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那片白杨林(散文)
一排排的杨树,挺直的像列队的士兵,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巴掌大的树叶,在阳光的直射下,晶莹剔透,那鲜艳的绿色,侵入眼帘,让人醒目兴奋。一只喜鹊飞来,落在树桠上,叽叽喳喳一通鸣叫。树冠上的那个喜鹊窝里,便探出了几只稚嫩的小脑袋,它们张大了嘴巴,脖子伸出很长,发出啾啾的声音。大喜鹊扑棱了几下翅膀,飞进了窝里,嘴对嘴喂食着小鸟们。
一阵风儿吹过,树叶呼啦哗啦直响,树下的羊群,停止了啃食,仰头看着树叶,眼里充满了饥渴,脑海里是一片片的美味佳肴。燥人的蝉鸣,戛然而止,健壮的身体,在两个巨型的透明的翅膀的覆盖下,趴在树干上听树叶的歌声。另一只喜鹊飞来,那只喂食的喜鹊又飞走,每天的忙碌,就是为了孩子能快些成长。
杨树林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如今再走进杨树林,那些曾经亭亭玉立的小树林,已经变成苍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树荫下,地上曾经那像地毯一样的小草,很难见到。沉积的树叶,化作了松软的泥土,走在上边,柔软舒适,心情也更加的放松。脑海里浮现出过去的时光,我们小孩子一起玩耍,看羊儿吃草,爬上杨树,捉那鸣叫的蝉,在树林里寻找蘑菇。
那片白杨林是六十年代种下的,如今这片杨树棵棵都有一搂粗,高耸笔直的躯干直插云霄。由于九十年代盗伐严重,人们又在稀疏的杨树间补种了一些树,可补种的杨树都长不好,只有柳树、槐树榆、树都枝繁叶茂。正是这些杂树,衬托了杨树的高大,也让这片树林形成一片林海,成为周围几十里内的一道风景线。
杨树林的故事传承着几代人的艰苦卓绝,为改变贫瘠的土地,贫穷的农村面貌,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必须记住。他们治理风沙,种树固沙的壮举,将激励我们继续奋斗下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浅显的道理,因为有了老一代人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得以深刻体现。
当年带头种这些杨树的,是当时的村支书万成茂和队长王友训。他们都是退伍军人,回到村里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发誓走出贫穷落后的现状。万家坊坐落在盐碱荒滩上,土地非常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每年所产的粮食,都不够吃的,只有看上边的救济勉强生存。东南一大片沙土地,每到春东季节,大风席卷着沙土,刮得人东倒西歪,天空昏暗。沙土落满了村庄,也是导致庄稼低产的原因。人们头疼不已,却没有办法。
万成茂和王友训经过多次合计,认为只有多种树,治理那片沙地,既能固沙,又能绿化,还能把荒凉的沙地治理成良田。说干就干,他们号召村民,发扬革命精神,学大寨,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硬是从那几百亩的沙地种上了一排排的白杨。沙地质地松软,透水性强,浇下的水很快渗入地下,不利于杨树的成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挖深坑,埋进麦秸,麦糠,这样就解决了保水的问题。人们挑水抬水,细心呵护,那些小树都已成活,茁壮生长。
经过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几年后白杨林生长快速,枝繁叶茂,形成一片绿洲,再也没有了风沙满地的情景,沙患得到了彻底改变。周围被风沙侵蚀的土地,逐渐高产,成为良田,人们再也不愁挨饿受冻,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感激村里的好领导。万家坊也由每年靠救济过活的赤贫村,变成每年交公粮的先进村。
九十年代,短视的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盗伐了很多大杨树,那片杨树林稀稀拉拉,场景凄惨。看到这么好的杨树林被毁,很多老人都心痛不已,摇头叹气。早已经退休养老的那届村领导们,实在看不下去,自发组织护林队,昼夜值守,看护着这片残缺的杨树林。白天那些人不敢砍伐,就在夜里偷盗。王友训带领几个人夜里巡逻,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竟然使用了暴力,把已经六十多岁的王友训老人打得骨折,几个巡逻的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受伤。
一向高喊发家致富,不管白猫黑猫的公社书记,这次也震惊不已,让派出所严查,必须打击这些无法无天的狂乱分子。经过侦查,抓获了几十名盗伐的人员,几名为首作恶的犯罪分子,被判了刑。一时盗伐严重的白杨林,总算逃过灭顶之灾。但杨树林已经殘败不堪,满目疮痍,稀稀拉拉。绝大多数的粗大的杨树都被盗伐,只剩下一些细小病弱的杨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那届的村委会领导班子受到了公社书记的严厉批评,村支书被免职,换上了复员回村的王恒友。王恒友做事雷厉风行,有勇气有魄力。他认真听取老一代奋斗者们的建议,积极组织村民,发扬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再一次掀起了种树的高潮。村民们也早就看不惯上届领导班子的不作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残缺的杨树之间,补种上了小杨树,柳树,槐树和榆树。
我从小就喜欢去那片树林里,我家养了几只山羊,喂了一头秃尾巴驴。那些羊就由我来放,放羊时还要背着一个草筐,割草回去喂驴。杨树林里的草长不高,都是细细柔软的叶子,山羊非常可口,喜欢。我把羊赶到树林里就去割草,等割满了筐,就看山羊们吃草,或者爬到柳树上打下一些树叶,让羊们改善一下食谱。等到槐树开花的时候,我和羊就有了美食,那些槐花又香又甜,没味儿可口。有时候我还能在树上找到鸟窝,把鸟蛋带回家煮熟吃。遇到出壳的小鸟,我就用手指轻轻触摸,那些小鸟都闭着眼睛,张大嘴巴,发出唧唧的叫声,有时候我也会逮些小蚂蚱喂到它们的嘴里。
下雨后,杨树林里就会生长出蘑菇。我就顾不得割草,携着草筐到处寻找着。看到一堆儿新土被拱起来,就赶紧去刨开,里面准是一个大蘑菇。圆圆肥肥的鸡腿菇。有的已经钻出地面,那胖胖的小伞,圆润可爱。每次雨后,我都能捡到半筐蘑菇。中午回家,母亲就洗干净掰开,放上粉条葱花一起炖,那种扑鼻的香味儿,劲道的口感,会让我兴奋不已。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这可口的蘑菇,就是我最喜欢的美味佳肴。
有时候,采不到大蘑菇,就在树林里的茅草里,捡拾毛窝窝。毛窝窝也是一种菌类,只是非常小,大的和指甲盖差不多,美味香甜。虽然毛窝窝很小,但是积少成多,捡到一晚,就够吃了。母亲会参上一些白面,做成一锅粥,盛上一碗,舀一勺放嘴里,顺顺滑滑,香甜可口,那滋味儿,每当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咽口水。
杨树林面积太大,除了我们放羊的小孩子,很少有人去林子深处。由于林密树高,没有人打扰,那里也成了年轻恋人们幽会的地方。我就看到过几对男女在树林里牵手,有的还跑来跑去,互相追逐。我也曾经看到过不该看的画面,一对男女倒在树丛里,露出白白的屁股。我不敢和别人说,不知道咋回事,这画面保存在我脑海里很多年,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是咋回事。
杨树林里有了几座坟包,这是曾经带头种树的那几个人。杨树林是他们老一代的血汗,更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精神寄托。他们忘不了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林,临终遗言就把他们埋进杨树林里。虽然按照当地的习俗,死了人都要进祖坟地,但老革命们,都把信仰放在第一位。这里,有他们辛苦,有他们的欢乐,有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那片杨树林,记载了几代人的心酸和希望,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久远的故事留下了传说,新的故事继续发生。人总会有老去的那天,但杨树林不会老,依旧散发着生命的力量。头脑灵活的人,在树林里养鸭养鹅养鸡,纯绿色食品,供不应求。也有人在树林里开起农家乐饭店,生意红火。老年人更是在那些高大笔直的杨树林里,跳起广场舞,修身养性,成为现代人们的追求。
可我也非常担心,这些人为的涉足,会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这些经过看到过衰败与兴盛的大树,经历了成长与磨难,会不会在某一天,再次承受磨难,无奈地死去。每次走过那里,看到已经改变原貌的杨树林,心里就会泛起一股惆怅,心里阵阵作痛。
还好,政府号召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树木绿色,就成了人们神圣的职责。人们都感受到了青山绿水带给我们优美舒适的环境,也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足。杨树林被县里林业局重点保护,那些非法占用树林的人,被清除出去,杨树林又恢复了生机。
现在的杨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宛如浩瀚的绿色海洋。人们深深知道一个道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把美丽留给子孙后代,从我做起,植树造林,更要保护原来的森林生态,这样才会让家园更加优美,让中国更美,让地球更美。