他们,不眠的夜晚,回家的女子只有陪着巧姑,去和牛郎相会。见,是一份迫切的心愿;不能见,又是一种期待的美好。人们相信在这个夜晚,心心相念的意义。对爱情的期盼,对爱情的寄托,表达着农人诚挚的婚姻态度。夜晚,如果还是雨绵绵,那一定是情感交织的暗示;如果夜晚,一轮月亮,一条银河,一座桥,星星闪烁,清晰可见,那一定是美满成真。
   七夕订亲,在于选择一个吉日良辰。当然,男方要给女方“压包袱”,富裕家庭加个十块八块钱,主要是用“面花”填满包袱。听母亲说放八块八的居多,八八吉利吧。如今叫“彩礼”,很多地方的彩礼数字,听了会惊掉牙齿。刷抖音看威海地区的“彩礼”,引起满屏啧啧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威海人也讲彩礼,大都是象征性的,来个“万里挑一”,红包一万零一块。万里也是个夸张,娶的是隔门邻居的女儿,那就是“万人挑一”,钱放进卡里,密码当然是六个8。女方的父母打发女儿出嫁,依然将卡放进红包袱里。
   我年轻时做“牛郎”,没赶上,“八八大吉”“万里挑一”,都错过了,但得到的“百年好合”的贺语太多,记不清了,仪式感是为了纪念,生活的幸福来自彼此契合的心性。都有意义,我更看中后者。钱钟书说,民俗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果彩礼无限加码,风俗就变味了。辛辣并不能下饭,只能感到一时快感。从来未听说,天上的巧姑还向牛郎索取什么,按照习俗,牛郎准备一个香包,一把羽扇,一袭香帕,应该就足够了,年年期待的诚意,远大于这些象征性的物件。
  
   三
   朋友的微信里告诉我,初村一带,巧姑的泪止不住地流。西北的天空,沉沉的,低低的,巧姑走到那里,前方就是海,怎样抵达那座鹊桥呢?于是泪雨如注。谁不理解这份感情啊,没有诅咒,没有痛恨,人间最美的感情就是同情,同情即使是不言语,心中也不好受。哭吧,我们看着呢。
   巧姑哭下的泪,在威海的初村最多,镇区有的路段已经积水尺余,看抖音,有两台轿车已经被滂沱的泪水浇熄火了,一辆吉普车拿出牵引绳,帮助车主从巧姑的泪水里拉出来。我想,他们一定记得今年的乞巧节更有意义。一根牵引绳,牵住的不是男女的爱情,而是牵住了友情。一根绳子牵连着缘分,一根绳子就可以生巧,再笨拙的方法在危急之时都是灵巧之举。巧姑珍惜缘分千年,唯牛郎不嫁,这样的情感,惊天泣雨,这份执着,也给了人间。我不知,在这一天有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成全雨中互帮者之间的一段好缘分,或家人,或亲戚,或晚辈,一段姻缘的可能是有的,但愿故事继续上演。国人喜欢传奇式的姻缘,系住一辈子的幸福。
   午后,巧姑突然抹掉了眼泪,换了一张笑嘻嘻的脸。明白了,夜间和上午的雨,那是喜极而泣啊。不管雨是否下,胶东半岛人家,都喜欢“烙花”,俗语有“七月七,烙花吃”,我想,可能是为了送给巧姑“面花”吧,那么远赶路,为了相会,肚子一定饿了吧?其实,为了这个节日的仪式感,我早有准备。初夏我去游览即墨古城,就买下了即墨特产“榼子”,这是青岛市的非遗文化产品。榼子是民间制作面食的模子,也叫“果载”,模子的形制有鱼、燕、牡丹、寿桃和莲蓬五样。家人榼出的面花,惟妙惟肖,巧姑应该看到了吧?或者晚上她看得清。如今的“面花”已经不在于可食了,传承的意义大于食用。这令我想起五十年前老家邻居的一段“面花往事”。
   那岁月,贫穷让“烙花”成为奢侈。门口邻居红婶烙了一瓢白面的面花,舍不得吃,就压在瓷坛的下面,打算红叔去修水库时做干粮,不巧,红叔发现了,感觉信任度降到了零,夫妻吵架,红婶再三解释也无济于事,闹到公社去打离婚。最终还是村书记拍了桌子,念红婶家无儿,多分十斤麦子面,专供烙花。这是怎样的理由啊。村里人说,干脆回家打离婚,起码多分几斤面。当然这是笑话。不能说红婶有心,不能说红叔肚量不足,七七不巧了,真的是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天上的巧姑一定看着人间的变化,今天,“面花”的意义在于祝福和美满,巧姑看看也就知足了。天上人间如此迢遥,并不影响以礼相待的表达。
  
   四
   俗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原则上是从“巧姑哭”开始的,或许这个“寒”是和巧姑哭得伤心有关吧?对生活热爱的人,总能从中酝酿出诗意,给生活添加上美感和温度。
   前几天去乡下,遇到老朋友建泽兄。邻居们都趁着傍晚往大白菜苗上洒水,他却抱臂观望,说就等“巧姑哭”。果然,上午九点打电话来给我报喜。他说,天若无情天才老,七夕的日子,老天也感动。当然,这是他七十几年的农事经验,居然成了情趣。生活里,能给自己情趣的人,一定是饱经风雨的人。我说,菜园里的那点蔬菜就是你的“情人”。他笑道,真正的情人就是我们的日子。是啊,热爱每一个日子,才会过得诗意。
   走出去吧,我驱车载着家人去中国古村落东楮岛(中国首批古村落,山东省有两个村子,东楮岛是其中之一)。一个村,环村五十里海岸,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村落。我们是去看月亮湾的,月亮湾里荷花正艳,今晚的月亮一定明亮皎洁,看看月亮湾便知。左手是大海,遇到七月七大潮,海浪拍岸,惊起七八米高的浪花,人们纷纷躲避,纷纷摄影。而我们围坐月亮湾的岸石上,寻找了月亮的影子,想找到巧姑的踪迹,外孙说巧姑也会奔月而来。这是妄想,但今晚的月亮湾,一定会出现那座鹊桥,因为月亮湾那么平静,平静得连一线涟漪也不要了,精心布置好了氛围。羡慕起东楮岛的居民了,他们可以一眼看天上宫阙,遥祝梦里相会的一瞬,也可以低首寻找天上人间,找到最切近的巧姑和牛郎。
   七月七,月亮是缺还是圆?千里共婵娟,是在十五,真没注意此时的月亮模样。我想,既然是巧姑和牛郎相会,一定是圆的吧?心中希望如此。不管圆与缺,今夜的相会一定是圆满的。
   也许,今晚月亮不露,那巧姑和牛郎也会偷偷相会,我们看不见而已。巧姑又哭,哭出的不是泪雨,是在“乞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最先记载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能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吧。七夕之日,男女主角放下一切,不再专事“男耕女织”,而是“耕慵织懒”(范成大句),生活多么有节奏感啊,多么诗意啊。心灵手巧,才可获得美满的婚姻,这种文化的内涵,远比那种被定义为“情人节”更深刻,更有价值。一个“巧”字,让织女有了灵性。这是中华文化的大意。我想,心灵手巧,会通过代代传递,成为中华民族的最美基因的。
   我怎么总关心今夜的月亮呢?是不是搞错了七夕的主角啊?不会的,一条银河,牛郎和织女两颗星座的相会,没有月老,怎么行?吴刚不端着桂花酒,怎么为牛郎织女助兴祝福啊。月亮和吴刚,都是配角,据说今夜月老最有风度,一直到人们睡去才露脸,它在一片树下,偷着看呢。
   巧了,我对面的高楼已经点亮了华灯,宛若星星,一条人间的银河已经铺开,正在期待两个主角出现,巧姑会下凡的。
   那么巧?怎么不巧呢?为啥胶东半岛人叫织女是“巧姑”,就喜欢这个“巧”字,巧得很,一切美好都可以邂逅啊。
   巧姑没有泪了,有的是欢笑。今晚巧姑来,会读读我的《巧姑哭》么?巧了,一定被她看到。她顾不得掩卷而思,忙着去会牛郎。
  
   2023年8月22日(阴历七月初七)作于下午5:50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文,是怀才老师专为七夕节而作,内容极富情味,笔调温婉,写得用心动情,满腹柔肠与巧姑泪共缠绵,感人肺腑。作为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应该下一场雨,必须落几滴泪。在胶东半岛,这一天下雨叫“巧姑哭”。作者更喜欢民间给这个节唤作“乞巧节”,更雅致,织女能将锦线织成一袭嫁衣,一天雨幕,人们崇拜她。作者母亲活着的时候,也盼望作者娶一位巧姑,有着织女般的心灵手巧。母亲心善心软,看不得巧姑哭,埋怨牛郎不善解人意。七夕是情人节,“千里有缘一线牵”,“八八大吉”“万里挑一”,作者都错过了,但得到了“百年好合”的幸福贺语。仪式感是为了纪念,生活的幸福来自彼此契合的心性。现在流行“彩礼”,当然无可厚非,而作者更看中心性的契合。君不见,天上的巧姑向牛郎索取什么,按照习俗,牛郎准备一个香包,一把羽扇,一袭香帕,应该就足够了,年年期待的诚意,远大于这些象征性的物件。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年代,作者的邻居夫妇差点因“面花”的误会闹离婚。如今,天上的巧姑一定看着人间的变化,“面花”的意义在于祝福和美满,巧姑看看也就知足了。作者跟建泽兄打趣,菜园里的那点蔬菜就是建泽兄的“情人”。建泽兄说,真正的情人就是每天过的日子。作者羡慕其东楮岛的居民,他们依海而居,可以一眼看天上宫阙,遥祝梦里相会的一瞬,也可以低首寻找天上人间,找到最切近的巧姑和牛郎。多么浪漫!七月七,月亮圆还是缺?无论怎样,牛郎织女都会如约相会,这天月亮老人很识趣地躲起来,鹊桥连接着两颗苦苦守候的星,天长地久的爱情日月可鉴。谁说巧姑总落泪,你看巧姑笑了。胶东人亲切地称织女为“巧姑”,是因为喜欢。作者钟爱“巧”字,觉得“巧”指恰逢其时,一切美好皆可巧妙邂逅。该文构思奇特,“巧姑泪”既是文题,也是线索,又是选材的依托。通篇文脉贯通,思绪万千,情丝绵绵。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作者穿越时空,自由驰骋,将传说故事与现实生活融合,叹往昔,惜今时,那些订亲仪式折射着时代的影子,祈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巧”,多么曼妙,女子当学“巧姑”,身巧如燕,善思巧做,做个巧人儿,不落泪,只欢喜,恰巧遇见爱情,爱得刚刚巧。本文文笔轻巧,厚积薄发,妙笔生花,恰如其分,巧不可言!浪漫佳作,文思如泉,布局巧妙,辞采斐然,动人心扉!感佩才情,倾力荐读,问候怀才老师,秋祺!【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82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8-23 12:32:31
  怀才老师这篇美文精妙绝伦,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文章以七夕的雨为情感线索,以“巧”和“缘”为珍珠,结合家乡的民风民俗和当下的风气,穿珠成链,熠熠生辉。文章内容厚重,语言唯美,情怀浪漫,想象纵横驰骋,文章思想深邃,启人心智。拜读老师大美之作,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秋琪!吉祥如意!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3 12:44:32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人间总有美好在,情怀这东西,总是和美好在一起,谁愿意看了窝心烦心呢。时光总是过滤去那些不堪的东西,留给我们的是美好。我老家人称巧姑哭,我觉得真美。一场七夕雨,还有这样的说法,可见老乡们多么爱着自己的日子。也有人称“巧子哭”的,也亲切。不同的日子,出门走一走,也不一样,可能就像唱歌,定下了调门,一切都合乎节拍了。遥握,问候秋祺,期待如菊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2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3-08-23 13:36:40
  一篇巧姑哭,惹动了多少情思,串起了多少故事真是佩服老师的深刻的思考,敏捷的才思,文如泉涌。真具倚马可待,七步成诗之才。老师真应该开堂讲座,给我们讲讲怎样才能具有深刻的思想,应该读那些书,教给我们一些思考或构思的方法。很期待。祝老师秋祺笔丰。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3 14:49:59
  谢谢淡墨老师的精彩留墨。你过度期待了啊,怀才胸无点墨,只是一时兴起,一点感慨,写出来而已。七夕,有多少名家写过,我不敢造次,只能另辟蹊径,写点边缘的话吧。每个人的创作都有个性特点,淡墨老师的文章朴实有味道,怀才很喜欢。继续期待淡墨老师的自己,遥握,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白玄        2023-08-23 20:26:39
  七月初七巧姑哭,把民俗与传说融进乞巧节,让传统节日在生活中变得情趣盎然,诗意满满。想象奇特,联想自然,天上人间,情思绵绵,文脉贯通,内涵丰富。问候老师,学习欣赏。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3 20:30:24
  谢谢白玄老师的美评。一个传统节日,总有民俗相随,回忆那些年,于是有了这个创意,说点民间事,懂得百姓生活。情趣来自热爱生活,我感觉到了。一个传统主题可以不断挖掘,总有新意。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8-23 20:33:22
  原来,七夕的雨可以这样写。老师的写法总是别开生面,让人大开眼界。巧姑怕是到北方哭去了,南方是满满的笑脸,秋老虎还在蹦跶。文章好一个“巧”字了得,醉了!老师的写法,什么时候能学得一二呢。祝老师 开心愉快每一天!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3 20:36:15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南方甘霖多,巧子巧在知雨情。七夕这个传统话题,都让人写得摇曳多姿了,我再拾遗,难度极大,另辟蹊径吧,写点年轻在老家还记得的那些事吧。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