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与青年学者的对话(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与青年学者的对话(散文)


作者:雨村律澜 布衣,39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44发表时间:2023-08-24 21:44:45
摘要:原创首发。

与青年学者的对话
  
   雨村律澜
  
   晓萍是我高中同学,她的女儿徐子涵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概”。近期导师给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与实施现状》的课题,需要构建在大量真实的数据之上。做为一名乡镇干部,我成为了晓萍母子俩的向导。8月15日早上,按照我事先制定好的路线,第一站是南天门村。
   步入南天门风景区,见到了早已等待的南天门村蒋书记,子涵选择了乡村振兴的一个点——“健康乡村”为主线,与蒋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蒋书记为子涵讲解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缘起与成果,以及如何完善南天门景区旅游观光、红色教育、餐饮娱乐、民宿露营、摄影取景等服务模块,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体验回归山野田园的悠然舒适生活。
   第二站是黑背村,是2022年敦化官地农民丰收节暨首届水果采摘节的承办地。黑背村霍书记忙于修复水毁的村路,委托魏会计接待了我们。常规调研结束后,我们来到东黑背组的水果采摘园,品尝新鲜的水果的同时,体验了炎炎夏日里农民辛勤劳作的苦与乐。
   期间晓萍因商务活动,需要赶回市里,我给她们安排的第三站——江南村朝鲜族民俗文化园,第四站——滴达嘴村“官地会客厅”民俗展馆已不在行程之内。
   从另一个方向返程,路过岗子村时,稍做停留,在岗子村党群办公室,我们邂逅了岗子村老会计老关,他用图版向我们介绍了满族习俗展示、农家美食展览等活动,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文化氛围。
   老关是满族人。自瓜尔佳氏一族,离开北京胡同里四合院,在古驿道边的成记号、岗子建立了满族屯落户,形成了带有浓郁京都色彩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典型的满族文物遗存。并保留了满族独有的冰雪、服装、建筑、饮食、戏曲、舞蹈、狩猎等文化,令后世的岗子村在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打造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
   车子一路向西,我很遗憾地对子涵说:“官地镇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农业大镇,在蓬勃发展中有着独特魅力,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可以去大荒地村等村看一看,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乡村振兴之路。”
   子涵回答我说:“叔叔,我这个课题不是调研一个村两个村就能完成的,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再来官地的,一定要深入调研。叔叔,我有个疑问,无论是南天门的蒋书记,黑背村的魏会计,还是岗子村的老关,甚至在你的介绍中,都有‘支部领办’这个高频词,可见农村党建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党建是如何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在其中怎么发挥作用呢?”
   “支部领办”调动了子涵的好奇与思考。如何从她的学术视野、思维视角进行深层次对话,是子涵给我提出的一个课题。
   狭窄的道路打断了我的思路,从福兴村到全发村,一路上我们都在沉默着,走上国道,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我慢慢地对子涵说:“官地镇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一个是打造‘吉林东部乡村振兴示范镇’,一个是创建‘敦化党建示范镇”。
   “一个奋斗目标的建立,从想法到明晰、通过反复论证、得出结论产出成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党委书记、镇长亲力亲为,率领领导班子、镇村两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上,解决好主要矛盾,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让农村党建工作在泥土里扎下根基,是镇村两级干部深思的一个课题,也是青年学者如何接近地气的一个领域。”
   “党建引领村级党组织兴办合作社,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的一条新路。这条新路能够深入推动农村党建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效地盘活了村集体‘三资’,带领农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作用。同时汇聚了振兴乡村的优秀人才,为基层党组织培养了党组织在农村的“三农”事业接班人。”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现阶段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在缓解这一难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让村级党员干部以参与者的身份,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显身手、做表率,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冲在前”。
   “乡村振兴,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村支部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支部领办合作社是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也是盘活村集体的土地资源、闲置资产、上级扶持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必要手段,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透过后视镜,看到小涵思考着,晓萍说:“你叔叔以前管理过村级合作社,所以说起来才会如数家珍”。
   “小涵,你妈妈说的对啊,正是因为我管理过村级合作社,才会知道大量合作社的基本功能、作用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书记或者村干部既符合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还要受到政治纪律的约束和监督,有效地保障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规范运行。而其产生的‘蝴蝶效应’,就是能汇聚能真正扎下根、留得住的农村本土人才,从而形成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竭的人才后备库。”
   小涵的调研不仅让我看到她对学问的深耕,同时也引了我在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问题上产生了深度的思考。衷心希望小涵能身体力行,深入村屯,在行走中寻找学术质感,将学问做踏实、扎实!

共 21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带领青年学者调研乡村党建的实景记录,作者以自己抓乡村振兴的实践,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文笔朴实,案例生动,展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共融共建的精彩场景。提出了“如何让农村党建工作在泥土里扎下根基”现实课题。欣赏。【编辑:瓦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08-24 21:47:31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