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团堡地区的对联联话(下)(随笔)
团堡匠人互相展示门联联话一则
1949年11月,团堡解放。春节到来时,民众心里感到比往年舒坦,住在街上的居民家家户户都贴上大红对联迎接新春。其中有泥瓦匠、木匠、铁匠、剃头匠、药店、说书艺人聚在一起商议,要把对联写出自己行业的特色,来显耀自己的手艺,使得春联更有意义。于是各类工匠就聚集在冉家开设的关庙茶馆里,展示自己创作的大门春联:
刘瓦匠写的对联是:“瓦刀挥动,幸福高楼层层起;抹子荡开,苦难洼坑处处平。”
李铁匠拟写的对联是:“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覃家剃头店的对联是:“春逐刀锋添秀色;面从手下焕新容。”
郭木匠的对联是:“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才。”边家药店的对联是:“一药一性,专医疑难杂症;百病百方,调治诸般恶魔。”在关庙茶馆说书艺人的对联是:泡壶茶,消清忧愁杂念;张开嘴,说尽古往今来。 这些对联,生动反映出解放初期人民的愉快心情,都对新生活充满信心。
标语改成对联的联话一则
1945年日寇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团堡人民也同全国一样的欢欣鼓舞。在团堡小学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边,有个唐老板开设起一座茶馆。唐老板在茶馆门上贴出两条红纸,上面写着:“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当时团堡小学校长冉甸方(共产党员)看到这两句话,意思很好,但总觉得美中不足,有标语口号的感觉。于是,冉校长就与唐老板商议,给他改成一副工稳的对联,由冉校长亲自挥毫给唐老板茶馆贴上。这一改,果然大不相同,天天引来许多茶客光顾。冉校长个哦唐老板修改的对联是:“客至心常热;人亲水也甜。”
朱砂屯土地庙戏台联话一则
从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团堡朱砂屯的土地庙,每年夏季都要举行不同规格的庙会,请四川、柏杨、利川的戏班子唱戏。唱的节目大都是《白蛇传》《宝莲灯》《天仙配》一类,也有唱快书和曲艺的。庙会大都由朱姓族人主持,主持者要向当地民众进行募捐。记得宣统二年(1910年)夏,庙会主持人为了取得较好的募捐效果,就到利川请来一个张秀才给土地庙会撰写一副长5米,宽1米的大对联,悬挂在高十米的大戏台两边。由于对联写得好,民众捐款积极,那年的庙会也最红火,一直唱了15天才收场。张秀才写的庙会对联是:“土地庙前搭高台,二老笑嘻嘻,很是情愿;朱家屋里收戏银,大家齐备备,尽力支持”。此联语言亲切活泼,客气中又含有敦促之意。
听从母亲教育的联话一则
团堡高岩坝村有个文人叫冉真武,他善于创作诗词和对联,书法也颇有名气。1942年,冉真武在恩施学校就读,暑假回家,看到屋前的那两棵桂花树,其中一棵的树干和树叶上生了虫子,冉真武就从屋里拿来刀子,把桂花树砍了。
母亲知道后,就教育冉真武说:“树子上有了虫子,好比人有了缺点,你应该护理它,哪能轻易的砍掉呢?假如你犯了错误,那我就不要你了吗?”母亲一席话把冉真武教育的心悦诚服。
冉真武面对自己砍下的桂花树,想把它接起来救活,可是他费尽力气,就是不能把桂花树接好。于是他感叹的作了一副对联:“只需三两下,砍伐太容易;任管几多回,挽救何其难。”母亲那句“假如你犯了错误,那我就不要你了吗?”的话,总是在冉真武耳边萦绕......。
敬老对联联话一则
丁咸熙是团堡官田坝人,字祝三。15岁学医,医德医术良好,善于书法和绘画。丁咸熙在行医中经常教育年轻人要尊爱老人。并且还用对联形式来启迪后生,很受民众欢迎。在岳武坝,有个青年平日一贯对父母亲不孝顺,不给好的饭食吃。父亲死后,他却大肆张扬操办,为自己招来好名声。丁咸熙就给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如谨于前。”那青年理解对联后,就对在生的母亲尽情奉养了。齐心坪有个青年,对父母总是苛刻,母亲70岁了还要强迫她上山砍柴,致使母亲劳累得病。但是这个青年却想去南海朝拜观音,博取好的名声。丁咸熙在治病中,给这个青年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告诫他对母亲要孝道。对联写道:“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观音。”青年从对联里感知含义,就慢慢改正好了。
一幅贴了长达三年的对联
“耕读传家,泥香总伴书香远;子孙立业,仁道常因孝道宽。”据《蹇氏族谱》记载,这幅对联是1946年春节期间,蹇家老人写用红纸墨字写的,贴在团堡黑皮樟村的蹇家老屋大门上。这幅对联在大门上一直贴了三年,红纸的颜色全褪了,但是墨迹依旧鲜亮。蹇家一门老小都很爱惜这幅对联,因为他是蹇家处世立业的家训。
店子坪的一副同旁部首联
团堡店子坪,从清代咸丰年间就是一条通往川蜀的大道,清光绪二年(1876年)有商人利用平地开设起旅店,设下住宿,餐馆,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光绪十年(1886年)夏,有三个秀才经过这里,在旅店就餐住宿后,觉得店子坪很不错。第二天三个秀才就合力给这里题写了一副同旁部首的对联赠给老板。对联写道:“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老板一看大喜,就把对联拿到城里,做成金字挂在自己的店门上,从此生意更加好起来。
劝诫学子对联联话一则
从抗战时期到1948年间,团堡永兴庙小学改为省立小学。1943年间,吴特生担任校长。吴校长看到当时驻校的学生不大爱惜粮食,吃饭抛洒太多。于是,吴校长就写出一联挂在食堂门口,劝诫学生要爱惜粮食,养成好的品德。对联是:“一粥不易,常思量烈日当头,汗滴禾下;粒米宜珍,须铭记奢风败世,福荫俭中。”
吴校长还多次对学生讲解对联的含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音异意对联联话一则
1931年至1948年期间,团堡沙地沟的大地主冉德卿家有一枣树园,离枣园三十米处有一口大水池。由于风景和环境好,当地文人们都喜欢去哪里玩耍。村的上村和下村中各有一个私塾先生,上村的名叫冉广义,下村的名叫陈立人。两人相遇都要展示自己的才学。一个晴朗的早晨,二人不约而同相遇在枣园。冉先生一见陈先生,就口出一个上联:“枣园树下君来早。”此联“早”“枣”同音,意义却不同,有点难度。陈先生一时没有对答出来,感到不好意思,就表面把话题岔开,心里暗自思对。已经过早饭时候了,陈先生家里派人来喊他归家吃早饭。冉先生非要他对出对联才让他走,就一直追随陈先生到了前边的水池边。陈先生看到水池,马上对出下联:“池水旁边我去迟。”“池”“迟”同音,意义却不同,完全符合上联要求。
规劝改过对联联话一则
大约是上世纪的1939年到1940年间,团堡沙地沟村有一个叫龙辣子的青年。虽然有点才艺,但由于平日爱醺酒,爱嫖赌,直到二十五岁了没有成家,成为懒散的浪荡子。眼看一个好青年被毁,塾师冉广义就经常劝导他做个有出息的好人。龙辣子很听从塾师的话,就有所改进。于是塾师冉广义就抓做机会,给他题写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警示他。对联写的是:“酒醉伤身休醉酒;情迷危命莫迷情。”这个龙辣子终于戒酒了,也不嫖赌了。但是却爱去求菩萨保佑他发财,几乎整天出入在寺庙里。这样也不能成为好人,于是塾师冉广义又给他题写一联:“再穷莫去求上帝;不死还能起东山。”对联的意思就是敦促龙辣子立志,要务正业。龙辣子很喜欢“不死还能起东山”这句话,就决心改正恶习,走上了正道。龙辣子在1945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来还当上了排长。
捡瓦匠的对联联话一则
民国三十三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4年---1947年),团堡赛田坝有个捡瓦匠叫姚聋子。别看他耳朵有些背,但是他能说会讲,善作对联,加上手艺好,喊他做工的人户很多。那时团堡的区长是冉国英。他一心想往上爬,就爱结交上面的权贵。1946年,冉国英准备竞选国民党国大代表,更是与上面接触紧密。那天冉国英叫来姚聋子给他整理房屋上被大风吹动的乱瓦。突然接到县长要来他家的信息。冉国英急忙叫手下打扫院坝卫生,准备迎接县长。冉国英拿出纸笔,他要亲自写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冉国英写的上联是:“庭前扫去一坪尘,欢迎贵客。”可是一时间就是没有想出下联。姚聋子在屋顶上发现,就说:“区长老爷,我给您对个下联如何?”冉国英大喜,说:“你对嘛,对得好,我今天给你双倍工钱。”姚聋子说我的下联是:“堂上揭开三片瓦,好见青天。”冉国英一听大喜,此对不仅符合当时场景,而且还不露声色的恭维了县长。立即说:“姚聋子你真行,给你三块大洋做奖励!”
丁咸熙送“半称心”联话一则
团堡官田坝人丁咸熙,字祝三。不仅擅长书画对联,而且还是一个医术良好的乡村医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箐口有个在省政府当职的甘氏官人,本来很有才能,但屡屡因不得志,才40岁就被离职,回到箐口隐居。老是觉得自己吃亏,终日郁郁于怀,不久便生起病来。甘氏官人请来几个名医给他处方治病,但终不见好。甘氏官人闻听丁咸熙懂医术,就叫他来给自己瞧病。丁咸熙给他把脉开方抓药。离开时还给甘氏官人写下一副对联:“人生哪会全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甘氏官人一边服用丁咸熙的中药,一边品味对联的含义。悟出了为人处世只要得到“半称心”的含义,就是要看得开得失,要心境旷达,只要得一半,就足以称心。真是心病还要心药医,甘氏官人不仅病好起来,还活到80高龄。
一个关于“光棍”的联话
光绪十年(1884年),团堡高岩坝有个光棍穷秀才,叫刘居之,满腹才学得不到重用,贫居乡里为老百姓代写诉状、打抱不平。一次,刘居之被人诬告,拘押到县官大堂。县官听说他有文才,就提出对对联,对得出就从轻发落,对不出就严办。县官出的上联是:“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穷秀才刘居之随口对答:“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此联妙在“光棍”二字,双光两意。县官看他真有文才,不但没有惩罚刘居之,反而给他谋了个小差事。(完)
2020年8月第一次整理 2023年8月24日卧薪斋再次整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