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铁炉炼出的“铁姑娘”(散文)
一
乘车从铁炉寨到四河头,沿途可见一道道石砌挡墙,把一湾又一湾陡坡变成了层层梯田,从山湾走进去,类似的梯田还很多。这就是40多年前,铁炉大队12名“铁姑娘”与男民兵一起建设的大寨田。
历经几十年的日晒夜露和风雨雷电剥蚀,如今挡土墙的石头已经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墙壁变成了黑褐色,依旧壁立整齐,伟岸壮观,成为那个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
当年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铁姑娘,如今成了年逾古稀的老大娘。想起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她们依然激情难抑。也许现在的人会觉得她们似乎有些狂热,甚至有些滑稽,但这毕竟是她们那一代的青春年华啊!
铁炉大队距利川城有10多公里,这里的地理环境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山间挂着一湾又一湾陡坡地。遇上几场大雨,庄稼地被冲刷得露筋露骨。贫瘠的坡地长出的包谷梗子有指拇粗,包谷棒子有鸡脑壳大,当地人叫住“野鸡啄”。一遇山洪暴发,庄稼被水打沙壅,一年的收成就打了水漂。
二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在利川掀起了高潮,铁炉大队党支部组织青壮年劳力成立了民兵连,治山治水治穷,大搞坡改梯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铁炉大队的姑娘们摩拳擦掌,申请到“三治”工地参战。民兵连长把大手一挥说道:“开山放炮,抬石头,砌挡土墙,这些都是男子汉的本事,你们姑娘家只能在地里干点轻松活,回家围着锅台转!”
民兵连长的劝阻,没能够让姑娘们打退堂鼓。那些年代有句口号喊得很响亮:“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姑娘们争取到大队党支部的批准,成立了由12名姑娘组成的铁炉大队“铁姑娘民兵班”,跟男民兵一起奋战在坡改梯“三治”工地上。
说起“三治”工地上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也不敢想象。姑娘们一日三餐吃的是没油水的光洋芋、或者把煮熟了的冷红苕带到工地当做中饭,最好的生活就是黑糊糊的蕨根粗粉拌包谷面,萝卜条拌包谷面。
“铁姑娘班”住的是生产队晒屋,屋里搭起一溜通铺,铺上垫着包谷梗子,姑娘们睡在上面觉得磕得不舒服,偏偏虱子跳蚤臭虫很喜欢这样的安乐窝。北风怒号的冬天,屋里四壁透风,冷得睡不着;蚊子蜂拥的热天,燃起艾蒿熏到半夜,才能睡个囫囵觉。遇上天旱缺水季节,牛滚凼那点泥浆水只够做饭,至于洗脸洗脚洗澡,一切都免了。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姑娘们都没有后悔,因为大家有一股狂热般的激情,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
三
无论春夏秋冬,铁炉大队民兵连和铁姑娘民兵班两面鲜红的战旗在“三治”工地上迎风猎猎飘扬,打钢钎、砸石头的叮咚声,抬石头的号子声,隆隆的开山炮声,整日在深山峡谷里回荡。
“三治”工地上的劳动,没有哪一种轻松:装药放炮是最危险的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抬石头、挑石块、挑土方是重苦力活,需要力气大;打钢钎钻炮眼砌挡土墙,都是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是拿不上手的。
铁姑娘班在岩石上开山炸石,垒砌坡改梯挡土墙,第一件事就离不了学打钢钎。打钢钎三人一组,一人掌钢钎,两人打锤。每打一锤,掌钢钎的就要迅速转动一下钢钎,这样炮眼才会钻得溜圆。打钢钎的劳动进度考核,是以炮眼的进尺来计量的。
开始姑娘们不敢甩开膀子扬起八磅二锤打,只是把二锤抱在胸前死笨笨地打,男民兵取笑她们打的是“婆娘锤”。的确,这种打法自然打不出气势,打不出进尺,还常常打在掌钢钎人的手上或者腿脚上。
“会打二锤的又不是天生的!”姑娘们都不服这口气。经过千锤百炼,姑娘们不仅可以扬起八磅二锤打钢钎,还能在扬起二锤的瞬间耍点花样,潇洒旋转几圈才打下去,连续打到1800多锤才歇手。铁姑娘班三人一组每天完成炮眼进尺可达4米,创造了男民兵也难以完成的最高记录。
铁姑娘班还发明了打钢钎的新花样叫住“天女散花”、“凤凰展翅”。这种打法由原来一人掌一根钢钎供两人打,变为一人掌两根钢钎供四人打,4把二锤围着两根钢钎挥舞,就像天女散花。这样可以同时打出两个炮眼,提高劳动效率。
当然对掌钢钎的人来说,是难度最大的考验。传统打法由双手转动钢钎,新的打法双手伸开就像凤凰展翅。一只手掌一根钢钎,转动起来就要难得多。而且要在四把铁锤起落间隙转动钢钎,稍一走神掌偏了钢钎位置,手上脚上就要挨二锤。
从起初打“婆娘锤”到后来打出“天女散花”、“凤凰展翅”,在这长期的磨炼过程中,姑娘们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和泪水,手上不知磨破了几层皮,流了多少血,腿脚不知被锤了多少伤疤?
几年下来,姑娘们都练出了一双铁爪铁臂。每到劳动休息时,姑娘们还要向男民兵发起挑战,比试扳手劲或者扭扁担,经常赢了那些男子汉。铁姑娘越来越名副其实,铁姑娘班在民兵连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了。
四
铁姑娘班第二任班长李运力,是一个有男子汉的名字,有男子汉的力气,又有男子汉身材的姑娘。她不但心直口快,能歌善舞,而且干活特别能吃苦,敢拼命,从18岁加入“铁姑娘班”,就一直是“铁姑娘班”的主力。
打钢钎李运力适应最快,自然身上的伤疤也最多。抬石头每回都是她抬尖子。每一墩石头根据大小,分别由2人、4人、或8人用杠子抬。抬尖子这个人如同船上的舵手,肩上要有抬力,身上要有稳力,步伐要有规律,还要号子喊得好。
李运力抬着尖子,喊着号子,带着一班姑娘跟男人一样抬石头。
抬起来呀,抬起来哟,哟嘿哟!
迈开脚啊,走起来呀,嗨咗嗨!
姑娘们哪,不怕苦啊,哟嘿哟!
姑娘们哪,不怕累呀,嗨咗嗨!
前头有个大转拐哟,哟嘿哟!
后头杠子顺到来呀,嗨咗嗨!
……
抬尖子的李运力每喊一句号子,后面的姑娘们就齐声喊“哟嘿哟”或“嗨咗嗨”,大家喊着号子合着脚步,一步一挪向前行走。要是平路还好走一些,可是在“三治”工地上抬石头,不是上坡就是下坎,没有一步是平路。
有一回,抬尖子的李运力来了月经,血流到脚后跟,又流到地上,后面的姑娘喊她快停下来休息,可她像没事一样,照常喊着号子前进,直到把石头抬到了目的地,才匆匆回到住地收拾一下又回来了。李运力的父母经常心疼地埋怨女儿是个不要命的“哈儿苕”。这大概就是那些年代“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精神写照吧。
挑石块挑土的时候,李运力更是风风火火,健步如飞,每天要比别人多挑好多。李运力有时在睡梦里也在喊加油,快跑!
其实李运力原来的名字叫李运立。有一次,省军区一位首长前来铁炉大队民兵连视察工作,听说李运力的事迹后,首长非常感动,说李运力不但有气力,更舍得为建设大寨田出力,她的先进事迹有说服力!于是首长将李运立的名字改成了李运力。
五
李运力1970年接任铁姑娘民兵班长不久,正赶上全省民兵大比武,县人武部指定铁姑娘班参加全县军事比武。
几年来的“三治”工地劳动,练就了铁姑娘们强悍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在训练场上,铁姑娘们同样表现出敢打敢拼的勇气。酷热的训练场上雾气狼烟,汗气蒸腾,清脆的口令声、整齐的步伐声、劈刺的喊杀声响成一片。
利川县民兵军事大比武在城区举行。铁姑娘班英姿飒爽闪亮登场,各项训练科目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奖旗。前来观看民兵比武的省军区首长,对铁姑娘班的军容和军事素质赞不绝口。随后首长来到铁姑娘班的“三治”工地参观,看到民兵用汗水修建的几千米人造梯田挡土墙,更是惊叹不已。
那是一段火红的岁月,一个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备战备荒抓得紧,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也不放松。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根据铁姑娘班的事迹,编写了各种形式的节目,还别出心裁地安排由铁姑娘演铁姑娘。
铁姑娘班早上搞军训,白天搞“三治”,一个个累得骨头散了架,晚上还要排练节目。那年代乡下年轻人识字不多,记不住节目单里那些文绉绉的词语。
到了深更半夜,姑娘们还在下苦功夫死记硬背,背着念着,只要有一个人呵欠连天打起了鼾,很快就会把一屋子的人带入梦乡。
好在姑娘们是自己演自己,有时记不住书面词语,心里一着急,随便憋出几句土话来,反而让观众听得更明白更巴适,全场观众为姑娘们热情鼓掌,鼓舞了姑娘们的信心。
铁姑娘班每到一个生产队演出,男女老少打着火把,带着椅子板凳,提前到场。演戏的场地就设在晒屋门口,大人小孩坐在摊晒包谷豆子的场上看戏。没有专门的舞台灯光,更没有音响设备,只有几盏马灯挂在前面。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大人都把自觉的小孩招呼得规规矩矩的。
铁姑娘班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有女声独唱、女声小合唱、快板、三句半、诗朗诵,还有小戏剧。铁姑娘演铁姑娘,身边人演身边事,很受群众欢迎。
铁姑娘班除了晚上送戏到各生产队,还经常到各大队巡回演出。铁炉山上的铁姑娘班的名气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听说铁姑娘要来演戏,群众都想看看铁姑娘长成啥样子?铁姑娘班每到一个大队演出,前来观看的群众特别多。
不搭台,不化妆,走到哪里就开唱。铁姑娘班成了大山里的一支“乌兰牧骑”。群众称赞她们上了工地能干活,放下锄头能演戏,真是能文能武的铁姑娘!
六
李运力17岁那年,由父母做主与利川城郊青年张通顺订了亲。张通顺在高中读书,李运力在“三治”工地下苦力。虽然两人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不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张通顺越来越喜欢说话直爽,办事利落又不失温存的漂亮未婚妻,张通顺的父母对未来的儿媳妇也很满意。
高小毕业的李运力对文化水平高,又诚实厚道的未婚夫也很满意。虽然定亲后双方没有时间卿卿我我谈恋爱,但李运力凭着自己的判断,张通顺就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每逢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张通顺都要到铁炉大队接李运力来家过节,可是每次去李运力家都扑了空,李运力总是在“三治”工地脱不开身。
那些年提倡移风易俗,过革命化的春节,上级要求铁姑娘班在社会上做出榜样。
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了。张通顺觉得李运力平时忙得不归家,过年这几天总不会也不归家吧?
当地春春节节风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走丈人(岳父家)。张通顺正月初一就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兴冲冲地赶到铁炉山李运力家,想跟未婚妻亲亲热热多玩几天。
可是李运力三十初一都没有回家。她带着铁姑娘班在“三治”工地过革命化的春节,白天照常施工,晚上赶排节目,准备春节后参加公社汇报演出。
虽然未来的老丈人家里每餐准备了好吃好喝招待未来的女婿,可是张通顺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每天感到度日如年,想告辞回家又实在不甘心。两位老人看到张通顺成天心神不宁,闷闷不乐,几次去催李运力回家,李运力总是回答走不脱,要父母好好招待张通顺。
张通顺终于没有耐心再等待了,正月初三一早,他给李运力留下一张纸条,匆匆辞别回家了。公社文艺汇报演出结束后,李运力回家看到张通顺的纸条上写着一首诗:“早也盼,晚也盼,逢年过节不见面。辛辛苦苦为了啥?纵然夫妻难团圆。”李运力看了不由得苦笑一声,将最后一句改成“为了建设大寨田!”然后将这首诗寄给了张通顺。
七
几年下来,“铁姑娘”班和民兵连累计砌挡土墙21000多米,每道挡土墙有2米到3米高,铁炉大队800多亩陡坡地变成了保土保肥、稳产高产的的大寨式梯田。
“铁姑娘”班先后有4人出席了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会,李运力以湖北省贫下中农协会常委的身份,在武汉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接见。
在铁炉大队800多亩新建的大寨田里,墨绿色的包谷像一片片青冈林,锄把粗的包谷梗子上,挂着红胡须的包谷棒子又粗又长,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在“三治”工地劳累了一天,晚饭后铁姑娘们又巡回在护秋之夜。凉爽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满山月光如水。山坡上层层大寨田里,包谷林下光影斑驳,带露水的包谷叶片泛着清亮的光,大寨田里飘溢着庄稼成熟的香甜味。多年流血流汗换来的丰收年景,驱散了铁姑娘们的疲劳。
岁月更替,人世沧桑。铁姑娘们当年改天换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成果,不会因为世事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而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